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日报·掌上张家界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 陈洁 通讯员 邓魁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赴永定区教字垭镇兴隆明德小学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该团队采访到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入围作品《红烛》的作者向晏漪老师,并在其带领下,来到教字垭镇七家坪村覃东荣校长的故居参观,了解覃东荣校长生前的光荣事迹。
爱生如子,他是危难之中英勇救人的“拐杖”校长
1973年5月10日,暴雨过后,溪水暴涨。在护送学生回家的途中,经过一座独木桥,一名学生不慎掉入湍急的溪流中,覃东荣在听到有人喊救命时,二话不说,直接穿着衣服就跳入溪里,抢救学生。在救人的过程中,覃东荣左腿骨折伤势过重,沦为终身残疾,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拐杖校长”。当落水孩子家长来感谢覃东荣并恳请他做孩子干爹时,覃东荣说道:“学生有危险,抢救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不要认我做干爹,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以身作则,他是清正廉洁创佳绩的“灯泡”校长
覃东荣在校门口给学生家长解释上学年龄政策时,耽误了主持开会的时间,到会场时,迟到2分钟,当场就提出罚款2元,把钱交给值周老师。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多次体现在他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又有一次,学校举行开学工作会议,作为新调入教师的覃东荣大儿子参会迟到了几分钟,覃东荣当场就进行批评教育。老师们都说,他刚来校不知道学校的制度,覃东荣则说道:“要是别的初来教师,第一次迟到我可以宽容,但是我自己的儿子就不行!”覃东荣的廉洁还体现在勤俭节约方面。在学校用电紧张的情况下,他让学校会计把每个教师房间电灯装上套子盖上公章,不能私自换灯泡,节约用电。他在检查一所小学工作时,遇到招待餐比较丰盛时,严肃批评了该校负责人,他说道:“我身为联校纪检组长,今天要批评你,我不饿,你们自己吃吧!”说完,便拄着拐杖气愤离去。就是这样,他以规矩制度办校,讲原则,不讲关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学校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区前茅,成为“全国先进单位”。
养儿育女,他是大爱无疆暖人心的“爱心”校长
覃东荣生育有3个子女,妻子伍友妹是农民,属于“半边户”,家里经济收入非常有限,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仍前后收留了6名困难儿童,供他们在家吃住,长达六七年之久。
覃东荣从事乡村教育34年,除去三年因公负伤住院治疗,从事校长工作31年。这三十多年间,他严谨治校治学治家,拄着拐杖拖着残腿、手脚并用走遍了教字垭镇的每一个角落劝学。他所管理的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率先在贫困山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他去世时,只有几件旧衣和破烂的运动衫,还留给家里两万元的债务。共产党员覃东荣是永远的丰碑,是国家教育的榜样。向覃东荣校长致敬,覃东荣老校长永垂不朽!
(编辑: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