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渡之战”的拐点
文/朱双顶
一场战役,双方胶着不下,比的是信心,寻的是变机,找的是突破点,就看谁能先人一着,把握战机,谁就能拥有胜利曙光的到来。发生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就很耐人寻味。在相持阶段,眼看曹操就要坚持不下去了,却天上掉馅饼,偏偏有人自投家门,送来了战机,让曹操起死回生,竟然一战而全胜,从此横扫袁家军而统一北方,奠定曹魏建国基础,官渡之战也以此而载入青史,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东汉末年,腐朽不堪的王朝,在黄巾起义中,被各地州郡大吏乘机独揽军政大权,已是事实上的名存实亡了,大大小小的割剧势力,开始了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争战,在北方逐渐形或了袁绍、曹操两大集团。曹操迎献帝、迁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与司隶,正在急剧扩张势力,以争天下。袁绍在北方纷争中,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翼青并四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袁曹之间发生决战就势必难免了,历史就这样地推出了袁曹之间的官渡之战。

战前,双方局势是处在袁强曹弱之态。袁绍正处在毫无后顾之忧,身怀四世三公、正统传家之背景,挟“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之雄势,占“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之优势,可集中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是有独步天下之能的。而此时的曹操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政治优势,但仍处在危机四伏之中,四面临战不稳,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有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有孙策蠢蠢欲动,暂时兵败被迫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所能集中的兵力也就在数万人之间,与袁绍相比,处于绝对的下风。
在这种局势及力量对比优劣泾渭分明的情况下,双方对战与不战却发生了截然相反的看法。曹操的谋士们不以袁绍的优势为虑,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可以一战,以争天下,局势会朝着有利一面变化。曹操更是看到了袁绍的“志向远大而才智不足,外表严厉但内心怯懦,妒忌贤能且威信不高,士兵众多但指挥不当,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之弱性,于是决定一战。他采取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之策。而在袁绍一方,袁绍是一意孤行,不听众人之劝,唯坚持南下速决一战。先是谋士田丰劝谏:“如今放弃在庙堂上稳坐克敌制胜的策略,而试图以一战决胜负,倘或事与愿违,悔之晚矣。”竟被袁绍以动摇军心下狱。中途谋士沮授再谏道:“我军虽众,勇猛不若彼军;彼军虽精,粮储不若我军;彼军利战,我军利守。最好是坚持不动,待至彼军粮尽,不战亦溃,还怕不能制胜么?”这么好的良策,再被袁绍怒叱:“汝怎得屡沮士心,看我去破曹,再来问汝!”这果如曹操所说的一样。

公元199年6月至公元200年10月,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战争初期,袁绍拥军十多万,挟雷霆之势,但还是初战失利,先后折损颜良、文丑两员大将。曹操虽取得了局部的先期一时之胜,但在袁绍的步步为营推进、东西绵延几十里的强大攻击下,不得不退到官渡,与袁绍相持。
曹操虽取得了初胜,但在与袁绍旷日持久相持之下,兵力、粮草、军贷及财力上远不如袁绍,且百姓已经疲乏,多叛应袁绍。更为严重的是,曹操已到了骑虎难下的困境,兵力不足万人,且受伤的还占十之二三,士心慌慌,粮草也将告尽。此时连曹操自己也开始忧虑起来,打算撒军退还许都,是谋士荀彧一封复书,称“这是关系争夺天下成败的重要时机,切不可放弃。您以十分之一的兵力,划地而守,扼住咽喉使袁绍不能前进一步,已经有半年了,坚持下去,必将产生变故,这是用奇计的时候了,不可以丧失”,这才坚定了曹操的相持信心。
双方在官渡僵持不下,袁军用筑山射营之法,曹军则以造霹雳车御之;袁军用夜凿地道之法,曹军就用掘堑环水自固。累得曹军疲惫,粮又不继,将士多有归志,让一筹莫展的曹操,正为从哪里寻得突破口而日思夜想之时,有人送来了妙计,让曹操喜出望外,乐得大喊“字远(许攸表字)肯来,事无不济了!”

这叫字远的人就是许攸,他年轻时就是曹操的好友,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但始终未能进入袁绍的政治核心,在刚愎自用、排斥外来势力的袁绍跟前,许攸终是郁郁不得志。他这次随袁绍南下,参加官渡之战,多次向袁绍提出对策建议,不被采用也罢,反而受到严斥,引发心中的强烈不满。而恰在此时,他的家人犯法,被审配逮捕下狱受审,让许攸心里犯忌。他很有针对性地给袁绍出了十分看好的建议:“操兵本来不多,今悉众拒我,许都必虚,若遣军袭许,幸得攻克,可奉帝讨操,操必成擒,就令未下,亦好使操首尾奔命,破操也不难!”可袁绍却怒视着对许攸说:“汝不能正家,还敢向我饶口么?”说得许攸无地自容,且惭且愤,奋然出帐,心想我与曹操有旧,不如投奔他去罢。许攸这一投,就投出了官渡之战之胜负。
许攸来到曹营见到曹操后,先说道:“我曾劝袁绍用轻兵袭击许都,形成首尾夹攻,可袁绍无知不用,反将我的家属收捕起来,所以现在投奔你来了。”把对袁绍的恨用在为曹操效力上,献出袭击袁绍重仓之策,说:“袁绍有辎重万余,全部屯积在乌巢,派嗜酒无备的淳于琼率兵把守,你可以用轻骑兵偷袭乌巢,烧毁他的粮食等辎重积聚,不出三日,袁绍的大军就会自乱,还有什么不失败呢?”
曹操不但听取了许攸的建议,精选马步兵五千,密制袁军旗帜,而且亲自率军,黄昏后出发,是人负薪、马衔枚,打着袁军的旗号,直奔乌巢而去。果如许攸所说,守乌巢的淳于琼以为离绍营只有四十里,自恃有大营为掩护无忧,正喝得酩酊大醉,被曹军突然袭击,哪里还有还手之力。曹军四面杀入,将乌巢烧过干尽,淳于琼也被许褚所杀,袁军被杀溃散而去。曹军得胜而归。

官渡之战,就这样被曹操采用许攸之计而撕开缺口,成为整场战役的转折点。此后曹军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雪;袁军一泄千里,兵败如山倒,袁绍狼狈渡河奔逃,连监军沮授也被俘虏。一场耗时一年多、攻防相持不下的官渡之战,就这样最终以曹操的以弱胜强而结束,创造了古代战争上又一个经典战例。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采用许攸之计,以烧毁袁军辎重之地乌巢为突破口,一举击破袁军十万之众,使袁曹双方力量发生根本性的扭转。官渡之战,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场关键战役,为日后三国的形成而奠定了基础。历史就这样因一个人、一条计而左右,没有了假设而向前奔去。难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道:“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千七百年后,中国人民大救星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找寻中国革命之策略时,油然而生地想到了官渡之战,将其写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将它作为中国古代典型成功战例之一列举,说“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果如毛泽东所预料,官渡之战就有了这样的借鉴。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