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话大暑
文/张德胜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赋诗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形象地勾勒出大暑这一节气的异常天气一一“大暑不热”,雨水偏多。其实,大暑时节的天气多数是高热。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雷雨横行的日子,也是万物疯狂生长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中国古代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每到大暑时节,气温偏高,经常落雨,细菌应时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一到夜晚,人们经常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调皮的娃娃追逐着、嘻闹着,乐此不疲。此时土壤高温潮湿,非常适宜水生作物的生长,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有云必雨,甚至无云也落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禾苗卯足劲地疯长。
和其它节气一样。大暑时节也有自己的节令风俗。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保海安民。活动开始后,几十个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大街上行进,敲锣打鼓,燃炮放花,道两旁站满祈福的男公女妇。“大暑船”最后被抬至码头,祈福仪式过后,就被拉出渔港,点燃后放在海水上,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鱼虾满仓、生活安康。
“晒伏姜”是山西、河南等地的传统习俗,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溶器中蒙上纱布,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还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喝伏茶”是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共有的习俗。伏茶一般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湿的作用。人们饮后生津止渴,神清气爽。
“烧伏香”也是我国南北方共有的传统习俗。大暑时节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风和田间管理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了台风、伏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外,大暑时节困扰人们的主要是“中暑”,这种疾病轻则上吐下泻,重则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止“中暑”。
大暑时节首先要避开闷热,尽量少出门,不在太阳底下过度劳动,应待在有阴凉的院子里或通风良好的阁厅里。三五好友叙友情,细品伏茶话苍生。“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年龄不同,消暑的方式也应各有侧重。年轻人最好选择游泳,游泳不仅可以消除溽热,还可以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废气。老年人可以打打太极拳,练练太极剑,慢走轻跳,这样才能避免过多地耗气伤阴,运动过后一定要饮用适当的温开水。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不但高热而且溽湿,除适当运动外,饮食起居亦应十分注意。提倡晚睡早起,晚睡避开高热,纳入清凉,早起迎接清新,吸纳朝气。这正合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饮食以清淡为主,忌油腻、辛辣、煎炸食物,多吃些新鲜果蔬,也可以适当吃些莲子、百合、冬瓜、西瓜等利湿、生津、益气、养阴的食物。“冬补三九,夏补三伏”,三伏天多吃点鸭肉,也是不错的进补方法。
最主要的是大暑时节应戒怒戒躁,静气平心,冷静地看待气候的变化,微笑地面对生活的艰辛,愉快地接受风雨的挑战。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就一定会有一个舒服快乐的三伏天。
2022年7月23(农历六月二十五大暑)

【作者简介】张德胜,1962年生,黑龙江省兰西县人,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酷爱文学,发表过短篇小说和诗歌数篇。现任兰西县教育学会秘书长,科研所所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信息专业化理事会常务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