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这是作者李志略回忆录连载之四。上期,作者讲述了我家先辈在第二次迁家后的奇遇,他们在困难时期,遇到怀仁堂老板陈炳权的热心帮助,走上第三次迁家的人生旅途。欲知后事如何?请读者关注本期。

3、第三次迁家
迁家之事,十多天来都没有对谁说,十六日中午,祖父向老板辞了工,领半月工资回来。晚上,全家人来到长佑家。仁富公先开口,说:“阿佑,再过两天,我们就搬家到九岗堡去了,一年多来,麻烦你对我们的关照,今晚特来转告。”长佑听了问:“怎么又搬家,嫌我关照不周到吗?唉!都是我不好,没有尽心尽力帮你在此长住久安,是我的过失。难怪!”仁富公说,“你不能这么说,你已尽了兄弟之情了,我们永记于心。我们这次搬家,是陈炳权扶持而搬的。”听到说是陈炳权扶持,长佑心想:有贵人扶持是难得的大幸,便说:“有陈炳权扶持我就放心了。”祖母说,“你放心就好了。大姐我们快要离别了,不知什么时候再见面。我们离开之后,家里有三头各担五六重的大猪,三十多只大鸡,二十多只小鸡。我们决定一不卖,二不带走,全部送给大姐,以尽妹对大姐一份情,也作报答大姐一年多来对我们的关照,请大姐笑纳,不要让妹难过。”两人搓来搓去,随后长佑表示领情。两家人直谈到深夜。

十二月十七日一早,祖母带着儿子和女儿到大畲村去与同村姐妹吴杏花告别。他们两人是在割草时相识的,后来经常来往。杏花有个儿子叫罗浓,同我父亲同年,两人很要好。后来在马来亚成了我父亲创业的得力助手。十八日一早,按仁富公的安排,祖母拿出三十元给丈夫到富坑市场买回猪肉、瓜菜、鲜鱼、杀了三只鸡,晚上请来长佑、长信兄弟两家,共同吃了餐告别饭。一九一0年,清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早上,李长佑兄弟二人开来两部牛车,大家把行李搬上车,由两长工推车先行,仁富公领着全家和欢送的人群告别,在长佑两家人的护送下,告别了水坑尾村,向深井进发。十时到码头,长工和怀仁堂的工人把行李搬上船,告别了长佑兄弟,船主扬帆起航,离开深井,出小门颈,过盘皇州,跳尾,于下午一时来到鹅斗洲,船工和怀仁堂的工人把行李搬上洲,告别后顺流而归。我们一家动手,把行李搬进茅屋。一共三间,一大二小,一间厨房,灶、锅、碗筷,家具齐全。放好之后,已五时多,一天没吃饭,大家觉得肚饿,就动手做饭,才想到没米、没菜,正在为难。忽然虾女大叫:“妈,你来看,这个包装的是米,那袋里有猪肉、咸鱼、豆鼓和油,有米有餸啦,快煮饭吧,很饿呀!”原来这些东西是罗师爷想到的,但那个护送人由于急于上船顺潮出涌忘记了告知。大家欢乐地动手做饭。到七时,一家人高兴地吃着第三次搬家的第一顿饭。

二十日上午,邻近各村有人三三两两来到洲上看热闹,其中有个老头,年过六旬,见到仁富公便问:“是昨天来的吗,贵姓?”仁富公报了姓名问:“贵人贵姓?”那人说:“小姓陈,名顺泉,家住茭边村,耕田人。”两人坐定,顺泉问从哪里来?仁富公不瞒地告诉了他。陈顺泉说:“你真够福气,得到贵人相助。”围观的人得知是陈炳权保驾来的,露出佩意。顺泉与仁富公初见,两人情投意合,结成好友,经常来往。

鹅斗洲是个独洲,形如橄榄,有近二十亩宽,高出水面一米多,是个缺水洲。吃水要到茭边村去担。潮涨时出入要渡小船,潮退出入要涉河。洲西与跳尾围堤相接,洲南有一条十米宽的涌连接大海,涨潮时百吨船可以出入。涌南是大头围,陈炳权的六十亩双造田在此。洲北是跳尾围,陈炳权的单造田和荒滩都在此。

安定下来后,十二月二十六日,仁富公到茭边村拜访陈顺泉。仁富公说:“今天来拜访老兄,有一事相求。我们刚来,人生地不熟,想请老兄帮忙物色两个长工,一个放牛工,长工三十岁左右,放牛工十八九岁。条件是身体健康,勤劳肯干,待人和气,听话。工钱多少,由你和他们定,我照办。”

陈顺泉听后一力承担。三日后,他来到洲上告知,人已选定,长工十担谷年薪。一个是大厂村人,叫陈彬,三十六岁。一个是小头村人,叫黄福,三十四岁。放牛工叫陈其,十八岁,大头村人,年薪五担谷。你们包吃两餐。仁富公听了表示感谢。托他告诉他们年初五来上工。

十二月二十八日,孙子贵华问:“亚公,你说来到这里有书读,去哪里读啊?快过年了,过了年我要上学读书呀!”仁富公说:“学校在茭边村,很大的,过了年亚公带你去上学。”二十九日早上,仁富公拿着媳妇给的四十元,带着孙子孙女来到涌边准备去茭边市场买鸡、鹅、肉和瓜菜过年。适两个年轻人挑着两担箩过到洲边。一人问:“大伯,李仁富是住在此洲吗?”虾女听到,指着她祖父说:“这是我公,叫李仁富。”那人听了说:“你就是仁富伯,请回头带路。”回到茅屋,那人放下箩担说:“我俩受罗师爷委托,送年货来给你们过年的,我们还有任务要做。”说完便出门离开,连水都没喝。

两人走后,经过清点,有鹅一只、鸡两只、猪肉、咸鱼、豆豉、对联等样样齐,还有两大半箩米及两罐花生油。虾女手快,拿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有两套男服,一套女服,四套男女童装。仁富公看了,流下眼泪说:“如风调雨顺,年尾大丰收,好好答谢他们。”

一九一一年农历正月初二开了年,仁富公带着孙子孙女到顺泉家拜年,让两个孙和顺泉四个孙玩,他和顺泉一起去与村中老人相识,互祝新年快乐,到晚上四时才回来。
年初四上午十时,一个叫陈永的人随船来到洲边,进到茅屋说受罗师爷委托送农具和种子来的。一家人来到洲边,把东西搬上岸。又有两个男人赶着四头大水牛来到茅屋前。陈永坐定后,拿出一条单据对仁富公说:“单据写明,四头牛、四部犁、四张耙、两部水车,连这五十元建晒场用的现金,共四百六十元,大米和种子不计算,送给你们。罗师爷交代,请你在上面签个字,何时还,由你们自便。至于肥料,清明后送来。”说完就离开茅屋,和赶牛的人一起,到洲边上了船,顺退潮出涌离开。

年初五一早,三个长工来到茅屋,说来报到开工。通过姓名后,仁富公叫黄福到邓山村请朱宽来,共同吃了早餐后,在朱宽的带引下,祖父和两个长工去认田,到中午才回来,共同吃了餐有鸡有肉有菜的开耕饭。约下午二时,七岁的虾女拿着鞭炮叫哥哥点燃,在炮竹声中,祖父和三个长工扛着犁、赶着牛,渡过涌到大头围犁田去。成了九岗堡十三条村的第一个开耕户。

正月初十八时,仁富公带着穿上新衣的孙子,提着红糖、香烛来到茭边学校,报了名后,注了册,拜了孔圣人,领了书,进了座位。从此,父亲便进入读书的日子了。

从小就经受了不幸磨难的父亲,练就了奋发向上的意志。入学后,勤奋好学,不懂就问,尊敬老师,善交朋友,勤学苦习。放学回来,又求祖父辅导,日日如此,仅用四年半时间就读完了小学,经考试提前取得毕业证书。才十二岁半,足龄十一岁半。同学们劝他去考文海中学读初中,但仁富公反对,认为不足十二岁,年龄太小,叫他复习。回校之后,在马老师的帮助下,复习了年半,读完了初中的课程,又复习一年,准备一九一八年(足龄十五岁)考文海书院读高中,可后来的不幸遭遇打破了他的梦想。

自来到鹅斗洲后,仁富公无时不惦记着生产和发展家业,寄望今年早造丰收。一天晚上,他对媳妇说:“连长工一家八九口人,一日三餐,米水、剩饭不少,不能丢啊!要想办法养几头猪和鸡鸭,这样就不浪费这些东西了。”媳妇听后说:“我也这样想,只是还没对你说。那一百六十元搬家钱没用,割草卖收入还有一百四十元,他爸工资还余一百二十元,合计有四百多元,够买猪、鸡、鸭苗的。”第二天逢深井圩,便叫两个长工同行,到深井圩,花二百六十元买回六只小猪和六十只小鸡小鸭。长工们共同努力,利用搭茅屋余下的材料,搭起一间猪栏和鸡窝。在祖母的精心饲养下,农历六月,六头猪卖得四百多元,鸡鸭卖得二百多元。花了近三百元再买回六头小猪,近百只鸡鸭苗。这年冬天又全部出售了,收获七百多元。正月中旬一日晚上,一家人和三长工坐在门口商量生产。仁富公说:“耕田就得一勤二早,勤是基础,早是前提。布谷鸟不是天天叫喊‘早耕早锄,早耕好禾’吗?据人说,九岗地区大部分田地处低洼,前面是大海,后面是大山。早造反咸反酸较多,加上耕作习惯是迟,清明后才插秧,又是扯秧,禾未开根就由于咸酸度升高,开始死亡,五成有种无收。我提议,改一改这个习惯,做到早犁早耕,早播种,早插秧,改扯秧为铲秧,加足秧头肥,勤管细管,适时追肥。如果风调雨顺,肯定早造会丰收。”大家听了,十分佩服他的高见,表示努力照办。

在长工的共同努力下,洲顶的荒地全部开成田,种了三亩花生,三亩各种豆类,两亩瓜菜,六亩水稻,还把单造改为双造十三亩,又向各村购来二百担猪牛屎晒干用做秧头肥。春分后第六天,请来十五个临工进行抢插早造,清明前一天就插完了秧,面积八十四亩。
清明后第三天,陈永随船送来十二担田料肥,价钱共二十二担谷,定六月收割后还,是从顺昌行赊来的。有了化肥就加紧中耕除草,早施肥。三月下旬开始建晒场,五月初建成,面积一亩多。脱粒用的石碌运来了,辗米的设备也安装好了。

小暑过后,请来了十个临工进行抢插单造,只用了六天时间插下近五十亩,其中二十亩是开荒出来的。五月下旬开始夏收,大暑前全部收割完,收获三百八十多担谷。交还了肥料谷二十二担,田租一百担,付了三个长工半年年薪十三担,另加奖两担,余谷二百四十多担。由于早造丰收,在长工的配合下,秋前四日就插完晚造秧,赶紧中耕除草施肥,禾势生长较好,晚造丰收在望。

八月初的一天晚上,仁富公对儿子媳妇说:“我打算卖百担谷,取钱一次过还清陈炳权的耕牛、农具款,免得拖下去,失去人情。你明日到顺昌行去商量谷价。”第二日晚上,儿子从深井回来,告诉他,稻谷每担定价十三元,包入仓。八月十二雇来一条船,上了一百四十担谷到深井顺昌行。晚上回来,经清点,除运费外,共卖得一千六百元。

八月十三,陈其的母亲和小妹一早来到洲上代管家务,仁富公便带着媳妇、孙子孙女和伍佰元现金,搭渡来到深井怀仁堂。陈永即带上二楼客厅,适陈炳权和他的两个老婆及陈庚寅、罗师爷在座。仁富公向他们托了福后,应邀坐下。罗师爷问年景如何?仁富公作了回答,并告知今日举家而来,一是感谢关怀,二是来付耕牛农具费。讲完递上伍佰元,罗师爷即叫在座的账房先生清点,便去拿来原借据当场撕毁了,大家高兴地谈了起来。陈炳权指着我祖母对他的大奶说:“她是大亨吴医生的亲侄女。”他大奶听了说:“救命恩人的侄女,难得相见。”从此,她对我家特别亲。中午在他家吃饭。临别,他大奶叫陈永送来五盒月饼,一套男孩新衣,一套女孩新衣。二时告别,当晚回到鹅斗洲。

由于大家同心协力,刚过小雪晚造就收割完,共一百五十亩双单造,收获稻谷近七百担。交清了所欠的田租六十担,另给陈炳权赠送十二担油占谷,两担糯米谷;陈庚寅和罗师爷各六担,糯米谷一担;肥料谷二十五担;三个长工薪谷共十三担,另每人加奖四担,共去了近一百四十担,余下五百五十多担,放满了两间茅屋。

一日晚上,仁富公对儿子儿媳说:“有五百多担谷,加上早造余下二十担,不少于五百六十担,我们不能常住茅屋度日,要在此常住久安,得考虑建屋问题。我和邓山村的建筑工谈过,建一座三间四廊青砖瓦房,要用三千多元。建泥墙的,一千四百元便行了。”媳妇听了说:“我也有这个想法,几百担谷十年也吃不完,这样就不用耕田了。”仁富公说:“贼老废了我们的蛇仔村,我们在此建个鹅斗洲村吧!”第二天,我祖父搭船去深井,和顺昌行商定,以每担十五元价格包入仓,决定卖四百担。这次卖谷,除了运费,净收入五千二百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初二,黄福带来了獭山建筑工头,经商量,以四千二百元其包工包料,两个半月完成交屋,十月初九开工。后来又与邓山泥水工协商,以二千六百元包工包料,建成同样大的泥墙瓦屋。

十二月二十四日,三间四廊丈八高的青砖瓦房和同样的泥墙瓦房一起完工了。付清了工钱,十二月二十八日两屋进伙。没有办大宴,只请了陈顺泉一家,茭边村十位老人,三个长工的三家人,特邀了祖母的结拜姐妹吴梅一家,共同吃了餐进伙喜宴。从此,告别了茅舍,住进了青砖瓦房。

十二月二十九日,为了感谢三位长工一年来的辛勤劳动,召齐三家人来吃了餐饭。饭后,祖母给每人送二十元红包过年,其子女也每人十元红包,每家十斤糯米,四斤花生油,两斤腊肉,并宣布陈其明年改为长工,长工的年薪增到十二担谷,还说准备另请一人放牛。陈彬老婆听后说:“大姆,我儿子明年十八岁,可否来放牛?”我祖母当即表示请。傍晚,三家人高高兴兴地离开洲回家过年了。

祖母没有读过书,一字不识,但她从小养成善讲情义,见困就扶,见难就助,爱结交姐妹好朋友,勤劳肯干,善管家的性格。是一个好出谋划策的妇人,深得仁富公的爱戴。来到鹅斗洲,先后与两个同性妇人结成姐妹。一个是邓山朱宽的夫人吴梅,一个是放牛工陈其的母亲吴女贤。

祖父读书也不多,从小就参加劳动。是个务实,不怕劳苦的耕田人。平时少言寡语,不惹是非,待人和气,不分贵贱,善交朋友。由于长期艰辛劳碌,小时患过肺炎,后期复发,加上其他疾病,到四十九岁便因病离开人世。

一九一二年年初五,三个长工和放牛娃来到洲上。一入门,那放牛娃对着仁富公大声喊:“大公,早晨,祝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仁富公听了,觉得这个小子口齿伶俐,便问他叫什么名,多少岁?大家坐定,祖母拿来热发糍,大家吃完,黄福将鞭炮点燃后,黄福、陈斌赶着耕牛去整秧地,陈其和祖父整花生地,祖母和虾女在剥花生种。经过四五天劳碌,种下了五亩花生、一亩黄豆、一亩芋、一亩豆角、黄瓜、丝瓜。

正月十二日,祖母对陈其的妹说:“小梅,叫你妈明早也过来,帮我管家做饭,我和你哥去趁深井圩。”
深井圩是当时台山西南地区较旺的圩镇,每天有三班车经东山、赤水、白沙去台城来回。圩日,买卖人来人往不断。上午十时,祖母和黄福、陈其三人乘渡船来到深井,看了市场,见几档卖鹅苗的,便问价,得知五元一对;又来到杂货场,问鸭蛋价,得知一元五角一斤;又去了几家商场,给虾女和小梅各买了新衣,便到小店吃饭。饭后到市场买了猪肉、咸鱼、豆豉、咸头菜,二时多离开深井,五时到家。给两个小女递过新衣,叫她们试穿,两人高兴的又喊又笑。小梅拿着新衣大声说:“谢谢姨妈!”便到厨房告诉她母亲。

十四日,她早上离家到茭边鹅苗场去,找到老板。问鹅苗、鹅蛋价格,在得知后,又到大厂村去访问两家养母鸭的人,在得知鸭蛋的价格和销路后,中午才回到家。小梅母女已做好饭,长工们收工也回到。

晚饭后,他对仁富公和丈夫提出打算养母鹅、母鸭的计划,征求两人的意见。仁富公听后说:“计划和打算都是理想的,你敢想就干吧,我不反对。不过哪来钱买鹅苗鸭苗,值得考虑。”丈夫也表示同意。她说:“钱的问题,我已想好了,去年建房后还余五百多元,家里还有一百一十担谷,卖六十担,合起来就可以够买两苗。”仁富公觉得她细心,想得周全,表示由她去办。

第二天上午,他把三位长工留下来,黄福问有什么事,她便把这个主意告诉了他们。大家听了都觉得一个女人家,有头脑、有计策。敢想又敢做,一致表示赞成,决心协助。黄福说:“我大哥黄寿,在沙肽帮人养了四年母鸭,有经验,可否叫他来养母鸭?”祖母表示同意。陈彬又说他小弟陈标,在江东帮人养母鹅五年,祖母也表示请他。并叫黄福明日去獭山订购鸭苗、鹅苗和了解谷价。

经过三四天活动,黄福告知,用二百元够买四百二十只鸭苗,稻谷十六元一担包送。正月二十五交款取苗。祖母和茭边鹅苗场商定用一千七百元订购四百一十只鹅苗,取苗时付五成款,余下五成卖鹅清还,正月二十八交苗。黄寿、陈标二人二十日就来上班,和长工们一起在洲边搭好鹅寮和鸭寮。二十五日一早,雇船装六十担谷起程去獭山,除了运费,余七百二十元。取鸭苗时,那老板又赠送十二只苗,共四百三十二只,晚上运回洲。二十八日一早,祖母带着陈标、陈其到茭边苗场,付了八百五十元,取回四百一十六只鹅苗。

在两个饲养员的精心管理下,成活率高,到头来只少了十只,其中鸭少了七只,鹅三只。到六月中旬,开始精选,选出母鸭二百八十只,母鹅二百六十只,公鹅二十只,除留下二十五只鸭、十只鹅,全部卖了。收入二千二百多元,白赚了全部母鸭母鹅。为表扬大家努力,祖母征得仁富公同意,给每个长工(连饲养工)奖励四十元,两只鸭,一只鹅,放牛娃也获二十元,两只鸭,没有鹅,大家感动极了。到九月中旬,母鸭母鹅开始产蛋,直到十二月中旬,平均每月纯收入九百多元。

连续两年的丰收,新屋都建好了。从远望来,好像一条小新村。一九一二年年三十,一家人在吃团年饭,仁富公说:“我们能有今天,是多得祖先的保佑,但主要是陈炳权的扶持,这个恩要永远不忘。为了感谢他,前年我们已做了,除了还清耕牛农具款和交足田租外,还给他赠送优粮。这一条希望记住,今后年年如此。”大家听了表示谨记。

仁富公心记着儿子青少年时期患的肺病近几个月来有所复发,人一日一日消瘦,加上近年来又患外痔,多数时间是带病出工。为减轻他的负担,多留时间休养,便说:“我看那个朱宽,人很忠厚、勤恳。只是手脚慢点,不多说话,这没关系。我想把他叫过来,按长工待遇。”媳妇已估计到他的意思,便答:“叫过来也好,多人多把手。开年后我就去告诉他,反正他没打上工,靠做点散工过活。”就这样,年初五朱宽也来上工了。

祖母为人宽厚乐善好施,干脆把吴梅和儿子、女儿都叫过来。从一九一三年起,我家实际上把陈其、朱宽两家十口养起来。年终还给吴梅和吴女贤两人各六担谷以作答谢她们一年的尽力操劳,平时还给她们钱做零用,所以她们跟祖母的姐妹情更深。

一九一三年全省大旱,从上年十月到次年四月都没下过滴雨,水坑都干枯了。整个九岗堡三千多亩双造,近四成无法插,插下的也有七八成旱死或反咸反酸死了,六成多耕户粒谷无收,逼得靠借债度日。我家由于仁富公有预测,及早动手,在长工们的艰苦努力下,插下八十多亩水稻,但仍有三十多亩没有收成。好在四月中旬下了场雨,后期抽穗好,还收割到近一百八十担谷,还算好运,但也减产四成多。

大雨刚过,长工们根据仁富公的安排,一方面抓紧播单造秧,同时在祖父的带领下,加紧开荒单造。芒种过后便插单造禾仔,到小暑,一方面收割早造,同时雇来十五个男女工,用五天时间抢插了七十多亩单造。秋前三日就插完了晚造秧,双单造合计插秧共一百五十八亩。仁富公说:“如风调雨顺,晚造可以补回早造的损失。”

农历六月三十日晚上,大家在晒场上研究中耕管理工作。仁富公说:“我有个意见,想跟大家商量商量。我打算早造不兑付你们的工谷,到晚造一次付清,看大家有什么意见。因为我不想失信,大灾之年也照样交租。”大家听了表示同意。便于七月初三,请船装了一百六十担谷去深井。用一百担交田租,三十担还早造的肥料谷,又用三十担购化肥十七担。

霜降过后,进入秋收,忙了近二十天。收获稻谷六百二十多担,照以往常规,运了一百三十担谷给怀仁堂以交租和送赠,六个长工每人二十担,其中十二担为工钱谷,放牛娃也给十担,还给吴梅、吴女贤各八担,共去了一百五十多担,还余三百五十担,以十五元一担包送,卖了二百五十担,收获现金三千二百多元。加上母鹅母鸭所获纯利一万六千多元,共获二万元。真是大灾之年大丰收。

入冬了,农闲了。一日,祖母带着女儿到陈顺泉家串门。四个妇人坐定后,从生产谈到九岗堡的风土人情,谈得十分投缘。陈顺泉的大媳妇说:“今年由于早造天旱,生产不景气,田主上门逼租,富人上门逼债,不少耕户破产收水,退田不耕了。”儿媳妇黄琼女说:“我大哥耕八亩田,早造只收获六担谷,晚造算好点,有二十六七担谷,但田主上门要了十八担,借财主的五担谷要还十二担,天天上门,要去了七担,还欠五担。如春节前不交,明年要一担还三担。我想帮他,但家里拿不出来,极为难过。我打算到洲上去求你借三五担谷,就是一两担也好,比财主的借一还三的要好。”祖母听后表示:“叫他来吧,十担八担都可以。”告别回家,想起顺泉夫人说财主的稻谷债放一还三,便联想到自己的大伯二伯都是靠放谷债起家的,放债不需气力,就是一还二,也有得赚了。晚上,她把放谷债的打算告诉仁富公。仁富公听了说:“唉!你怎么想到走这条路啊?这是一条乘人之危、把人拖下深渊、致人于死地的剥削之路。我们从来没做,也不想做。早几年在蛇仔,每年余谷二百多担,我都不想走这条路。”祖母听了仁富公的话,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三天后,黄琼女带着她大哥夫妇挑着谷箩来到洲上,见了祖母,说明来意,祖母便叫陈其带他们到仓库,装满两担谷挑出门口,叫过称。祖母说:“不用过称了,也不计息,担回去吧,我说过,十担八担都可以,回去再来吧。”他们夫妇连走五回,担了十担谷。晚上琼女大哥伯就夫妇带着三个儿女来到洲上,说已还了财主五担,留下五担过年和明年度荒。叫三个儿女认祖母做契妈。祖母高兴 地认契后,每个契仔送十元红包。

黄伯就借谷的事一下子传遍了九岗堡。有人说他走运,遇到了好心人。有人说,人家的小妹是顺泉的媳妇,顺泉是洲上那个老头的世交,易讲情。一九一四年春节后,邓山村陈贤国等三户人,因去年天旱,早造无收,晚造虽有所获,但田主逼租,过年后已粒米不剩。一天,陈贤国等三人去独树求财主借谷,但财主要一还三,没借成。回家路上,忽然想起黄伯就借谷一事,贤国说:“只好去求求他,希望能借一两担,把早造种下。”另一人听后说:“伯就有小妹做人情,我们可靠谁呀?”贤国说:“朱宽老婆是洲上那妇人的结拜姐妹,去求他帮一帮。”晚上三人到朱宽家,说了一个晚上,吴梅同情他俩,答应明天带他们去。正月初十,吴梅带着他们来到洲上,见了祖母,说了情况。祖母说:“那就每人借三担吧,多就难了。”

正月十六,陈彬晚上回家,在其堂兄陈丽云家,先后来了四五人,陈年丰对陈彬说:“你好世界了,找了个好老板,父子二人一年获稻谷三十多担,还奖励六七担,新年还赠鸡、猪肉、咸鱼。而我耕那十亩臭田,一年到头,粒谷不存。春耕在即,还不知如何度日。向财主借吗,要借一还三。听说邓山贤国等人在朱宽老婆帮助下,到那老板处每人借到三担谷,你能帮我求求他吗?”几人议论到深夜。陈彬表示,明天让他们与他同去试试看。

十七日早上,丽云、年丰等五人随陈彬来到洲上,见到仁富公,说了来意。仁富公说:“去年我们也歉收,交了田租,剩下谷也不多,早几天借出那几担谷,是念人情而借的。”那五人听了,觉得老头子已把话讲死了,便你一言我一语求个不停。祖母从猪栏回来,出于同情,便说:“大家不要多说了,给你们每人借三担吧,是借不是放债。”五人顿时感激零涕。这次共借出二十二担谷。先后共借出四十四担。这年收成较好,秋收完毕,都还回来了。黄伯就还多担了两担来还,祖母叫他担回去了。

一九一四年秋收结束,交清田租,剩余稻谷近六百担,价值近万元。一年卖猪鸡收入够平日零用。一五年春节后,仁富公提议卖了三百多担,纯收入五千多元。家里存粮还有近三百担。春耕后,进入三黄四月,是借债高峰期。九岗八大财主乘机涨息,一还二点五。人们知道我家有存粮,不断有人上门求借。仁富公开始不肯放,后经祖母多次提议,表示可放一点,但利息不要太高,最多一还一点五算了。但要有借据,因人心难测。就这样,到四月中旬,借出稻谷二百多担。因息低,借谷人守信,年末全部还清,获利近一百担谷。一九一六年,共借出稻谷四百三十担谷。一六年三月早造插秧完,有一天,仁富公对儿子媳妇说:“我估计家里放有四万多元现金,我认为需以防万一,为了保险,我提议你们分次把钱带去三八圩银庄存入。”从四月开始,祖母与丈夫两人先后三次将三万六千元存入三八圩顺民银庄,年息四厘半。

祖母是个细心人,担心有失,于是在当年冬天,她把存放在家里的五千元白银,用瓦罐装好,用防水布包严,在自已床底下挖坎埋好。一七年春节后又把六千元港币和那八大财主借去的六百四十担谷的借据及二十六户借谷十担以上的借据用铁盒装好,包上防水布,在儿子看书写字的台下挖坎埋好。她没有将这些事告诉仁富公和丈夫。

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五,儿女在晒场上赏月,三个大人在门口闲聊。祖父说:“我们来这里七年了,由于虾女她妈持家有方,加上爸你出谋划策,长工们的同心协力,家业一天天兴旺起来了。以前有陈炳信保驾,现在他已死了,那陈庚寅和罗师爷也先后去世了。九岗人不象以前那样看我们了。加上对面海的海盗猖獗,本地流氓烂仔寻衅肇事。我担心终有一天,他们会向我们下手的。特别在这里单姓独户,上无亲、下无朋。所以我打算把手上的现金拿去小江银庄存上,把母鹅、母鸭也卖掉,收入的钱也存入银庄。秋后交清田租及长工的薪酬,剩余的稻谷卖掉大部分,再收回谷花本息,年底或明春迁回小洛圩或沙头冲圩改行做生意。我计算过,合计起来不少于六万,加上三八圩的存款和手上的七千多现金,总数有十万多元,很多人都比不上了。你们认为如何?如果意见一致,从现在起就逐步实行。”三人谈谈想想,认为有理,决定秋收后行动,力争春节前迁走。

日子过得很快,不觉秋收结束。计全年收获一千零二十担谷。交清了田租和赠谷、肥料谷,付清了长工和放牛娃共六十五担,每个长工加奖七担,放牛娃四担,共付出三百七十担,卖了三百担,库存三百五十多担。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李志略(1930一2019),离休干部,17岁参加游击队,20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转业地方后一直任党委办公室主任,是优秀党务工作者。本回忆录历经多年,由10多本日记整理编写而成。内容丰富殷实。


....................................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
中小学生写作園地简介:
中小学生写作园地、是我艺术社培训未来作家诗人的重要园地。
我们实行一免费二修改三发表的辅导方法:为国内国外华人子弟服务。
我们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辅导方法新颖,深受国内国外华人家长和学生欢迎。
请投稿:
微信号:R6049931328 许先生

....................................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
机构:
精武会驻文艺中心副会长:李剑昌
主任:林敬照
副主任:伍国胜 梁少华
常务理事:林敬照 伍国胜 梁少华 陈绮娜
理事:梅如柏 周慧君 陈泉声 甄春花 陈冰玲 魏台平
秘书长:林敬照(兼)
财务:伍国胜(兼)梁少华(兼)

主编:许湛荣
执行编辑:陈绮娜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与您相约
投稿微信:R6049931328
领取稿费:Chen18128290208

请点击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投稿须知:
作品:原创首发+照片+自我介绍(文责自负)
音乐:来源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作者与网络(侵删)
平台赞赏费用即为稿费,其中50%归作者所有(赞赏低于十元和一周后的稿费不发放,维持平台基本运营)。凡在《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平台》发表过的优秀作品,本社将向各地报刊、杂志等纸媒推荐,并定期整理成文集出版。
敬请各位可爱的人儿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二平台
版面设计:陈绮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