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里三台
文/牧夫
一里三台的最东面是天台,高出大堤近十米。清代王以均有《重阳后五日再游天台》诗:
不尽登临兴,天台两度经。
菊花余晚径,槐叶散中庭。
涞水环堤碧,栖霞隔户青。
我来非送酒,所恃在忘形。
天台也叫会堂,是清朝考科举时进行县试的地方。据史料记载,鼎盛时,这里也是庙宇香火盛旺,三面环水,突兀耸峙,望月楼,听琴室……王以均的诗就是佐证。但从我记事起,这里根本就没有房子,只是一座高高的土丘。
由天台往西百十米处,有一个向北凸出的小丘,这就是晒仙台。明代,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到这里,见绿草芊芊、野花遍地,遂在这里头枕二瓶闭目养神。有一正经此处叫陈勖的少年见一人二瓶口相对而枕,高叫一声:“吕大仙受拜。”吕洞宾见是一少年只说了一句:“好你个侍郎羔子。”遂腾云而去。后,陈勖得中进士,由大仆侍卿升任户部侍郎。
晒仙台不远的西北角,莱河旁有一口井,我们都叫它“仙人井”。在那个时候,我们家乡虽然地下水充足,但都是苦水,只能洗涮,不能饮用。唯一的一口甜水井,就是仙人井。四城八乡
的百姓都要到仙人井取水饮用,很是不便。有一天,北关的一位年轻媳妇来这里打水时,不慎将筲掉进了井里,正在哭泣时,吕洞宾正从桥上经过,问明了情由,跺了一脚,说:“到你家门口的那口井里捞你的筲去吧。”那位女子说:“我们家门口没有井。”吕大仙说:“去吧,以后吃水就方便了。”那位女子将信将疑,回到家后,果然见一口甜水井,并在这口井里捞出了她的筲。这就是民间至今还流传的“南关掉筲北关捞”的传说。
有关吕洞宾的传说,在我们那一带有很多,流传也很广。可见道教文化是我们当地主流的民间文化之一。老子、孔子、庄子的故里离我们也不太远。
晒仙台西不足百米,有一座高台,前枕大堤、后拖绿水,拔地而起,这就是著名的古迹“琴台”,也叫“半月台”。雄伟的“湖西革命烈士纪念塔”雄踞台上。汉柏参天,唐槐蔽日。
这台原是孔子高徒宓子贱做单父宰时经常弹琴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治单时留下的佳话,修筑了此台,并置“鸣琴书院”,成为文人骚客登临咏怀的胜地。
李白、杜甫、高适曾同游唱和。李白在《登陶少府半月台》一诗中描绘了当时琴台的秋景:
陶公有逸兴,
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
迥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
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
桑拓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
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
爱此暂踟蹰。
杜甫也有《昔游》诗唱和:
昔者与高李,
晚登单父台。
寒芜际碣石,
万里风云来。
桑柘叶如雨,
飞藿去裴回。
他们在单县分手后,李白西进长安,杜甫北上登泰山,吟出了“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
令我们单县人能说道的还有两点:一是出了个吕后,自不必说了;一是有两座巧夺天工、奇美无比的石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