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文显山显现何等天下奇“文”
作者:任金良
来陕西洛南高耀镇已有五年了,号称“文显堂主”的我也没有去过文显山,对于文显山究竟显现出了什么样的天下奇“文”、世间神书,还是一个梦幻般的传说。终于壮了胆,偷了天日半天空,赶紧奔文显山而去。

从高耀镇里龙村中间的一条通组水泥路拐进,一路慢上,七拐八拐,盘旋而上,这是第一个镜头,倒车镜的前方是路边斜长的灌木,下临万丈深渊。面前是草绿色的山峦,长着黄亮的灌木和马稍等,裸露出灰色的岩体,远处更高处是灰色的栗树。
一棵粗大的栎树笼罩了路面,像巨伞一样四散着长长的枝条和黄绿色细长的叶子,树龄一看就是百年以上的那种。
车子在一车多宽的路上行进,患有恐高的同事是不敢向外看,感觉车子就像在半空中盘旋一样,山势是越来越高了。
左边的山是低矮团状般,山峦顶长满了灌木乔木之类的,坡跟是杂草丛生,中间一条带状,是泼墨般裸露的山肌,像一只饱经沧桑灰黑色的长臂伸向远方。

终于拐进了一处宽阔的地方。左侧有平台,建有五间上房,房子院边棱下种有蔬菜之类。右拐一大片高树躲在高山下,形成了宽阔的荫凉处,唯有这一处可停放两三辆小车而已。走不远,大家惊呼:“看见云带了!”扭头处,两山之间的凹处映进数层山峦,自东向西绵延,那云气形成一条透亮的白带分离了两处远山。云气若河,飘着仙气,氤氲成雾,架起远山,故曰:云架山。

停放好小车,上山的路就只有一尺来宽了。两边长满了杂草,足有半人深。在一片长满耀眼白色花叶掩映中,我们来到了火神庙,内供着三尊神像,火神庙右侧一棵高大的核桃树遮阴纳凉,门前的侧柏树枝遒劲,满身的竖纹诉说世事沧桑,遮天蔽日的树枝枝头柏叶点点,却绣满苍翠。藤条罗布,丝丝缠缠。高大的侧柏把火神庙整个笼罩,庙下绿荫一片,甚是凉快。深山的树木都有历史,长的那么粗,那么高,一棵栗树也有几丈高,浑圆的树身光滑而泛着青灰色,一种生命的青春和勃发让人回到青少年的青涩与朝气。
而侧柏就不同了。满身的粗糙的树皮竖纹道道,横斜的老枝遒劲而苍老,节疤外露,纵横交错,每一条树枝都舒展出好几米,枝头的柏叶细小青翠,一簇簇旺盛而繁茂。树枝把树下搭成一个架,内空通风,把整个路面遮住,形成天然的荫凉,就像帐篷一样,罩住四面。

说它饱经沧桑,一点儿也不夸张,它站在这儿已经2500余年了,高36米多,胸围3.3米多,在这里龙村东山组或称云架山组呼风唤雨,林海沉浮,春生秋谢,凝望历史的变迁,岿然不动。
走出侧柏,有两条路,一旁上坡的石阶上写道:“上山”,可带路者偏说不是的,说是有人胡乱写的,不由分说带着大家沿着一条平路走去,那是一条田间路,石坎梯田的外围有一条一尺宽的土路,只能容两只脚落下。地里种着玉米大豆,这凹里比较宽阔,才能见裸露的土壤,土红色,好像大山的肚脐,黄色的小花满路散开。夏天观景,就是说不清的各种绿色:黄亮的绿、深绿、墨绿、灰绿,一丛丛矮松披着的是灰绿,栗树等杂木就是翠绿翠绿的,绣成一堆堆。这时候才能理解古代诗人写的那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原来那绿色是互相夹杂着的,一坨一坨的,阴凉处自然的黑窝,阴阳分割出树形和低洼。灰白的白扇土和淡墨色的断层裸露出山的肌肤,如同白衣裙下的大长腿,温润亮丽。

不知名的白色的小花扬起来像白色的喇叭,低下头,像白色的小钟,一排排挂在纤细的花枝上,花叶像小小的牡丹叶形状,一片片,有深绿的,有黄绿的。
不远处望见竹林,我猜测说,竹林背后有人家,别致的小院,就像三国演义中那位隐士高人水镜先生居住的地方一样。话毕,竹林后果然闪出一户人家,四间土房,高高的石头台阶,白墙灰瓦,两根柱子撑起牛腿梁,横纵交错,藤条的晾物架,一年年的玉米、高粱,甚至药材等都要在上面避雨、晾干,好管理和翻晒。精神矍铄、步伐矫健的老人光着头,背有那么一点点驼,草笼和草帽排在台阶和墙上,院落干净整洁,略泛出青色,偶有绿草黄黄亮亮,屋后绿树掩映,幽静寂然。
我们沿着院落边大块大块的石头拾级而上,杂草覆盖了石头以外的空间,粗壮的乔木拦路而生,拨开枝条,踏着巨大的石块大步走上去,路边的山萸肉、野桃挡住眼帘,带着细刺状的山萸叶长在青黑的枝条上,三五成串,在阳光下泛着白光,那么晶莹诱人,不得不吃!开吃!折下枝来,捋一把,满满地塞进嘴里,甜甜酸酸的,解渴极了,再来!那桃子躲避不及,被我等逮住,一大口就啃上去,虽然没有成熟,也不是很甜,但脆脆的,有汁灌满了口齿,果实的清香让人不禁陶醉。

山间的小路只能一人通过,看来是人迹罕至。草窝里躺着的奇石引来我们纷纷拍照,盖过腰的尖草也只有这肥沃的荒山野地才能长出。这千年的老林还真能长出妖怪一样的树来,那枝条就像蛇皮一样让人不寒而栗,觉得瘆人的很,阴森森的,也看不出来是啥子树。竟有人说是杨树,我等摇头笑其狐言。这枯老粗壮的树干,白花花的竖纹,弯弯绕绕,罢了,仔仔细细看来,啥也看不出,只能从叶子去辨认,还真就是杨树了,我可真没有见过这几百、几千年的杨树了。感觉脊背发凉,莫不是这树成精了,赶紧离开为妙,我等急急散去。又过了几道弯,两旁的乔木几人高,有栗树成群,树叶细长,叶边长满细刺,有时也会伤人皮肤。路上的叶樱桃繁若星斗,在这深山老林里,攫大把的叶樱桃,甜甜的塞满大口,说不出的舒服,吐露出的桃仁吐射在山间,大树深处的荫凉只有坐在干净的青石尖上的翻山者才能体会得到。这就是热者避在深山处的凉爽体验,就是幸福的体会。贫贱时能共患难的夫妻主要是体验了夫妻恩爱关心的情分,一时的感动就是幸福,它虽然来的廉价,但却珍贵。富贵后的夫妻各自独立,不再感受到渴时杯水的甘甜,圈子的扩大引发别样的好奇,骄纵的情绪被奉承和撒娇滋养,强大的饱胀渴望保护小鸟依人的狐媚,虽然付出昂贵的代价,却觉得物有所值,一时被迷得五迷三道的浑浑噩噩所依赖,也称幸福的安乐乡。世间珍贵在自然,嫌贫爱富实可怜。纵然穷的只剩钱,哪有安乐一神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千万人往来兮,皆若空尘无所依。但得伊人清流贵,独笑日月无光辉!

山上多石,成片的石头漏出浑圆的屁股,像睡美人一样任你蹲坐,石上面干涸的苔藓粘的很紧,石与石的缝隙全是落叶,间或有藤蔓的枝条伸过来绿叶,山上有杨树,我怀疑是沧海桑田的变迁,原来的小河流水竟崛起而成千米高山,到处的栗树遮天蔽日,显得森林空旷透亮。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登上山巅。其实也就是登上了山脊,视野开阔。群山浪聚,从一点生发褶皱,隆起条条山脉,绵延向远方。近处的黄亮,渐远的墨绿,天山相接处灰色朦胧。山脊是有大石头,有点像猩猩,有点像狗熊,从山脊望深凹,影影绰绰,万丈深渊,让人不得不急退几步。山脊全是巨大的石头,条形的连山石灰白色,,石缝处长着白桦树、栗树,密密麻麻,粗细不均,但都几丈高。林子里透过密不透风的树叶射进来白色的阳光,让人能分辨出这山的走向,从东往西或从南到北,山峦就这样纵横交错,高大的乔木顶着厚厚的树叶,树叶在阳光下一片片青翠,一片片黄亮,在树叶稀疏的空处,一片片白茫茫耀眼雾化。白花花的石头、白花花的阳光正告诉你,这夏天的骄纵霸横。山脊的路崎岖的很,全是横七竖八的大石块,棱角分明的落布在一尺宽的路中间。路边修满了各种杂草,藤藤蔓蔓,灌木丛生。

来到山顶,可以望见百里以外的地方。一直待在办公室里,真的是目光短浅,能看见的地方不过百米,然后就被山峰遮挡住了。视线与山齐,与天齐,墨绿和黄绿把凹地和山峰区分,白色的路蜿蜒曲折,若隐若现。能看见文显山了,那分成高低两部分的裸替山壁,山壁顶上绣满了灌木林,山体是墨色和白灰色相间,形成明暗对比,低的一层由四个山头组成,山峦中间有狭长的缝隙分开,或长着绿色的林木区别开来。高处的山峦与低处的由零碎的石凹分开,高处的山顶也长满了灌木,郁郁葱葱,绣成一堆一堆。山顶有青冈木树,顶一蓬细长的带刺的叶子一窝一窝的笼罩着。群山只有各种绿色,笼罩着一层层雾气。高处自然头顶就是天了,这种没有遮挡和无限远眺的感觉好像压力全无,一冲飞天的敞亮。万物无声。群山静寂。
据清乾隆十一年(1746)洛南知县范启源编《洛南县志》“寓贤”载:“四皓者,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祖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也(《高士传》)。
可知四皓作歌,乃仙山显文。站在海拔1709米的文显山顶,四周群峰朝拜,“莫莫高山”,沟壑幽深延伸。山上有紫芝极品供高人充饥。像唐虞一样无为而治的清明社会离我远去。尧舜禅让的贤良,社会上仁、义、孝、悌良德盛行。显达富贵摆阔耍权,让人忧虑。富贵之人不可冒犯,但他们虽然富有和身居高位,却要整天伺人颜色行事,还不如处于贫穷和低贱的地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来的有尊严,活的多洒脱自由。唐虞之道,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等书,驷马高盖,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出自晋皇甫谧《高士传.四皓》。
我一直不知道文显山显现的是什么天下奇书,乃是一歌,商山四皓归隐此深山老林而引颈长啸,畅快唱词也!是呀,站在文显山最高处,头顶蓝天,四方群山来拜,东迎红日照观,佛观日出,山与天齐,乃俯视天下,身处净土,远离礼乐崩坏之地,在这巍峨的高山之上,修养我仁义之德,孝悌之品,积蓄我浩然之气,看山壑纵横,气象万千,世上珍贵的食物供我享用,什么权贵,什么富翁,统统冤魂,他们那么奴颜婢膝,何如我逍遥自在,自由快乐,不看人眉高眼低,任由我从容淡定,无有宠辱,赏山上花开花谢,无忧无虑,望天上云卷云舒。衣炔飘飘,不染俗尘半分毫,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既知文显此文,可从哪里寻得蛛丝马迹,还得继续前行,一探究竟。
沿着一尺宽的小路向下往石崖而去,走进深处,两边右手是山崖,左边是深渊,但两旁都绣满了高过膝盖的灌木和杂草。恐高的同志右手拄着竹竿,左手按着前面同志的左肩,脸向里侧着,慢慢挪着小步,我们只是抿着嘴笑。
不远处,就来到了一处山门,这应该是东门。这是典型的常见山门,两扇木门上下左右用石板活泥凝固而成,石门中间上方有一片一尺见方的长方形光洁的平面,便于题字。

过了山门,向下几米,就来到了文显山正面之下。这是一个四五十平方的小院落,两座神庙依山面南而建,庙内有神像供奉,,主庙的一侧兼有上下两层木质石板房,里面是寺持的厨房和卧室。
院边是一排石板挡着,院内种有蔬菜等,搭有木架供游人休息而坐。准确的说这就是文显山主峰峰根,仰望山峰几十丈高,白灰色与墨色浇流而成的感觉,巨大的山体兀立在头顶,当然不会担心它会倒下来,但它的高大带来的压力丝毫没有减弱,也许这就是高山仰止吧。这种既气壮山河,万里空旷又窝居高山险崖之下,说不上那种面对万千峰峦纵横交错,绵延开去,又仰视巍峨,立觉促小的感觉,说不上来就是格局太大了,无以言表。
山没有水,如同没有了灵识。正感念这守山的寺持是如何在这里生活时,寺持告诉寺庙后面就有水。我们惊诧至极,这裸露的巨石崖壁能有水?沿着寺持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庙的右侧有一个木梯。我们攀上木梯,看到庙后的石崖下有一方一方大小不一的石坑、石窝,里面全是水汪汪的清澈青凉的水潭,在炎热之极的高山顶,能遇到凉深深的水,而且据说这就是神水,喝了之后可以延年益寿,不管那么多了,喝呗!
我们用瓶灌满了,就一饮而尽,然后用手掬一捧水来往头上浇,先凉快再说。都知道,这就是浸水,是透过山体过滤而来的净水,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能量之源,它纯净而甘甜,自不必说,能在这山顶生活,这水是最重要的了。神奇的山最主要就是在山顶看似无水的地方能存有不一般的水,这就是神山了。

我们进了寺持的房间,看见生活用具,看到另一侧上下两层的卧室,看到房子深处那清亮亮是水窝,这种凉爽和天人、山人、水人合一的感觉,读书就是一种多余,人一生用感悟才能得到的天道,在这一刻,就是多余,眼前不就是么,天、山、水造就了人生活存在的依赖,人主宰着天山一色、山我一体、水养我魂的一切,还用感悟何道?说不清,当年的老子就是遇到这样的情况才叹道“道,可道,非常道。”连他也描述不出变幻莫测的世间规律,还要不停变化的规律,也就是与时俱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住在这高山之巅、巨崖之下、深渊之旁,种有五谷杂粮,修有石盘石磨,吟有神山圣水,与花香共醉,和鸟鸣同歌,邀明月登山,许清风入座,我本楚秦人,雄强婉约身,一舞神颠倒,二唱日星惊,揽万山于胸间,架浮云半日游,何我,又如何?
看天际遥辽,世界就在脚下。猛回头,庙的西边还有一条路,沿着这条一尺来宽,左渊右崖,恐高的人是打死也不往前了。我等一路探索,沿途有大小不一的神庙,里面有神像持立,有的庙还有平台,有的庙依山角大小随形而建。山路边生长的五角枫树,像极了扭动身姿的舞女,就像跳肚皮舞一样,弯折水蛇腰,伸着胳膊,裹着长长的头纱,披着灵动的裙子,在深渊边舞蹈。那树的缝隙透进来阳光,像极了舞女明媚的眼睛,一闪一闪,妩媚动人。

走到西门的尽头,就是高山的边沿,再走,就只能下山而去了,那深深的凹槽,无尽的黄亮是山迎着阳光的乐观和希望。西门一侧有一石板垒成的高堆,下临深渊和立坡。我费了好大劲,溜下去,小心翼翼地走上去。右脚蹬着石崖边沿,左脚在里边踩实。摄影师按下快门,我立即快步退回,登上小路,长长出了一口气。
这正是天高云淡,望断山尽头。已是背靠大石崖,脚蹬飞云间。天地唯我在,万草捧物擎,江山万里吾怀中,心有千万结,都付清风中。
退出了西门,往回走,在途中的崖壁上,我突然见到二尺见方的一篇碑文,大家都惊且喜,读了半天,原来是说当年唐时维修了这里的路和神庙,以碑文记之。
又回到当初进入东门的坡稍,沿着上山的石板路,登上北门,北门是一个石板垒成的门洞,北门两边石板墙延伸十几米长,沿路一尺来宽的土路,两边灌木、乔木拦路而围,弯道多多,一路上一旁的树丛中不时就树立着高高的石碑,上面的文字已经锈迹斑斑,经岁月剥蚀,已然面目全非,只有苍老的树枝掩映成辉,方大的石墩和长圆的石碑诉说着从前的繁华和盛大。
拐了好多弯,抚摸过好多石碑,来到了祖师庙,也就是文显山的峰顶了。峰顶四周长者高大的树木,空阔的峰顶已平出偌大的院子。一座三间大庙面南而开,庙门口挂着两只红灯笼,,庙前方七八米远两旁梳理着两块高大的石碑,面向东西,相向而立,石碑的根基前后方横放着平铺的石碑,共有四块,上面书写着三皇五帝、万寿无疆之类的大字等。

转至庙后,一条小路通向密林深处,又拐过了几道弯,来到一处石垛处,石垛呈四方形,成城墙状向两边伸出去,厚厚的石城墙显现出墨黑色,像是在告诉人们,古代这里是屯兵习武练兵之处。
有人说这里曾是闯王李自成积聚力量,隐藏兵力,屯兵练武,抵御外敌,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喘气恢复之地。我想也可能是五代十国时期高行周行兵休憩之地吧,善于带兵的后周大将在行军打仗中掩人耳目,蒸发行迹是常事,我镇又叫高耀镇,就是五代十国老将高行周的绰号高鹞子的说法,古人已已,今人只能猜测而已。
沿着另一条路曲曲折折向山下钻去,密林深处看不见阳光,栎树随处可见。走出了山顶,来到北门不远处,再看看文显山,回头想来,竟不知文显山这天下奇文在何处显现,有碑文的没有记载商山四皓所歌之词,但商山四皓首选文显山归隐,当然是因其闻名遐迩,适合隐匿。在生活之后,又作出传奇神文歌以天下,令该山显现奇书闻达,这么多无字碑或者看不清的碑文,反正没有找到这段奇文写在哪里?

正凝思间,不觉又回头看着那裸露的文显山,不由一呆,那文显山横在绿叶葱郁中,正像一本打开的书,该是在这书上写的吧?可这书上并没有文字,却是一本无字天书,这又如何能理解出清静无为的高古思想呢?
边下边想,文显山耸苍茫宇宙,天高地厚,风云雷动,变幻无穷,眼收这千纵万横的绵延不断的群山逶迤,春夏秋冬的华丽变换,天山相接,云头无绪,忽如幻象,来去空无,多么自由纵意,刹那间,我顿悟了……

任金良,洛南县高耀镇公用事业服务站干部,爱好文学,喜欢书画,偶尔飙歌,间或体育健身,广交好友,策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