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育秦
原载:一个家乡的平台 故乡万荣

邓育秦,1950年1月1日生,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东埝底村人。闫景中学68届毕业生,农村信用社退休职工。曾在教育和广电部门就职。热爱生活,爱好文学。近年来有诗歌、散文、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刊发于《故乡万荣》、《中山文苑》等新媒体网刊。

在党的生日到来之际,老年大学决定举办一场“喜迎二十大银龄心向党”专题晚会。
我所在的朗诵班选编排的节目是朗诵情景剧《不朽》,用最悲壮的场面,再现东北抗战时期杨靖宇、八女投江、赵一曼的感人故事,歌颂他们英勇顽强的精神,祭奠他们伟大不朽的灵魂。
排练休息期间,我在家打开手机,一边跟着录音熟悉台词,一边喂老伴吃饭。当手机里传出杨靖宇“誓死不当亡国奴,誓死不当亡国奴!”铿锵有力的呼喊时,老伴忽然开始抽泣,我心里一紧,放下碗筷仔细观察,眼前的一幕让我哭笑不得——原来,病中的老伴听得太投入,到伤感处忍不住哭得稀里哗啦,一把鼻涕一把泪,竟把自己哭成了“表情包”,噙在嘴里的饭也被他吐了出来。他的哭相可爱又好笑,我赶紧像哄小孩一样上前安慰他:“不哭,不哭,这是录音,不是真的……”
一个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靠外援,什么也记不住,啥事都不关心的失能病人,一听到英雄的喊声,竟然有如此强烈的反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男儿有泪不轻弹,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敏感柔软的地方,如果被剧情戳中泪点,那一定是产生了共情。
我们俩与新中国同年岁,是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儿女。共和国历史上的多次运动,发展与挫折我们都亲身经历过,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见证人,同祖国血脉相连。
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英雄的故事成长起来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英雄们从来都是不惧安危,为国为民逆行而上。黄继光、董存瑞、江姐、刘胡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是我们生命的交响曲;《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是我们的人生追求。他们的精神深入人心,催人奋进,每当提起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我们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我们曾经徒步串联去北京接受过毛泽东主席的检阅,满怀憧憬到延安和韶山瞻仰过“革命理想大于天”“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丰碑,虽生而平凡,却有凌云之志,身而普通,也有向上之心。英雄的灵魂在我们的血液里奔流,“英雄主义”已经植入我们的内心,从骨子里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有着像种子一般野火烧不尽的烈性,更立志做像革命老前辈一样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我们回乡当了农民。不久,老伴被选拔进入了金融系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英雄人物永不服输的信念,敬业的精神,坚强的斗志激励着他。他以英雄为楷模,用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知识,认真学习新技能,自费上函授大学,参加成人自考取得了学历。几十年来,他以斗志昂扬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豪情投入工作,奋力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凭着自己的努力,从业务员一直干到联社副主任,是全县本系统唯一一位高级会计师。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总是亲力亲为。小到一支笔,大到计算机,每一项开支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从不马虎,是领导和员工公认的好管家。那时候还没有电子计算机,结息和记账全凭算盘手工操作。年终决算时,他把各社会计召集到一起,坚持几天通宵熬夜,账目常常在全区赛账中获奖,虽然熬红了双眼,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服从命令听指挥,哪里需要到哪里去。一纸命令,临危受命,不讲价钱,不谈条件,从埝底到三文,从三文到古城,在山区播撒青春的汗水。
他热爱祖国,热爱党,积极参加组织活动。抗洪救灾他献爱心,汶川地震慷慨解囊,从不忘记践行一个党员的义务,交出一份特殊的党费。
他身在外地,心系家乡,集资建校,义务修路,他都捐款回报家乡,就连村民小组要买锣鼓,他也热情地献出自己绵薄之力。
他公私分明,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占集体的便宜。2000年春节,他与两位司机要去上海接车,碰巧我妹妹假期回来照顾老人,我腾出时间,便一起去了上海。结账时,我所有的费用都是自掏腰包,没让集体报销一分钱。这一切,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在我的心目中,他是“获奖专业户”,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
悠悠华夏,英雄辈出。英雄,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在民族危亡时献出生命。在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谱系中,英雄是最为醒目的标志,是最璀璨的星辰,是历史长河中淘出的“真金”,是我们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爱国爱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将成为我们的财富。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共产党人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英雄的精神,书写着英雄的一生。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里,疫情中许多英雄,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别人的生命,又一次拉近了我们跟英雄的距离,英雄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时代需要英雄,时代呼唤英雄。我们要用教科书、影视剧、文化传媒大讲特讲英雄的故事,让这不朽的精神之“钙”融入到青少年的骨骼,要把英雄主义的种子融入到孩子们的心灵,将来顶天立地,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不断书写英雄的故事。
2022年6月29日
编审: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