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家秋色
作者‖袁洪杰
电大学友广泽兄,抽屉有许多秋叶。这是他前些时,爬南山寻来作《秋色赋》材料的。其珍爱之情如年迈得子,爱不释手。我趁其不备,悄悄捏起几片,细细品味,然而,实无可爱之处。那红的,不过是杉叶,红似血,形似鸡爪,但不艳不美 ;肥大的,是柞叶,浅绿,与盛夏无疑,当然,也无所谓秋。其它几片均无别致,更无借景生情之处。于是,我便茫然,一缕愁绪冉冉而生。唉!这老师却不会与时代保持距离,若上绝五千年,下无三百载,渺渺空空写将开云,或许有些新意;其不知,古有欧阳修,尽管《秋色赋》肃杀可怕,凄凉阴沉,笔下却也到了绝境。今有峻青,又是无产阶级作家,那《秋色赋》无论从时代、景物、主题以及材料的选用,都较古代焕然一新,真所谓“文笔酣畅,情思浓郁”给人以美,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奋争的力量。
我等乌苏里渔夫,虽念过几天“荷马“,毕竟没有文学细胞,老师们又不许抄袭,如此下去怕难以在秋色中选什么新的材料,开掘出更新的意境,于是我暗暗地泄气。
苦闷之余,便想起了大马哈鱼。当代时髦话:“还是实际一点”。我理解的实际即家乡的刹生鱼、大马哈鱼丸子,以及清蒸鳌化鱼、红焖里鱼,趁5天秋假,回乡大吃大 嚼一番,或许嚼出一点新意的“秋”。于是,我乘车回到抓吉。
抓吉,是多灾多难的渔村,几年前,一场天火,烧的片瓦无根。大火熄过,街前黑土变红,柳丛变成炭灰,前面的小河,鱼虾漂浮,街内人畜尸横遍地,活下来的在泥潭中、小河里,挣扎爬起来,掩埋了亲人尸骨,清除了街前的灰烬。人们沉默,悲伤、疑问、自责,直到来了县委慰问团,带来镇内人民的慰问品时,人们放声大哭,我也落泪。但这泪不是冤屈、不是诉苦还是别的什么,可我感觉出,“难时方觉亲人亲”。
当时正值深秋,霜已落地。不久,便在废墟上出现了地窨子。似乎原始却有生机,我暗暗叹惜——原来尽管是草房土街,可是多好的一个渔村啊。
然而,还是烧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当人们灾后困境挣扎时,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第二年建起了清一色的砖瓦房。
然而,大自然的发展与人生的道路配合得那样默契。“祸不单行,福不双至”。这多灾多难的抓吉不到十年又连遭五场洪灾。也让人哭笑不得,洪水期间,抓吉一片汪洋,人们从砖瓦房搬出,住进早已准备好的高大鱼楼,或用拣的木料连起木棑。白日行船捕捞,傍晚在鱼楼里看电视,听收录机,他们悠然自得,轻松愉悦,此时惬意之情,似乎不是灾区而是住在第二个威尼斯水城。
救灾的大船停在街心,灾民们时常甩给他们几条大鱼,有的还送给他们一块漂流木,说是给救灾同志结婚做家具的。
真让人说不清,在这边远渔村,受灾和富裕是怎样的关系,人们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一付天地。我不愿象峻青那样见了几只苹果,便说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想起了政治时代便又说“不行春风难得秋雨”,我以为秋的可爱正是可爱的春夏酿成的。任何否定必须满含 扬弃;即有弃却也有传承发扬,即所有秋果都是由春苗开始的……

下了车,便是抓吉的中心,是今秋洪水期间停救灾船的地方,举目四顾,依然冷落萧条。大街上泥泞不堪,江边新长起的柳丛,叶已落完。岸下水草浸烂铺倒,阵阵散发腐臭气。街前院后,木柴纵横,有垫道的,也有洪水冲散未及归堆的。后园架上已死秧的豆角、黄瓜掛着一层水锈,不少户仍开窗敞门,或烧炕或抹墙,几伙行人匆匆而过,也大多象不洗脸。
然而,他们的神色却是另一付天地,真所谓“满怀喜悦抑不住,总有笑意露出来,”他们喜在何处呢?
墙上、屋檐下、凉菜台、玉米楼、河岸边。
墙上、屋檐下挂有鱼干儿、晒红的辣椒。大马哈鱼晒得流油,一排挨着一排,据透露:交水产的数量更可观,下江的渔民,平均收入千元不成问题;那辣椒红得鲜艳、红得透明。虽不比珍珠、玛瑙般的葡萄晶莹可爱,可它有葡萄所望尘莫及的优点。其一,不能谁都爱,因为辣,只有孝敬父母和顶风冒雪的人才不怕辣,才喜欢辣,它有道德色彩。其二,是它不象葡萄秧子一死,葡萄便不能再生长,而辣椒不到深秋似红非红时便遭了水灾,人们把它串起挂在屋檐下,风吹雨打,霜击日晒,它不腐不烂却渐渐地红了,红得艳丽,又巧在与晒的流油的大马哈排在一起,愈显示着她的娇美。——它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里的深秋,居民院内凉台并没少什么。菜台的白菜还是那样鲜绿,再与金黄的玉米塔,红的胡萝卜,拳头大的土豆分门别类交相辉映。
更可观的是河岸,是漂流木,是烧柴。成山成岭,又似千军万马。三中全会以后,这漂流木也改变了只当烧柴,或顺江而下的命运,它们随渔民靠上江岸,转眼变成上等建筑材料,变成“大白边儿”。

我猛然想起这不是秋色吗!虽然,有的只有秋季才有,有的他季也可能有,但渔家秋季更显鲜明,可毕竟是秋季所见到的一切啊!
我知道,关于秋的古今文作品,全都精纯似乳,而我的笔却写出个大杂烩,奈何,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算交上了作业。一手拎着好友送我的大马哈鱼,一手写《渔家秋色》这样难免分心,作品也难以精纯,选材也难于去粗取精,可笨人也在修补,也知尽力求全。
于是,我又想在结尾补上几句:
1、秋的可爱并不在空前,而在它的承接、发展和结实。
2、秋的可爱在于它的坦率直爽,它不吹嘘长处,它不遮盖短处,这就说其一表现冷落萧条;其二表现丰硕艳羡。
古今悲秋者不就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吗?古今赞秋者,不就是只见其二,不见其一吗。
我以为秋有所作为,算作金秋。金秋有鲜明的承接性,即“不行春风,难得秋雨”。秋,不是终结,似乎是起点,那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是果实,不也是再生种籽吗?那大马哈鱼、漂流木,变成“大白边儿”可当作生活的消费,不也是再生产的资源吗?
秋似乎一个丰满的妇人,从风和日丽平坦的大道上,从崎岖坎坷、荆棘丛生的小路上,勇敢地坚持不懈地走过来。她身上有伤痕,脸上有皱纹,然而,更有成熟、秀美、丰满和健壮。抓吉金秋是三中全会后形势发展的写照,我爱抓吉的金秋。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