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河流淌着黄河古象情
王枵今(甘肃)
马莲河,远望由青山绿意荡漾的高山包围,走进会看见潺潺东流的河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透过河水,记忆把我拉回遥远的回忆,那回忆里荡漾着父亲和“黄河古象"不解的情缘。

马莲河,是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泾河的最大支流,主要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合水县板桥镇。古称湟涧,汉代称泥水,北魏后称马岭河,唐代因两大支流马岭水和白马水在庆城南汇合,故而将庆城以下的河段称马莲河。马莲河上游称环江,发源于宁夏盐池县境内,流经环县,又称环江,南流,过庆城县城后始称马莲河,再东南经合水县、宁县,至政平注入泾河。全长374.8公里,流域面积
19086平方公里,流径黄土高原区。
我的家乡就在合水县板桥镇的马莲河畔穆旗村附近居住,这里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最值得我记忆和骄傲的地方,因为我的家乡出土了举世闻名的中华黄河古象化石。记忆中那条小河缓缓流淌,崎岖蜿蜒,没有来路亦不知归途,就那样柔柔软软的流淌。那时候如果出现涨潮,村民就等退潮后捡拾物品,那可是特别大的收获,河两岸集聚了大人小孩别样风情,有拾柴禾的,有捡吹散漂流下来的野兔,有捡到大鱼小鱼的,最大收获是可以捡到大黄牛的人,这时候就是河边鼎盛时刻,比过年还热闹,大家纷纷跑去观看,露出羡慕贪婪的眼神,随后便急急地去这条“发财河"寻找……
马莲河,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小时候,附近村民都爱去河边洗衣服,找一块比较大的石头,把衣服放上面,拿个棒槌使劲的来回翻转捶打洗衣服,而这时候我最快乐,会从一个石头跳向另一块石头,手里抓着绿绿的藻苔挥舞着,正兴高采烈乱跳时,被大姐拎起来朝屁股就是两巴掌打的哇哇大哭。那样的记忆回忆时心里气了几年,怨大姐霸道不讲理,当我长大成人时,才懂小时候那样的举动特别危险,雨后石头上的藻苔特别滑,稍不注意就会被大水冲走或者滑摔伤骨,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心生感恩大姐的浓情。
我的 父亲名讳王九贤,他也经常会去河边转转,独自一人走到了河边,观看那波光粼粼的河水,他不是去河边欣赏美景,而是经常观察水涨水落,要考虑假如出现涨潮时村民安全问题,要考虑防洪减灾的良策。而我会乘父亲不注意偷偷尾随后面,找个很安全地方把自己藏起来,听那悦耳的河水声欢响,双手抚着头躺在石板上,眼睛看着蓝天,想着不用在家里受母亲的约束,自由自在,真惬意!至今回忆起来,那无忧无虑的日子是美的奢望。
1973年的1月,那天天气很冷,村民忙于挖掘沙土,突然沙土中露出一截洁白的不一样的骨头,发现很坚固,白色的很奇奇怪怪,有个村民激动的大喊:“会不会是龙骨”!挖出来肯定可以卖钱,村民们马上争先恐后冲向“龙骨”,怕自己去的迟好东西让别人抢走。也不知道那时候是谁赶紧及时的把消息报告了父亲,父亲那时候任职板桥公社书记,听到村民报告,他脑子闪过一念:地下文物!急忙扔下手里的事小跑步赶扑现场,发现村民黑压压一片,你争我抢的争论是谁首先发现的,要自己独占挖掘。父亲大喝一声,村民一看是王书记来了,很快两边闪开,意识到事情非同一般。父亲实地观察,发现这不是一般的“龙骨”,肯定非同凡响,便严肃地召集村民,命令人人都要保护现场,不允许任何人随便胡乱挖掘,破坏国有地下资源,并派专人现场看护。
按排稳定保护现场后, 父亲这时赶紧坐车前往合水县城,及时把情况汇报县委书记牛维汉,领导听到汇报便分派相关部门前去勘查。工作组去后发现事关重大,也无法判断是什么东西,县里很快电话汇报地区及省上领导。省上文物部门专家及时赶赴合水,来到现场实地勘察,惊人:竟然是罕见的古生物化石。最后在父亲的统一指挥下,省文物部门专家配合指挥挖掘。父亲带领当地群众,有计划分组调动,不分黑夜白昼轮流互换挖掘,铁锨铁镐挖大块泥土,接近化石的沙土泥块都用手去抠,艰难,耗力,很多人手指磨的流血,双手冻的发青。父亲一头扎在这里就连轴转没有回公社机关去,和群众一块啃冷馍喝凉水,挖泥抠土弄的浑身“土行孙"一样。还要在劳动之余听取公社办公室秘书汇报全公社工作动态,进行部署按排。尤其河套夜晚十分寒冷,顺河道吹过的风呜哇怪叫,寒湿刺骨。他一会查看指挥挖掘村民干活,时时提醒千万千万不可伤损化石,毁了珍稀。一会还要去查看围着柴火堆乏困休息的村民,担忧失火烧了窝棚或者冻坏他们身子。通过数天的辛苦劳作,终于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和它站立的姿势,父亲激动地望着,双眼含着兴奋的泪水,声音沙哑地对现场村民说:“咱们合水出名了!咱们给国家争光了!"父亲为特别操心这化石关键清淤细活,顾不上吃喝和休息,累到身体低能量极限,还尽心竭力不离现场,使这一地下珍宝保护挖掘完好,他心情轻松了许多,向众人微微作揖说:“辛苦大家了,我对不起大家,让你们受苦了!但,我们为国家保住了国宝,再苦,也值!"他这次叫所有人都坐下来休息休息,和大家一起抽着老旱烟,轻松轻松!

挖掘清理工作前后历时三个多月,工地吃,窝棚住,父亲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在他寸步不离坚守现场指挥下,很完整的挖掘保护了这一古生物化石,它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华“黄河古象”。时至今日,傲然的屹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闻名世界。王九贤和寒风冻地里挖掘的每个劳动者却名不见经传,很少有人提起,唯有马莲河套见证了这一段艰难的历程。
马莲河,合水“黄河古象",在我记忆的脑海里依然荡漾,在我的世界,河水依然纯净无暇,虽然父亲光辉的这一页没有史册记载,被历史遗忘,埋没了父亲工作生涯辉煌的历程,我清楚的知道,如果没有父亲的重视和指挥,就不可能将黄河象完整挖掘保护,我为父亲尽职劳苦特别叫屈,认为不应该遗忘他的功绩!可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不以为然,总说那是他的责任,是应该做的。他说古化石的完整保护是合水人民的福气,是大中华的福气,也是他亲自参与的福气! 如今,父亲86岁高龄了,问及往事时,他可怜的听不见也不会用语言表达了,由于近期脑梗塞导致语言障碍不会说话,他再也不能侃侃而谈他如烟的往事,谈他一生的辛苦和平凡传奇的工作经历。但父亲的座右铭是: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他常告诫我们做人的道理,要知足常乐,不能贪欲,做平常人要仁慈、善良、博爱。所以,生活中父亲的教诲就是我们做人的标尺,永远铭记于心要求自己。他始终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淡泊名利,多于奉献。

河水东流,阻止不了身后美丽的风景,我依然怀念着马莲河,透过河水,可以直视这水中的人情世故。我爱家乡的小河,一年四季都爱,河水如同一面晶莹剔透的镜子,照映着我,你是我们全家人都引以为荣,也是我童年记忆最亮的摇篮,是你让我有了理想,有了坚强的精神,也让我记忆里有着最美的金光。
(此文团中央主管《农村青年》杂志发表)

作者简介:王枵今,甘肃省合水县人,县直机关干部,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文学写作爱好者,有作品发表在《九天文学》杂志、地方刊物《黄河象》和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