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凤岐,男,须发花白,已是一大把年纪。诗意的生活要人写出生活的诗意。诗,要可品可赏,写出诗的仙风道骨。迄今已在人民日报、诗刊、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报、中华诗词及北京文学等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歌300多首.有新诗集《乡村画册》、《品尝岁月》及旧体诗词《巴掌轩诗稿》等三部诗集出版。

微型小说六题
李凤岐
之一

钱,哪去了
早市,地摊。 一堆售价不贵的好豆角,吸引了买者。一老妇,也挤着蹲下,往塑料袋里装。
当她要付钱时,却发现自己的一百元钱不见了。
她,左找右找,上找下找,转着磨磨地找,怎么也找不到。 “不对呀,这一百元钱怎么没了?”
她喃喃自语,脸上有汗珠滚了下来。
在场的人安慰她别着急,再好好找找。
“你看,我浑身上下都找遍了,没有啊!怎么就没了,你说怪不?”
围观的人多了,在看。
“姑娘,我没给你吧?”她指着卖豆角的大眼睛姑娘。
“给我?做梦呢,你什么时候给了我?”
“是啊,没给你——那咋没了?”
“我怎么知道咋没了?没了,就是给了我呗?你说话可得讲究点儿!”
“我不是那意思……”“那你啥意思?看看,我这一叠钱,上面就是百元大钞,但,这可不是你的!”
姑娘的话,似乎提醒了她,她怎么瞅那钱,红红的,都像是自己的那一张。
老妇知道,她若是把这话说出来,那肯定是要吵架的。
话要出口,她又咽了回去。
细想,好像也真没给人家姑娘。
此时,她眼中尽是“这钱咋没了”的问号。唉!没就没了吧!要真吵起来,一冲动,这高血压还不要了我的命啊!她这么想,咬咬牙,把一袋自己挑好的豆角扔到豆角堆上。一转身,走了。
很快地,嘴角有一道伤疤的围观者弯腰拾起,称秤付钱,也是一转身,走了。而且,他在偷偷地乐,因为他早就窥到,老妇的一百元钱,就压在这塑料袋里的豆角下面……
之二

听来的故事
微风徐来,天气很好。 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坐在绿荫下的长椅上,闭目养神。
花香阵阵,鸟啼声声。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自然感到十分惬意。他真想喊上两嗓子京腔,那才叫心旷神怡啊!
忽然,稍远处有声音传来。他听,他静静地听。 “儿子,回来!儿子,听话呀!”是一个母亲的声音,这声音断断续续。
“儿子,怎么跑到垃圾堆去了?脏了你的脚哇,啊?
“都四岁了,还不听话!快过来,快过来,看看给你买的鱼干片!
“来,让妈妈抱抱,亲一口!哎呀,身上这个热,我的小祖宗啊,准是昨天给你洗澡感冒了,快让妈抱你上医院……”
他,坐在长椅上,默默地听啊,听啊……他心里一阵阵发热,多好的母亲啊,有这母亲,孩子是多么幸福啊! 他要将这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别人也像他一样感动。
此时,他哪里知道,那“儿子”其实是一只小狗。而他则是一个盲人。
之三

便 宜
大暑天,茄子便宜了。一塑料袋——一元钱,自己随便装。 一妇人,有的是力气,她横插竖压,把塑料袋撑得像个孕妇,鼓鼓的。
她心满意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塑料袋太不争气,走着走着,便不负责任地裂开了。喘不过气来的茄子们,争先恐后地逃了出来。 这可咋办?妇人急了。也算是急中生智吧,她脱下了白绸衬衫,她要把这些茄子包好,抱着回家。虽然上身只剩下了背心,也顾不得有失体统了。仿佛这些茄子不要跟她走,不时地,还有些逃之夭夭者跳到地上。
她蹲下,拾起这个,又掉了那个;捡那个,又掉了这个。既是便宜茄子,那就一个也不能少。否则,便宜茄子便不便宜了。有这个信念鼓舞,她便像做下蹲锻炼似的,蹲下起来,起来蹲下。然而,没有失去耐心的她,竟被马路牙子绊倒了——一个跟头摔在那儿,眼尖的出租车来了一个急刹车……
之四

传 话
婚姻,是人生不能例外的慎重。 白姑娘经人介绍,和小李相识了。两人一见钟情,都感到对方正是自己要找的那一个。
一对靓女帅男,走进花前月下。 可相处还不到一个礼拜,小李便给公司出差去了。
这一天,白姑娘正在屋里闲坐,敲门进来了她的好友小兰。小兰此来心急,她有话要跟白姑娘说。 “听说你和小李处对象了,我们住在一个小区,他就是被大伙笑的——那个。你不知道,有天傍晚,一帮人在一起闲聊,你听他咋说——说他不管和谁白头偕老——他都希望老伴儿先他而去,他要比老伴儿多活。白姐,你说,话能这么说么?”
“哎呀妈呀,这可是生死见真情啊!一句话泄露了天机,这样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好丈夫!”白姑娘顿时大彻大悟了。
她感谢小兰,让她看透了小李这个人。
聪明人不办糊涂事,还谈啥呀!她拨通了出差在外的小李的手机,语气重重地告诉他:我们各奔前程吧,不处了,真的不处了。
世事多变,不处就不处吧,这事毕竟不能“拉妻配”,两人的关系就这样归“0”了。
其实,传话的小兰并没有完全听明白小李的话。“我要比老伴儿多活”后面还有“一天”两个字。而且,他说:“我要比她多活一天,是为了把她的后事办得不留一点儿遗憾。”这真是天底下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丈夫啊! 传话有误,对于这提前结束的爱情,是不是遗憾了呢?

疏 忽
两个字的颠倒,竟使《名人大辞典》,瞬间变成了《人名大辞典》。这事,就发生在县里最近印刷的《仙河文艺》上的作者简介中。 如此这般落差,无异于将人从山顶推向谷底,或把骄傲变成了讽刺,这让作者该是怎样的捶胸顿足啊!
责任编辑只有一筹莫展,都怪自己粗心大意呀,唉! 编辑知道,此作者对文学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痴迷。但由于文学功底差,缺少文采,也只是在省报上发过“消息”、“通讯”之类,这次在《仙河文艺》上发的散文《故乡》还算拿得出手。
既然在他的简介中出现了差错,对作者造成了伤害,那就琢磨琢磨,该怎样给作者一些安慰吧。
说来也巧,忽听有人敲门,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作者。 是不是算账来了?
面对作者,编辑一时语塞之后,赶忙向他道歉,说万万不该出现这样的差错,并答应下期的《仙河文艺》上,一定要做一个“重要更正”!
没想到作者开口却说,简介中的《人名大辞典》并不错。
编辑愕然:“怎么没错?”“若说怎么没错,那就听听我写的打油诗吧。”
于是,他念道:
听完,两人一起哈哈大笑……
之六
坐 空
小城。某月某日。 一大早,部里陆续来到的人,在小会议室里闲聊,只待上班的一声铃响,便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出人意料,新来的部长走了进来,他举起右手,向大伙儿打了一个招呼。
故事就这么简单。当部长正要坐下之时,让人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部长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在场的人“啊”地一声——那意思是:怎么会这样?
原来,当部长落座的当儿,有人要将木凳换成沙发椅。而这,应该是“说时迟,那时快”才行。可此时,当木凳被迅速地拽出的刹那,并没有做到几乎就在同时——将沙发椅塞进去。于是,部长坐了一个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节,一时,人们都傻了,老半天,才把张开的嘴巴合上。
是人还是椅子着了魔? 如此难堪,把部长摔成了一个尴尬。也许是自我嘲解吧,只见部长边起边说:“啊?我能理解,这是群众要我把自己的身位放得低些,再低些,是不是啊?”
这话,本应赢得掌声,但此时,人们还惊魂未定,只能看部长自己说着,笑着,站了起来。
缓过神儿来的人们,相互耳语着。 “办这事儿的怎么会是小赵?”
“小赵平时多本分,这不露馅了么?”
“把戏演砸了,在部里可咋呆呀……”
正 在人们说三道四之时,却听见小赵告诉部长说:“我看见木凳上有一汪水,怕坐湿了你的裤子……”再往下听,耳尖者便发现了这其中的奥妙。而且,很快地让大家知道了:小赵是部长的外甥,部长是小赵的亲娘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