对中国文化现状的思考
禹琴/黑龙江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说实话,对于毛主席我是 从心里佩服的,他不愧为文人,无论是他的草书还是诗词,还是文章,都是值得称道的。一首沁园春雪,写的大气蓬勃,所有的著作论点论据论证都合乎逻辑推理,无懈可击,除了郭沫若还真没有人能超越他。
建国后文艺又处在一个繁荣期,各种文艺形式铺天盖地,真是百花齐放的文艺春天。出现了好多优秀的作家和好作品。烈火金刚,冯德英的三花,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巴金的家春秋,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哎呀太多了,不胜枚举。同时也涌现出好多年轻作家,那个年代人们的业余生活就是靠这些东西来打发,好在都是正能量,激发爱国情怀,歌颂英雄,批判邪恶。到了文革期间,呵呵,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写作形式,批判稿。到了文革后期又掀起一波小说创作高潮,以暴露文学为主,揭示文革造成的各种悲剧,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应该算得上又一次文学复兴吧。在接下来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铺天盖地涌入大陆,冲淡了本土文学领地,从此大陆文学一直处在下风。
说实话那个时候的小说还真不错,起码能让你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通过什么样的叙事手法来表达,人物有血有肉,地理,景物,交代的都很自然。都值得一读。再后来,新的创作形势出现了,网络小说。鬼故事,盗墓笔记,鬼吹灯,穿越的,寻秦记,哇塞,一部领头,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 大概已有四百部穿越小说问世,有好多被搬上银幕。像步步惊心,九五之尊等等。这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只要写得好,符合文学创作的起码要求,应该支持。
可是我担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文学的发展,慢慢的就把祖先留下的那么多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丢了,却被外国人拿过去研究,传承去了。比如说对小说和诗的继承,大陆就不如港澳。现在他们还在使用繁体字,再看他们的文学作品,明显的文化含量就比大陆要高出许多,这些从他们电视剧的名字,小说的名字,歌词都能明显的感受到。再看看大陆,大学生没有几个会写字的,写出来的字还不如小学生。有些小说你看了半天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东西,诗更是悲惨,别说格律诗,就是自由体,打油诗,看了好几句找不着它的韵在哪。图书市场倒是很火爆,可是找不到几本好书,因为现在有钱就可以自己出书,不管几流作家,书写的怎样我先把它出版了闹个乐呵。而真正的好作品还真出不来。过去出书是要经过严格校对,评论家写序的,现在出版社给钱就干,谁还管它什么水平质量啊。现在把十三亿中国人都拉出来,大概也没有几个人会填词的了吧,这种现象不是很可怕吗,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不是就要毁在自己子孙的手中吗。这难道还不令人堪忧吗。好在还有一些有识之士,正在为拯救中华文化做着努力。比如刘小川先生,他用大量的,详实的史料写出了品中国文人。明朝的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这些作品都能让人很好的了解历史,热爱历史文化。在这里也奉劝那些还不入流的作家,你没有人家的文化积累和底蕴千万不要盲目追随,写出的东西贻笑大方。再比如前一段中央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听写大会,你要是细看就会发现,他选择的字和词大都出自古诗词,太好了,这样就能激发我们的孩子热爱它,学习它,发扬它,传承它,保住我们这珍贵的国宝,这是多少代中国文人的念想。
作者简介 :高禹琴,黑龙江五常人,新西兰诗画摄影社会员,诗心斋微诗社成员。作品散见澳大利亚新西兰综合之《澳纽网》专栏,《华人头条》,新西兰《先驱报》美国新报等。
国内曾在《散文诗刊》《三江文学》《芳菲文艺》《当代诗歌瞭望》《诗评专栏》 网易,头条,新浪.搜狐等平台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