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评书《神炮手于景福》
根据高崇《神炮手于景福战斗记》改编


在我们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
有一位不事张扬的老党员、老战士——神炮手于景福。
于景福1927年出生,从小家境贫寒,17岁就当了兵。
他在部队整整八年,先后参加了四保临江、东北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两广剿匪、解放南澳岛和东山岛等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次,先后立团级一等功3次,军级三等功6次。

全国解放他才转业回乡,但是,多少年来,没人知道他是曾经受过毛主席检阅的战士。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县民政局领导到八里甸子走访老军人,偶然到他隔壁找人的时候,才无意间发现他家墙上竟然挂着塔山英雄团勇士的合影照片。桓仁县这次收获大了——不仅找到了一位老功臣,还找到了一个神炮手。

于景福当了八年兵,打了八年炮。什么“掐头炮”“掀盖炮”“斩首炮”“断魂炮”“点名炮”“盖帽炮”“兜底炮”等等等等,在他那里,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似的,指哪打哪,人送外号“于一炮”,战友称他“神炮手”。
这于景福打炮就是稳准狠,速度贼快。国民党军一碰到于景福的炮班就吓得胆战心寒啊,那真是:“冷不丁地炮,脑门罩,一罩就要去报到。”一见到戴狗皮帽子的就发怵,那是:“狗皮帽,狗皮帽,上来先是一溜炮,后头就是一串炮。”生怕有炮弹照脑门飞过来。
四保临江战斗中,于景福表现十分英勇,还火线入了党。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打响了,解放军直逼锦州。
师长把他们炮班调到一个隐蔽的地方说:
在关键时刻瞅准机会捣他一家伙,最好来个“斩首炮”,扭下前方敌军指挥军官那脑壳子。
晚上,敌人想趁机刺探我军的情报,解放军来个将计就计,放开一个小口儿,把冒进的敌人包了饺子。等敌人明白过来想退出去,于景福“咣咣咣”一顿“断魂炮”阻断了敌人的后路。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打响了。敌人三个师的主力实施全面进攻,第一天战斗就打得很残酷,接连击退敌人九次进攻,于景福的耳朵也被炮弹震聋了。
第二天,战斗更加惨烈。子弹像雨点儿般地飞了过来,
于景福是真有福,帽子被打飞了,他只觉得头皮一麻,捡回帽子一看,上面就破了个洞。
争夺战又打响了,炮班的战士们都拼了,用“点名炮”挨个给敌人点名。
第三天,给养送不上来了,战士们饿得都没劲了。这天晚上,几个战友在一起唠嗑,说媳妇、说孩子、说爹娘。于景福在那闷头抽烟,偶尔插了一句:“如果谁没死,一要帮着埋好尸首。二要把军功章送到家里去,让家里人、让乡亲们知道,咱咋死的,死在哪,咱死的值,不是孬种。”

天刚亮,一颗炮弹划过天空,落在阵地中间爆炸了,这是敌人又发出的进攻信号。战士们都知道,今天是最后见高低的时候了。敌人疯了,“咣咣咣”一阵大炮打了过来,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迅速装弹回击,瞄准敌人的火炮阵地,连发十几发炮弹,大大缓解了阵地压力。
时间太紧迫了,再不打过去支援锦州,锦州就保不住了。一旦锦州保不住,整个东北国民党军将无退路。
下午三点,双方展开了肉搏战。
于景福是炮兵,平时没练几回白刃战,这时候他也不得不抓起身边的一支枪冲了过去。
可又瘦又小的于景福啊,偏偏遇上个大个子敌人,这敌人像个肉坦克似的,端着刺刀就向他冲了过来,
于景福一闪躲过去了,那家伙一连串的又刺了几刀,那于景福非常灵巧,左躲右闪,只是腋下的衣服被戳了几个洞。
那大个子敌人气坏了,瞪着眼睛,“嗷”地叫了一声,奔着于景福就刺过来了,可由于冲劲过猛,脚下又让尸体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气急败坏的敌人又马上返身扑向于景福,突然,大个子停住不动了。
怎么回事啊?原来呀,是他脚下一个战士突然坐起来,举起刺刀向上一捅,刺中了大个子的腹部,他摇晃一下还没倒下,于景福一个箭步,上去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

这场战斗下来,于景福成了拼刺刀的英雄,有人向他请教小个儿打大个儿的窍门,于景福想了想,一边扭腰表演一边说:“你扎我,轻飘飘,我扎你,就一刀;你扎我,扎不着,我扎你,没个逃。”
塔山阻击战胜利了,1948年11月13日,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21岁的于景福被分到41军第367团一营一连炮班。 1949年3月25日,他和他的“塔山英雄团”在北京西郊机场接受了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首长的检阅。
1949年4月,于景福所在部队一路南下,到了湖南、长沙、广西等地,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 一大批老兵要复员啦,其中就有于景福。
临走前,于景福抚摸着陪伴他多年的如同战友般的火炮,流着眼泪说:“老伙计呀,解放了,没有仗打了,咱也该分开啦,我明天就要回东北回本溪去了......再见啦”
于景福这位身高不到一米六的瘦小老人,这位神炮手,立了那么多战功,却从不和别人说自己的战斗经历,他牢牢记住退伍时团长说的话:军装穿上就是一辈子,穿上军装是一个兵,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
这正是:英雄老兵于景福,投身革命大熔炉,一生奉献不倨傲,只为祖国起宏图。


讲述人简介:张丽华,本溪市政协学习宣传文化文史委副主任张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