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永城芒砀山则因刘邦在此挥剑断蛇,揭竿而起,建立了400年汉室江山而蜚声海内外,加之这里已发现的13座汉梁国王陵,芒砀山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知名的汉文化旅游景区,永城也因此被誉为汉兴之圣地。殊不知在永城西部还有一处地方,虽名不见经传,但却因其奇特殊的历史渊源,多年来也引得不少专家学者忍不住前去考察求证。
从市区出发,沿311国道西行30公里,就到了永城和安徽省亳州交界处的永城市龙岗镇。龙岗盛产辣椒,种植历史悠久,龙岗镇也被誉为辣椒之乡 。在距它不远处有一处人物雕塑,让人费解的是这个人物雕像却是被誉为外科鼻祖的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
河南永城龙岗政府所在地龙岗集东头的汉白玉华佗塑像
华佗,字元华,沛国谯人,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一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O八年),汉末著名医学家。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精方药。”
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封建割据,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华佗十分痛恨当时社会的混乱, 民不潦生,便决念仕途,精研岐黄,决心以医济世,他也因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被誉为是神医。
亳州,公元前16世纪,商汤于北境建都,后世称为“南亳”。公元前528年楚平王筑谯陵城为谯邑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名亳州。
华佗既为沛国谯{谯郡的首府在今安徽亳州}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人,那么为什么在河南的一个偏远的乡镇里会有他的雕像?是因为他曾在这里悬壶济世,普救众生,还是他在这里生活,居住,华佗和这个地方到底在什么关系呢?
沿塑像向北行3公里有一个村庄叫华佗村,环境优美,民风淳厚,一代名医就出生在这里,华佗村的人们对这里言之凿凿,众多残存的古迹也足可作证。
(龙岗乡村民同期声:据传说,华佗就出生在这个华佗村,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母亲靠纺棉、织布来供养他生活,等他十一二岁的时候,他母亲就把他送到一个姓蔡的叫蔡柏岩的药店去当学童)
老人的话语只是从前辈所传,相隔久远已是无据可考。但具永城县志记载,后汉太丘龙亢(今龙岗)酂县属谯郡,也就是说龙岗镇本就属谯郡,也就是现在亳州管辖。至公元610年,隋始设永城仍属谯郡,而三国志中所记载,华佗为沛国谯人,由此看来传说中的华佗故里在谯郡龙亢,即现在的龙岗也不为妄言。直至今日,龙岗镇的百姓大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华佗故里在亳州东北四十五里处,而这个位置也恰恰就是华佗村所处的地方。华佗村共有村民300多户,多为关姓,却没有一户是华氏后裔,既为华佗村却为何没有一户华姓呢?
(永城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俊明同期声:相传,华佗由于治病得法,远年闻名,曹操为魏王时,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
华佗诊断后说:“大王头痛因风而起,病要在脑中,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后用利斧剖颅取出风涎,方可根除。”曹操一听历声斥道:若剖颅人岂能活,汝意杀孤乎。曹操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准备处死,曹操的一位谋士逊郁兼:“佗方术实人命所悬,宜加宥之。”曹操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也。”竟然把这位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的神医给杀害了,华佗临死前将所著医书《青囊经》交给看守他的狱吏说:“此可以活人。”可是狱吏害怕,曹操的严刑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取火将书烧成灰烬,可叹,一传世之作,就这样被付之一炬。
(永城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俊明同期声:华佗被害后,他的族人害怕诛连之罪,纷纷逃离家乡或改姓为关,这大概就是华佗村无华姓的原因了)
在龙岗镇,华佗村和华佗村里华佗庙的故事及其传说被广为流传。
(龙岗镇村民同期声:这地方就是华佗庙的后大殿,当里是两层楼,这个屋脊、屋檐,还有屋栅上都有龙凤,上面一层放的是华佗的铜像,下矶是泥像,在东边这个砖墙前是东廊房,西边油路往南是西廊房,在南边这个房子前是前大殿,中间这个地方有两个碑,中间这个是大碑,前面是一个小碑,前面的小碑是断了两节,碑文之上有当年魏武帝曾立碑于此纪念)
(永城市人大副主任 高继宽同期声:一九九一年,我在龙岗任乡长时,曾经陪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考古专家张岫峰教授专程到龙岗乡华佗庙进行实地考察,根据遗址的布局和规模来看,当时张教授就判断为这是一座家庙)。
华佗村人热爱华佗,敬仰华佗,以神医华佗为村人而荣耀和自豪,尤其是关姓人,因有对其祖先关公有“刮骨疗毒”的救命之恩而对华佗倍加敬仰,村里人大人小孩都尊称华佗为“华佗爷”。关于华佗刻苦学医,广施仁术,治病救人的故事,很多村里人都能讲上一段。
(龙岗村村民同期声:(华佗)他从外面学徒回来,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一家人吵吵闹闹、又哭又喊,他就慌忙到里面去看看是什么情况,是一个难产妇女在那准备装棺入殓,(华佗说)你们不要慌装棺入殓,我给她治一下就好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就随即拔出来银针,对她几个穴道进行针灸,给她针灸以后,这个小孩顺利出生了,母子平安。)
至今,村东庙前庙后,每到春夏,传说华佗亲手植下的各种草药年年不息。直到今日华佗村的村民们,有谁头痛脑热,便采一把草药熬了喝下,即能见其效。华佗村的华佗小校便是对一代名医华佗的最好纪念。
华佗倍受世人的尊重,除了他不记名利,不慕富贵的品质外,还因为他有着超人的医术,特别是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更是世人皆知。自从有了麻醉法,华佗的外科手术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可见,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实的。
在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对对联,真实的总结了神医华佗的一生,“医者剖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史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佗被害至今已1800余年了,其故里因三国志中记载是沛国谯人而被认为是在安徽亳州。但民间对华佗故里所在则是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是千年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区域划分的变化罢了。但无论华佗的故里在何处,其不阿权贵,视名利为浮云,专心医学,为民群解病疾的高贵品质却为世世代代留传下去。
而今在华佗村原庙的遗址上,故里村民自发又建了一座“华佗祠”,虽然规模不大,但香火旺盛。不仅附近的村民时时膜拜。来自蚌埠,涡阳,徐州,济阳等数百里的香客也前来膜拜问医,病好后还愿的锦绸达数千条之多。祠门俩旁的对联正道出了华佗不计得失,悬壶救民的医德仁心:“医德无私常愿寰区消疾苦,神庥广布故教世人免陈疴”。
{策划:成洳黎 李欣 编导:成洳黎 李欣 张晓静 马媛媛 撰稿:成洳黎 李欣 张晓静 马媛媛 摄像:李欣 张晓静 马媛媛 制作:马媛媛 播音:李欣 监制:关济雷 总监制:黄新生}{创作时间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