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一只翠鸟
文/公明(四川)
我老家龙马潭区金龙镇祖屋的后院旁边,有一口堰塘,长有100多米,宽有50余米。堰塘里的水除了附近生产队用来浇灌农田之外,还可以用来淘红苕、洗衣服等。每当夏季到来,这里就成了我们小伙伴游泳嬉戏的地方,是我们儿时的乐园。
真正让我难以忘记的是在1973年夏天,一个没有上学的日子。我突然发现,堰塘边不知道何时飞来一只漂亮的小鸟。它停在桑树枝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树枝,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翠绿色的光芒。我问附近的农民伯伯,才知道这是翠鸟,喜欢吃鱼儿。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桑树枝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一旦发现有鱼儿浮出水面,它就像箭一般飞过去,叼起小鱼,就往远处不知道什么地方飞去了。只留下我,望着堰塘里还在荡漾的水波发呆。
一天,我放学回家后又来到堰塘边,想看看那只翠鸟,然而却没有发现它的踪影。我漫无目的地在堰塘边走着,心里在问:翠鸟,你到底飞到哪儿去了?突然,我听见一阵“唧--唧--唧--”鸣声,快走两步发现翠鸟在前面的一棵桑树下挣扎着,似乎受伤了。我仔细一看,它的右腿受伤了,有血迹,估计是被哪个调皮的小孩子用弹弓打的,为什么要这么狠心啊?这么漂亮的翠鸟他都下得起手!

我连忙小心翼翼地将翠鸟捧回家,用酒精给它消毒。接着又从邻居家借来鸟笼,准备喂养它。我立刻到外面土里去挖了几条蚯蚓,到竹林捉了一些竹叶虫,然后煮了一个鸡蛋,将蛋白吃了,把蛋黄弄散吹冷,和着竹叶虫、蚯蚓,用一个木盒子装好,还准备好清水,拿去喂养翠鸟。翠鸟还躲着我,好像不习惯,我放下木盒子就离得远远的。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走过去观看,木盒子内的吃食少了许多,这样我就放心了,只要它肯吃东西,那就有救了!
接下来的四五天,我只要放学回家,就急忙外出替翠鸟觅食,小心喂养它,翠鸟也渐渐地认同我不再躲我了。我发觉几天下来,翠鸟好像恢复健康了,它能够站起来了,总是在鸟笼里扑腾着,它是要自由、要飞翔、要回家啊。第六天早上,我喂养它以后,就把鸟笼打开,准备放它走。翠鸟试探着从鸟笼里飞出来,在空中飞了一圈,对着我“唧--唧--唧--”地叫着,好像是在向我告别,然后就头也不回的向远方飞走了。过了半个月,一天,我正在后院里做作业,忽然一阵阵“唧--唧--唧--”的鸟鸣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站起来抬头一看,院子里一下子来了20多只翠鸟,它们停在房檐上,对着我不停地欢叫着,其中还有我救护过的哪只翠鸟叫得最欢、离我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在感谢我啊。这让我非常感动,几天的付出,多了这么多漂亮的朋友,没有白辛苦呀!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毕业,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