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酷暑,闲披史书,读《史记•萧相国世家》篇章,有八个字吸引了我的眼球:“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八个字的意思是:大家都给萧何祝贺,唯独召平这个人唱反调,却来哀吊。
为何这个召平不贺反吊?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御驾亲征,亲自带兵讨伐陈豨的造反,平叛还没有结束,听说留守关中的吕后使用萧何的计谋,设陷诛杀了怀有“贰心”的韩信。刘邦得此消息,立即派使者风驰电掣赶回长安,给萧何送来了三个“礼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增封食邑五千户;命令一名都尉率领五百士兵保卫相国府。
既加封又晋爵,还增加护卫兵卒,岂不是皇恩浩荡,圣眷日隆,喜从天降?但召平从这喜庆的氛围里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觉察到了诡异之处,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他对萧何说:“祸自此始矣。”你的灾祸从此就要开始了。并给萧何剖析原因:现在刘邦在外面南征北战,亲冒矢石,你蹲在朝中留守,并没有冲锋陷阵的危险,而皇上老爷一下子给你这么多的好处,馈赠这么多的馅饼,这是皇上“疑君心矣”。他向萧何支招,让萧何不要封赏,而且拿出全部家财去资助军队。萧何听从了建议,照着去做了,果然,“高帝(刘邦)乃大喜”。

这样的事情在萧何身上并非这一次,之前和之后均出现过一次。也幸亏遇上了高人及时点拨,一语惊破梦中人,让萧何及时摆脱了笼罩在头上的阴影和刘邦那双阴冷可怖的眼睛。
之前的一次,发生在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
当时刘邦同项羽在京县与索亭之间相互对峙,损兵折将,打得难解难分。此时,刘邦多次派遣使者前来慰劳丞相萧何。一位叫鲍生的谋士看出了异常,对萧何说:“汉王(当时刘邦还没有当上皇帝)在外,露宿风餐,却屡屡派人来慰劳你,这是对你起疑心了”。这个鲍生并非等闲之辈,立马为萧何支了一招:你现在尽快把你家族能够拿起武器的子孙兄弟,全部送往军营,这样刘邦就会打消疑虑,更加信任你。萧何听从其计谋,照着做了,果然,“汉王大悦”。
之后的一次,发生在汉高祖十二年秋(公元前195年)。
黥布造反,高祖刘邦也是御驾亲征前去讨伐。期间也是经常派遣使者潜回长安,打听萧何在做些什么。
萧何觉得皇上刘邦在前线殊死作战,自己在后方也不能闲着,也要勤勉戮力多作贡献,于是安抚勉励百姓,拿出家财供应军需。这时又有一个宾客(史书没有记录他的尊姓大名)发现了异常,对萧何说:“君灭族不久矣。”
这个宾客给萧何讲了一番话,让萧何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他说,你萧何现在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还能封赏你什么呢?你入关中十多年了,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亲附,你现在还孜孜不倦地去博取百姓的欢心和赞誉。皇上担心你的威信要撼动关中了。你现在要做的是自污行迹,自毁形象,降低威望,这样皇上对你就放心了。萧何照着去做了,果然又是一个不出所料,“上乃大悦”。萧何的举止,正合刘邦那朕上龙心。
萧何的睿智聪颖深谋远虑自不必多说,从史书上记载的几件屑小之事,即可窥见一斑:刘邦身为布衣之时,他曾多次用县吏的职权袒护他。刘邦做了一个小小的亭长,他经常主动去帮助他。刘邦以小吏的身份送役卒去咸阳服役,同僚胥吏资送他的盘缠都是三百钱,唯独萧何却送了五百钱。这一连串的举动,这多送的二百钱,都足以显示萧何目光的深邃,识人的精明,人性的练达,城府的深沉。
如此之出类拔萃的萧何,在人生仕途三次危机潜伏性命攸关的时刻,均借助于高人点拨支招,才得以全身免祸,化险为夷。故“当局者迷,旁局者清”,乃亘古不变之真谛也。
人性大抵如此。得意容易忘形,利诱导致智昏。这样的关键时刻,有清醒明白之人及时提醒点拨,多么必要啊。遇上了,听进去了,乃人生之幸,人生之福;没有遇上,或遇上了置若罔闻,听不进去,乃人生之不幸,人生之祸患,人生之悲哀!
2022.7.18初稿


【作者简介】
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偶发新作。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发。品味史籍,追忆过往,诠释时事,解读人生,力求悟出一点新意,给读者一点愉悦和启迪。这是本人为文的不懈追求。如能达此目的之一二,则聊以自慰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