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校荟萃、群星灿烂
高考的路——依然是这个社会最公平的路。
这是一个从农村走进县城的一家人。通过高考,集体改写人生命运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是全家19口人。

(后排左二、右四的两个孩子,是刚刚接到“上海海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外孙女、外孙)
2019年10月3日,全家19口人分别从北京、上海、大连、广西北海、郑州、洛阳等地赶回,汇集在锦屏山下,留下了一幅弥足珍贵的全家福。(小闺女女婿因公缺席)
50年了,我们(本人家庭身份爷爷)祖孙三代一家人,家庭成员已经发展到19口人。从1997年儿子第一个走进国家重点大学,历时25年,郭家先后有9人迈进下列国内外的11所大学。他们风起水生,在各自就读的大学,戴上了博士、硕士或学士帽。
一枝独秀不是春,群芳争艳春满园。
(1)清华大学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大连理工大学
(4)大连海事大学
(5)东北财经大学
(6)陕西师范大学
(7)长安大学
(8)新加坡管理大学
(9)北京邮电大学
(10)上海海洋大学
(11)河南科技大学
这齐刷刷的11所大学,几乎全是“985”、“211”工程建设高校。这些双一流高校都有国内外的顶尖学科,在国人眼里每一所高校都闪烁着耀眼的光环。

(二)我们那一代: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那一代,老弟兄三个,我排行老三(大哥、二哥家都有闪光的高考故事)。我有四个女儿,儿子排行老五。上师范时,我有幸站在北京大学西门外,望着门楣上方挂着毛主席的亲笔题字“北京大学”,门前蹲着一对雕琢精美的石狮子。当时我的心里异常兴奋,把我的脸紧紧地贴在石狮的身上,久久舍不得离开它。
大学啊!从那时起我就如痴如迷的向往。当我们有了子女后,感觉这世上越具体的事儿越缠手,但只为一件事而来。一门心思、一个梦想,让子女们上大学。
一家人不声不响,摸着石头过河。从祖辈那里接过来那把有棱有角的家训钥匙:耕读传家,谋求发展,始终把教育子女放到首要的位置上。
(三)儿辈们:拓荒
儿辈们沿着洛河闯了九十九道湾。这里有1997年高考,宜阳县理科第5名。

那是1988年8月。
冬去了,春来了,花开了。
大闺女郭苏虹,刚从中国文化沙漠里走来。她也有美好的梦想。当年,一家人刚到县城,站不稳脚。她呀!晚上,坐在东街学校大门外路灯下读书,春晚,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读书,她始终没日没夜地读书。就连樊村乡中的老师都在劝她,像你这样会把自己累死的。她却开心地说:“不,这是活着!”
这个从半坡山走出来的女孩,她向往“上中专,当公家人,还能发工资”就这么简单。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一生定格为一名中专生。大闺女旗开得胜,为她的弟弟妹妹们树立了榜样。姊妹们都懂得,应该像大姐那样,用知识改变命运。
1980年10月出生的郭强(老五儿子),小时候就看出他的记忆力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加上受他大姐的影响,每天打开课本,尤其是“数理化”,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勤奋好学,从东街学校到县一高,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97年高考,他的理科成绩748分(标准分),以宜阳县第五名的高分,轻松被大连理工大学最热门的专业录取。郭强得到这个最丰厚的回报,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更为他身后一个个成长起来的郭家孩子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图片
第二代人,经历高考苦辣酸甜最多的还是老四闺女郭海虹。她18岁洛阳一师毕业,在宜阳化肥厂有一份好端端的幼师工作。然而,命运多舛,上班刚三年,化肥厂破产了。厂幼儿园被推向社会。天塌了,幼儿园的教师成了没娘的孩子。这时,海虹一兜劲儿考入河南教育学院全日制英语本科专业。她毕业时,高中最缺的就是英语教师,但因“编制”被关在一中大门外。

眼看暑假过半,小闺女到一中的工作还没有半点儿着落,性急中想到了在市里一个要害部门工作的表舅。她母亲领着海虹敲开了表舅家的屋门。
他家大厅里浓浓的酒味,表舅正在与客人划拳喝酒。未等母亲说完,表舅就打发母亲去找表妗子。
厨房里烟雾弥漫,香飘四溢。大表姐、二表姐正在厨房里帮妗子忙碌着。听说让妗子给县里的主管领导打个电话,正在切牛肉的表妗子头也没抬,从喉咙挤出来几个字:“忘记电话了!”当她们被遭到拒绝时,弄得母女俩不知所措,呆在那里。屋里的人,嬉笑着、吃着、喝着,无视母女俩的存在。她们不知在屋里呆了多久,当缓过神来,那尴尬、屈辱、愤怒一起袭来,逃也似的离开了表舅家。
那段时间,小闺女找工作接连碰壁。诚惶诚恐,她心理承受的压力到了极限。
她是个不服输的人,看似风轻云淡的背后,看准一件事儿,必须成功!
这件事儿,让海虹明白了一个道理:“靠谁也不如靠自己”。就这样,她在寻找着“考研”的这条路。老天爷还真睁眼了,最后,堂堂正正地接到陕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竟是别人最羡慕的公费生呢!那一刻,小闺女摸着头上掉着一大撮一大撮的秀发,她伤心的放声哭起来。因为,她还没过26岁生日呀!图片
(四)孙辈们:发扬光大
外孙、外孙女,先后有4个迈入决定人生平台的18岁。你瞧,他们一个个扑棱棱地飞出了锦屏山。这里有2014年高考,宜阳县理科第一名。这里还有2022年高考,宜阳县理科第10名。
人的精神素质,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潜移默化的延续。

大外孙王国屏(大闺女的大儿子)以舅父为标杆,“勤奋”——是他的全部状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那股劲儿,本科进了长安大学,四年后又考上新加坡管理大学的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
日历翻到2014年,大外孙女杨茗茗(老二闺女的女儿),她有天赋、有毅力,当年以高考裸分648分的高分,一举摘取了宜阳县理科第一名(当年宜阳理科的第一名是633分,她是洛轴一中的),在选择高校时,天津大学的招生办习老师,用红笔圈了五个专业,信誓旦旦地承诺,只要按照他标注的顺序填写,保证录取到该校。最后,她眼里瞄准了“两财一贸”顶尖的金融学,挑选了占有明显地域优势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那一天在老二闺女家,我有意通过视频同茗茗通了电话。当提到她小姨时,茗茗就激动起来,接连重复了几句——“小姨是我人生心目中的偶像”。
德国一个教育家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啊! 根植家庭内心的修养,半坡山的云儿,推动锦屏山的云儿,洛河的浪花推动黄河的浪花,一直推向遥远的大海。我们郭家一代代的人,不正是这样吗!

那天下午老伴突发奇想,让我到新华书店买两幅中国和世界的行政区划地图。将地图挂在大厅最显眼的那面墙壁上。她每天总爱站在地图前,从渤海边移到南海边,从北京移到上海。她甚至还用她的“比例尺”,用手指一拃一拃地琢磨着北海到新加坡的直线距离……当她用手指拃了拃儿孙们上学和工作的大半个中国,才能抹平心里的牵挂。
今年,老三闺女的女儿——杨盈盈,大闺女的老二孩子——王国春,姐弟俩同时迎来高考季。他们顺水轻舟,用汗水汇成了一条从锦屏山下通往成功的河。图片
7月19日,一大早,两只喜鹊在院里的石榴树枝上跳跃着、欢唱着。打开大门,那是两份用金子铸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上门来。你瞧:“上海海洋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通知书上分别镶嵌着杨盈盈,王国春的名字。
时代选择了我,我选择了时代。
高歌吧!
高考收获的季节,郭家今年又是大丰收!
(文中还没提到儿媳、大女婿和老四女婿,其实他们都有精彩的高考故事,那是后文)

郭书宣 河南宜阳人,出生于1944年。一生先后干过农民、教师、公务员。退休后同老伴连续十五年游走国内外。旅游途中萌发写一部旅游散记的念头。先后出版了《迟到的旅行》、《无愁的青龙口》两部共有55万字的散文集。也算是晚年生活的一种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