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前呼声很高的抱团养老,经若干追捧心怡者实践施行,终于悉数宣告失败,几乎无一例外,只是坚持时间长短有别而已。究其原因,人性使然。
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对人性深有体会和感触,多了些理解,少了些苛责。有很多事情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简单下结论,这世上有多少事与愿违的无奈?!又能有多少感同身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性这个东西与生俱来,是基因是遗传,有些东西可以塑造和改善,有些东西不可改变,甚至越来越顽固。
在抱团养老中个性与共性矛盾对抗,势必埋下冲突的隐患,谁都没有错,但就是相处不下去,忍让宽容只会暂时相安,但不会长久,从大概率上来说,世界上只有夫妻之间容忍度最高,还仅限原配,其他关系都很难维持长久的容忍度。比如抱团养老,几家几个人凑在一起生活,一天两天下谁干的多了谁干的少了问题不大,时间长了势必引发诸多的不平衡,尤其是身体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哪怕有一方身体条件差需要照顾,时间长了也存在平衡问题,谁有这个责任和义务长久单方面照顾人呢?!
还有经济问题,就算是AA制,时间长了吃少吃多和口味差异都必然会引起矛盾,还有三观审美差异引起对游玩地点的选择,生活习惯的不同等等,种种因素影响,都会积累成矛盾冲突,只要有导火索,肯定会爆发。背后深层原因都指向人性!所以,抱团养老的基本上都是朋友而聚,仇人而散,留下一地鸡毛,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清官难断。
我们小时候常听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时的立场是对不孝的愤怒指责,到一定年龄了就知道这其中的无奈,立场变为理解和同情。许多事情和想法就会越来越通透。就像有的人说敬老院去不得,因为自己的儿女都指不上,你还能要求人家非亲非故的工作人员对老人有多好?!何况伺候老人的工作本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未来的养老问题还需多元化,各取所需,社会集中,社区管理,上门服务都应多管齐下,我则看好未来家庭看护机器人的发展,社会飞速发展进步,到我们这一代人面临养老时,在日本已经开始的机器人一定会有更大提升,未来可期啊!
都说越老越倔,的确如此,越老越不容易改变,越容易固执己见,觉得自己才是对的,越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这也是人性。以己推人,都差不多。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自我意识更加强化,对自己好,对自己狠一点成为趋势,老一辈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迁就别人更是难能可贵!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揭示了这样的人性!当人的最底最低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有更高的需求就是必然。所以,“吃饱了撑的”的事越来越多。你能想象六七十年代的大妈在休息日不干家务在外面旅游是什么情形吗?可现在,满世界大妈花枝招展的身影。那些风景古已有之,美无处不在,只是现在有空闲有余钱欣赏了,哪怕只是走马观花凑热闹,有这个形式即可,所以,中国旅游业欣欣向荣,但也应该发展,思考引领创设另一群体深度欣赏这个美丽世界,少一些浮躁和喧嚣。
人性经典语录太多了!许多都是扎心的。欣赏一句:不要考验人性!人性最经不起考验!真是非常智慧的一句话,无论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其他情,太多的一考就“糊”。这世界有伟人亦有凡人,有英雄就会有叛徒,想想自己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经不起考验,干嘛要求考验别人呢?!能经得起考验的不是没有,只是太少,凡事没有绝对的,但大部分人都在人性的旋涡中挣扎或顺应,是经不起考验的,顺其自然才是上策,道不同不相为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必勉强他人和自己。
还有一句经典: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太多了!有些人的悲剧完全是性格使然,只能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性格即命运是很有道理的。
先秦《六韬引谚》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春秋的《诗》《书》到《周书》至司马迁《史记》里都有对人性剖析阐述的精辟论述,历代文人的诗词赋中都有揭示,李白杜甫的诗词就有诸多喟叹。人性的善恶争论一直都有,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其实人性中善恶都有,利已的东西多一些,像纺锤,性极善和极恶的都是少数,中间善恶差不多的占大多数,这是常态。教育和精神信仰可以修为,让人性散发光芒;经历和遭遇亦会让人性反转扭曲,恶贯满盈。人性复杂,人心难测,睿智和良善才更显可贵!那些舍身取义的先烈更值得我们崇敬千秋!
理解了人性,我们就会多一些释然和理性,多一些通透和从容,正确看待许多问题,放平心态,风轻云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对己对人都不苛求苛责。能理解顺应人性好的一面,克服改善不好的一面,接受改变不了的,趋利避害,这才是智者!
(原创,转自本人《华人文学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