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魂不泯树长青
文 || 朱顺泉
在安远县双芫乡,但凡上了年纪的人,每每说起当年红军长征时,发生在津槎刘坑岽的那场战役,无不潸然泪下,尤其讲起仅剩的九个负伤的红军依托一棵大树与国民党兵死命搏杀的故事,更是泣不成声……
时光回溯88年前的1934年10月中旬。为掩护中央第一、二纵队(即中央纵队,军委纵队)长征。阻击步步尾追上来的国民党军,奉命担任阻击任务的断后部队。经过仔细勘察,决定在陡峭险峻的津槎刘坑岽(大山)设伏,以阻击尾追的国民党军。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红军依托有利地势跟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较量。战斗持续了三天二夜,国民党军始终未能突破防线。气急败坏的敌人随即调集重兵将整座山围得象铁桶一般。最狠毒的是,在山脚下仅有一条小溪边上架起两挺机枪,阻止红军下山取水。为了一口水,大批红军倒在了溪边,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整条小溪。同时,用迫击炮不分昼夜地向山上狂轰滥炸。几天下来,红军处在弹尽粮绝,饥饿口渴的绝境。虽如此,但广大红军指战员仍顽强地拼尽最后一口气与敌人厮杀:有的用刺刀同敌人展开肉搏;有的搬起地上的石头向敌人猛砸;还有不少红军抱着冲上来的敌人拉响他们身上的手榴弹与之同归于尽……红军一个个倒下,最后,终因寡不敌众,敌人攻上了山顶。此时,整个断后部队仅剩九个战士,他们都伤痕累累,浑身是血。国民党军把他们团团围住在一棵大树下。对红军说,只要放下武器投降,不但能活命还有重赏。然而,九个红军手端刺刀怒斥道:“我们红军从来不怕死,有胆量就上来。”国民党兵见九个红军都已身负重伤,加之几天没吃没喝。认为红军己没有力量反抗了。于是,一个军官模样的国民党命令手下跟红军拼刺刀。意欲戏弄红军一番,以达到标榜自己的目的。果然有几个个头高大的国民党兵站了出来。他们心想,跟几个重伤和饥渴的红军拼刺刀定然是轻而易举。于是,端起刺刀猛冲过来。红军毫无惧色,奋勇迎敌。不一会红军便将他们刺倒于脚下。国民党军官见状恼羞成怒,忙下令开枪射击。霎那间,四面子弹如雨点一样射向红军。顿时,鲜血四溅,碎肉横飞,九个红军的身体瞬间都打成了筛子。连他们身后的大树竟然也被骤雨般倾泄的了弹拦腰打断。
心怀对先烈的敬仰。今年七月,在津搓乡亲的引领下,我们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经过二个小时的艰苦攀登。终于来到了当年红军与国民党军厮杀的战场——刘坑岽。
刘坑岽,地处津槎村的沙坑组与丁坑组的交界处。山脚下的山路是当年通往赣州的古驿道。该山海拔虽仅603米,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今的刘坑岽大树参天,百鸟嬉戏。然而,从散落在满山大大小小的石块和残存的石墙,依然能让人想象出88年前那场战斗的惨烈。我们震撼了,不约而同的静静伫立着:聚神聆听,耳边仿佛隐隐听见了当年我们的英勇红军同国民党军顽强拼杀的呐喊声!
随后,乡亲把我们带到一棵大树旁,指着大树对我们说:这棵大树就是当年九个红军牺牲的地方。1937年,也就是战斗后的第三年,有乡亲惊奇地发现这棵当年被国民党兵打断的树蔸上豁然长出了几棵郁郁葱葱的新枝,屈指一数,正好九棵。乡亲们坚信这就是几个红军的化身。从此,附近乡亲自觉约定:无论任何人都不可伤害幼枝,并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家住山下的丁坑和沙坑的几位长者更是自愿巡山,轮流看护九棵幼枝。在乡亲们的精心养育和呵护下。如今,九枝幼苗均已长成枝繁叶茂的擎天大树。
这时,一阵山风掠过,九棵大树舒枝展叶,似乎在对人们述说着什么。此时此刻,我们深深感到:这生长的不是九棵大树,而是矗立的九座不朽丰碑!



作者简介:朱顺泉(网名:白水),男,农民,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双芫乡人,喜文学,爱旅游。曾在省、地报刋发表过一些散文、诗歌、民间故事、杂论和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