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之旅
文 /连春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对本溪的历史有兴趣却感到迷茫,请到本溪博物馆来。她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3A级景区;她坐落在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峪明路,4路、20路、25路等公交车站旁;外貌造型为并立的两个方鼎,白色建筑古朴端庄。请到本溪博物馆来,这里储存着远去的时光,从民国逆着时间的坐标一直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把百年千年几十万年前的近万件文物收藏(90%以上为本溪地区出土);这里是浓缩的历史,折叠起前人的欢乐与哀伤;这里是严谨的课堂、多所中学高校的实践基地并向百姓免费开放。请到本溪博物馆来,让我们来一次穿越之旅,看看祖先是怎样走过沧桑,在岁月的河流中徜徉。

石器时代的本溪
本溪喀斯特地貌良好,山上多洞。在旧石器时代,人类栖居洞穴。位于本溪县小市镇山城子村的庙后山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北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也是目前发现的东北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址,距今约50万年,被称作“东北第一人的故乡”。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参与领导庙后山遗址的发掘研究。出土的3颗人牙和人股骨化石,分属4个个体。出土的砍斫器,形状近似等腰三角形,两侧大体对称,可见已具有了审美中的对称意识。打制大型石器是制造业的一大特点,多以石英砂岩和安山岩为原料,采用碰砧法、锤击法和砸击法。遗址发现了灰烬层、炭屑及烧骨,证明庙后山人已掌握人工取火、用火、保存火种的本领,闪烁着智慧之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本溪地区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现已发现遗址近20处,仍有少量位于山洞里,但大部分位于地势较平坦、取水方便的河畔二级或三级阶地上。太子河上游的本溪县迄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都位于太子河支流汤河流域。浑江中下游的桓仁县,现已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牛鼻子遗址是其中的代表。该遗址位于沙尖子镇闹枝沟村浑江岸畔的台地上,采集遗物种类繁多,有石核、石片、石锤、刮削器、砍砸器、手斧等,表明人类在此活动频繁。
本溪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仅见于桓仁浑江流域,发现少量的压印纹陶片,距今约6000年。新时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既见于本溪县太子河流域的洞穴内,也见于桓仁县浑江流域的山坡和台地上,出土陶器以筒形罐为主,器表多饰刻划纹,距今约5000~4500年。桓仁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风鸣遗址、王义沟遗址、大井地遗址及五女山第一期文化,当时人们住在江岸或山上,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营造浅穴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遗址表现出的文化面貌与鸭绿江流域同期遗址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表明两者关系密切。新石器时代太子河上游地区的人们,仍有许多居住在洞穴里,这类洞穴遗址,考古学称之为“太子河上游洞穴下层文化”。出土有:骨鱼镖、陶网坠、⻣镞、核桃皮、榛子壳、石铲等,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同时也从事农耕生产。洞里发现的刻划纹直筒罐,影响远及黄海和渤海沿岸的同期文化。

夏至汉代初期的本溪
貊,是古代的一个民族,长期活动于辽东及周边地区。本地马城子文化、大梨树沟文化,当为早期的貊人遗存。马城子文化是辽东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之一,距今约3000余年,它在接受西邻高台山文化影响的同时,又以强劲态势北上,渗入第二松花江流域西团山文化之中,并与鸭绿江左岸同期文化有着密切交往。该文化流行洞穴墓葬,洞内营建的具有简单石圹的墓葬,是东北地区石棺墓的滥觞。洞穴墓地是马城子文化的氏族公共墓地,一般位于相对高度25~100米山崖溶洞内,墓葬排列密集,数量不一,每座墓葬都有随葬品,流行火葬,男女老少火烧程度不同。
马城子文化的聚落址,大多分布在背风向阳、临近河水的山坡上,有的聚落址面积几乎与现代的小村庄相当;在聚落址外侧,用石头垒砌着防护墙。房屋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屋内地面有的铺筑石板,内设火灶,灶旁多置大型陶器,出土石器多为斧、刀、凿等。马城子文化的代表地区是太子河上游本溪县马城子村,这一早期青铜文化的曝光填补了辽东地区战国前原始文化的缺环。
大梨树沟石棺墓地,位于桓仁县拐磨子镇洼泥甸子村大梨树沟山坡上, 发现墓葬4座。墓葬四壁以石板和块石构筑,随葬石器有斧、锛、刀、镰、镞等,陶器有罐、壶、碗等,其中直领、折腰陶壶极具特色,是大梨树沟文化的典型器物。这类墓葬在浑江流域分布较广,其内含有相邻的高台山文化因素。桓仁大梨树沟石棺墓是辽北山地东部青铜文化前期的代表。
西山石棺墓地:位于南芬区南芬镇西山坡上,东距太子河支流细河约50米,发现墓葬10座,是貊族古墓群,属3000年前后的青铜器时代。
镇馆之宝:青铜短剑,出土于本溪县刘家哨石棺墓,这件青铜短剑及其附属构件保存较为完整,时代大体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对于研究青铜短剑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溪县刘家哨石棺墓还出土了重圈六鸟纹双纽铜镜:圆形,正面平素,背面铸有两周较粗的凸弦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纹饰为单线勾勒的犹似大雁的六只鸟纹,形状相似,曲项长喙,如浮水面。外区为两组平行的三条曲线相互缠绕形成的绹纹。镜座内有桥状双纽,上下横列。这件青铜镜,纹饰独特,既有土著文化色彩,也有中原文化因素。年代大体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在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家哨墓出土的这两件文物,每件都价值过亿。
战国晚期,本溪开始出现燕国铸行的刀币、布币、一化钱等。货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发展。象征财富的货币,曾作为随葬品埋入墓内。战国晚期,随着中原文化的东进,铁器传入本溪地区,主要有铁钁、铁锸、铁掐刀等农具,此外也有少量的生活用具和兵器,如铁凿、铁削、铁镞等。铁器逐渐取代了石器,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多,为社会发展积蓄了物质力量。



汉唐时期高句丽统治下的本溪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高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所辖的卒本地区(今桓仁境内)建立政权,称“高句丽”。汉朝廷仍继续委任高句丽县直接管理“高句丽”部落,可见高朱蒙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方政权。《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岀好弓,所谓貊弓是也。这里的“小水”即为浑江,“小水貊”就是对活动于现今桓仁地区高句族的早期称谓,所谓“国”,指的是酋长制的部落集团。
高句丽建国初期,设有平地和山上两座都城,平地都城名“卒本”(今下古城子城址),山上都城名“纥升⻣城”(今五女山山城),开创了高句丽民族构筑山城的先河。平时住在平地都城,战时则退守山上都城。高句丽好太王及长寿王时期,军事实力增强,势力范围扩大,国力发展进入鼎盛阶段。五女山山城第四期文化及米仓沟壁画墓,各以丰富的实物资料及绚丽的壁画昭示着这一阶段高句丽的强盛。米仓沟墓又称“将军墓”,位于桓仁县雅河乡米仓沟村,是一座5世纪初期高句丽大型封土石室壁画墓,封土周长170米,高7.2米,墓内分主室、南北耳室、甬道等部分,壁画内容以莲花为主。出土遗物精美,表明墓主人生前信奉佛教并有很高的等级地位。
望江楼墓地:位于雅河乡南边石哈达村北的山岗上,由6座积石墓组成。4号墓规模最大,长达13米。出土了玛瑙珠、水晶珠穿缀的项饰、金扭丝耳饰、玻璃手镯等精美随葬品,是高句丽建国初期的贵族墓葬。说明一下,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高朱蒙于公元前37年建立的“高句丽”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王健918年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的“高丽”国(王氏高丽)没有关系。“高氏高丽”于公元668年已不存于世;而“王氏高丽”后为李朝取代,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健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辰韩、弁韩人),而不是高句丽人。



前燕势力的到来
前燕(337~370年):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慕容鲜卑建立的政权,建都于龙城(今辽宁朝阳),东晋太兴二年(319)占有辽东。为了保有辽东的统治权,曾多次击溃高句丽的寇抄。遭受重创的高句丽,曾向前燕称臣纳贡。本地目前发现的前燕遗存,主要为小市地区的墓葬。本溪县小市晋墓出土了前燕的:龙字陶罐、铁镞、铁钉、银钗、银手镯、银发卡、陶壶、陶罐等。



辽至清代的本溪
公元10~19世纪,本溪历经辽、金、元、明、清诸朝的统治,在这千年史中,政权的创建者多为少数民族,如契丹建立辽朝、女真建立金朝、蒙古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有明一代,汉族再次恢复了对东北的统治。这一阶段,民族间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渗透、融合,不断形成新的共同体。
辽、金、元政权,先后兴起于东北地区,对本溪的统治力度强弱不一。目前本溪地区发现的辽代遗迹遗物不多,表明这一阶段本地人口稀少。
辽代徙民建州:辽灭渤海后,曾在牡丹江流域建立东丹属国,安抚降民。天显三年(928),在左相耶律羽之的建议下,部分东丹国的渤海遗民被迁往梁水(今太子河),来到本溪。为了管理高句丽和渤海旧域遗民,辽代在桓仁设立正州(今下古城子城址)和东那县,州内仅有500户人家,烟火萧索。
金代遗迹分布广泛,早年高句丽城址普遍被再次沿用,出现繁兴景象。五女山五期文化即为金代遗存,房址分布密集,内设东北传统的折尺形火炕。本溪发现的多方金代官印,对于了解当时本地军、政设置价值较高。高新区边牛山城出土:金代法铃、金代铜鎏金佛像莲花纹法铃。千金沟钱币窖藏:位于本溪市平山区千金沟山坡上,窖藏形制为土坑,坑内埋葬一口装满铜钱的大缸,大缸口径51、腹径75、高80厘米,内藏铜钱275公斤,约5万余枚,多为宋代货币。发现的多处铜钱窖藏,反映了金代末期社会的动荡。
元末,本溪一度成为元朝遗臣的割剧领域。元代,本溪归属辽阳行省管辖,境内设有连山关驿站。市区唐庄子墓葬、本溪县万利墓葬,为本地重要的元代遗存。元末,爆发了红巾起义,起义军攻入辽东,元朝的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元代遗臣趁机各立山头,互为雄长。辽阳行省平章高家奴聚兵平顶山上,割据一方。
明洪武五年(1372),发兵辽东击败平顶山上元末遗臣高家奴守军,本溪归入明朝版图。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 ,得到明廷允许,建州女真在酋长李满住的率领下,从辉发河南徙婆猪江,进入辽东桓仁地区。 建州女真进入桓仁后,本溪地区以草帽顶子、大凹岭为自然界限,形成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经济形态的东、西两大民族板块。为保持板块的稳定性,明朝修筑了辽东长城及清河、碱厂等城堡。
正统五年(1440),努尔哈赤五世祖董山及凡察等,率所部三百余户迁来与李满住合住,建州女真开始了由部落联盟走向国家的艰难历程。
明成化五年(1469),为防范建州女真袭扰,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边墙、城堡。辽东边墙由北向南纵贯本溪东部山区,总长度近6000米。边外为建州女真活动地域,边内为汉民族居住区,并筑有一堵墙、清河、碱场、孤山等堡,沿边每隔数里筑有一座烽火台,供军士守望。
本溪县南部地区,是明代频繁的中朝使节陆路往来必经之地,经由的主要地点有摩天岭、连山关、分水岭、草河口等。在路上,中朝使节们每每作诗赋文,撰写日记,歌咏和记下所见所闻。山路崎岖,马蹄声声,使节往来的脚步,诠释着大明王朝与藩邦属国的多重关系。《燕行录》中收录了明清两代朝鲜出使中国的使臣撰写的日记诗赋等。《皇华集》中明代倪谦《宿连山关》诗:
入夜檐前雪乱飞,
起看庭院路浑迷。
天公知我东关出,
特散琼花衬马蹄。
又《连山道中书所见》:
景物娱人有万端,
眼前俱作画图看。
一株古木依苍石,
只欠扶疏竹几竿。
明代,本溪佛教有了进步发展,寺院主要有龙泉寺、慈航寺、温泉寺等,甚至在边墙随近,也建有宝峰寺。崇祯三年(1630),江南丹阳人郭守真隐于铁刹山上,广收弟子,传布道教,其弟子又至“关东各山建庙鸣道”,铁刹山由是成为东北龙门派道教创始地。闻名避迩,4A景区。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号称“大金”,建元“天命”。两年后亲率兵马,连陷抚顺、清河等地,拉开了征明战争的序幕。翌年,明朝发兵十万,分四路进剿赫图阿拉,战争结果明军惨败,后金从而取得了对太子河上游等地的控制权。《满洲实录》:“后金天命三年(1618)七月,努尔哈赤率兵进入鸦鹘关,直奔清河城。明军婴城固守,双方展开激战。后金军士挖开城墙东北角,一拥而入,城内万余军民几乎全部丧生。后金攻陷清河城,打开了沿太子河通向辽阳的锁钥”。
萨尔浒战役: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朝发兵10万,分四路进剿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其中有两路经由本溪地区,东路由宽甸出发,行至桓仁洼子沟一带,遭埋伏全军覆没。总兵官刘铤战死。李如柏率领的南路,由清河城出发,行至虎拦路,因西、北二路兵败,被辽东经略急急招回。萨尔浒战役,成为明、清战争的转折点。
萨尔浒大战后,本溪地区进入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统治范围。顺治年间修筑柳条边,柳条边就是禁区的标识线,本溪设有碱厂边门。清代中后期,咸丰、同治年间,柳条边封禁渐弛,形同虚设,大量关内流民涌入本溪地区,从事垦殖和采矿生产。随着土地私垦日多,游民渐集,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决定设立怀仁县(后改称桓仁)。县城平面呈八卦形,周长三里,设有三门,劳作五载,始告完竣。将城市设为八卦形的建筑理念,寓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城象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门,以立三才”。
本溪素以煤铁著称,明代设有5处铁场,为东宁卫、三万卫等提供军事用铁。清朝初期因铁质优异深受官民笃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乾隆年间煤业发展迅速,国家曾以颁发龙票方式规范开采。为强化这里的煤铁工业管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立了本溪县。

可爱的本溪啊,东北第一人的故乡,山魂水魄,这是神奇土地,这是壮丽山河;悠悠岁月,从旧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五女山、铁刹山、平顶山,座座葱郁巍峨;浑江水、太子河,条条奔流不息。山的庇护水的滋养,孕育着迷人风光,上演着无数传奇。鉴古知今,走过历史长廊,展望未来,谱出新的篇章。
本溪博物馆啊,巨大的宝藏;件件文物都包含一段故事,个个展台都述说一段历史。碗盘盛着那时的生活,刀剑连着远去的烽烟。各朝各代的珍宝在这里集合 ,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工艺精湛纹饰独特;有的是存世孤品,价值难以估量;有的还走出家门到沈阳博物院等助展。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很骄傲。朋友,您想参观本溪博物馆了吧,本博欢迎您!口占一绝:
此生纵使若浮云,
远古情形亦可寻。
博物馆中留铁证,
时空凝滞迓来人。
本次穿越之旅结束了,填词一阕,以志感怀:
谢池春·本溪博物馆
岁月长河,挟裹浪花奔去。庙山人、当然始祖。还原场景,展先民风土。洞乾坤、等闲朝暮。
生存进化,惯对狼烟凄雨。靠专家、年轮鉴取。多朝珍宝,把文明凝聚。览收藏、拨开迷雾。

【作者简介】
连春,原名:李春莲,物理教师。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本溪市诗词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本溪广电报》、《诗艺国际》、《奉天诗刊》、《情感文学》、《诗文艺》、《中华辞赋》、《鸭绿江》、《诗词》报、《当代文艺》等微刊纸媒。曾获诗文艺优秀奖;“第五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三等奖;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有作品入选几个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