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屏山究竟有多少台阶

今年正月十三,我登陕北绥德紫台山,恰遇敬神秧歌上山表演。紫台山文管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赠我一本书——《紫台胜景》。回家后,我翻阅一遍,发现这本书编写得很好。阅完,遂放桌边。那时,我到陕北不久,义合镇周边很多地方我尚不熟悉。
一晃几个月过去。我对这儿的风土人情逐渐有所了解。我对这里的黄土高原地貌十分喜欢,像巨幅画,百看不厌。
离我住址东北方向,不足二百米,有座文屏山。闲时,我爬过多次,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前两天,我找出《紫台胜景》一书,重读,发现原来陌生的名称,现在读来亲切。在书结尾部分,介绍文屏山。上面记述,该山共895个台阶。文屏山我爬过,感觉这个数字不对,估计有上千阶。那么,文屏山究竟有多少台阶呢?实地点数一遍,不就明了?山就在附近,核实台阶数,很好实现。

清晨,天降小雨。八点钟,雨住。我穿长袖出门。陕北早、晚气温低。点数台阶,这对别人,毫无意义,但对我而言,核实,很有必要。
很快来到文屏山登山口。雨刚停,山路无人。今晨,我是登山第一人,像去山顶报到。抬脚迈步,开始爬山。
穿过汉白玉雕刻的四柱三门石牌楼,起始两段台阶,陡立,且为连续百余级。接着右拐,左拐,一直上行。为了避免出错,爬一段,我把点数的阶数记在手机上,这样,每段数字都准确。爬至山顶,累加,恰好1008。并非书上所载数字。这恰好印证了《孟子.尽心下》上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看书过程,就伴随判断、怀疑、求证过程。选择性吸收,而非满盘接受或照搬引用。引用数字或某些内容,要考证,不能人云亦云。有时会出错,就像这台阶数,亲自点数,豁然明了。攀爬文屏山,往返半小时,既锻炼身体,又欣赏山景,今天同步核实了台阶数,一举几得。
严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无论在做人、做事上,需要严谨作风。不严谨,容易出错,贻害无穷。
举个例子,人识字时,如果开始不知道某个字的读音,按形声字对待,认半边。如稔,有人读作nǐan,实际正确发音是rěn。一旦读错,纠正费劲。所以,要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准确无误。臆想、道听途说的东西,往往不可靠。一旦形成错误认知,纠正很困难。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不能信口开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将不确定、甚至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孩子。孩子信赖父母,认为所言极对,具权威性。孩子到校,与同学一说起某方面的问题,自豪地对同学说:“这是我爸妈说的,云云。”若被老师听到,指出错误,家长不但会被贻笑大方,而且让孩子在老师、同学跟前颜面扫地,自尊心受挫。所以,作为父母,教子女知识,一定要正确。对于不确定之事,应查阅资料,或让孩子去学校问老师,不能不负责任地乱讲。
作为名人或领导干部,更要慎言,不能出错。一旦出错,影响自己的公众形象不说,重要的是,会像地震余波,带来持续负面影响。被一些没有判别能力的人,或者不愿动脑筋的人当成至理名言,到处引用,会引起错误连锁效应,以讹传讹。当某一种观点或者认知达到一定数量时,大家都认为是那样时,就很少有人再去考证它的正确性。

我觉得不论做人,还是行文,都应具严谨作风。不轻易跟风。虽然并非生活中的每样事,都需拿标尺衡量,但一些关键性的东西,还是要认真推敲考证。不能想当然,嘻哈随便。出错,贻笑大方事小,贻害无穷事大。
这是我核实文屏山台阶数后的内心感悟。
《论语》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论治学、做人、做事,都要过脑思考,端正态度。不应想当然,大概,差不多。否则,早晚会因行事不严谨而栽跟头。
每天进步一点点,打磨出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王文琴,韩城作协会员。系《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副主编。用文字记录生活。已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专业类文章四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