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门窗
刘万成
孙悟空与杨戬的“斗法”中有一细节,悟空变来变去,还是逃不脱杨戬的追捕。眨眼工夫,悟空又变成了一座小庙,嘴巴变作了门,眼睛变成了窗,可是一条尾巴放哪儿都不合适。悟空突然想起花果山那面“齐天大圣”的旗子,便将尾巴变作了旗杆。心想这样一来,杨戬便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了。可是,悟空却违反了常理,而将“旗杆”树在了“小庙”的身后。这岂能瞒过手眼通天的杨戬?杨戬瞅瞅旗杆,抿嘴一笑,立马就变成个樵夫去坎它。每当记起这个有趣的细节,我都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门窗。
人造屋舍用以居住,正如悟空为了躲避杨戬的追捕,便把自己变成了一座小庙。“旗杆”可以没有,也不是谁都能立的,但少了门窗供人出入、采光、透气、观景,人就没有法子在屋里居住。换言之,人类建造房子的智慧和能力,不同于兔子打洞、燕子垒窝,它源于人类对其自身的仿生。而且,正常情况下,人有了房屋,才有家可归;没了门窗,就如同人没了嘴巴和眼睛一样可怕。
回头再看悟空和杨戬的“斗法。其实,他们俩的比拼,从一开始就胜负已定。悟空只有七十二变,本来就比杨戬少一变,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杨戬的七十三变,可以点石成金、呼风唤雨、幻化万物,以至神鬼莫测、无所不能;而悟空的七十二变大多只是身体形态上的改变。所以,战斗一打响,杨戬就以不变应万变,几乎是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悟空明知自己打不过杨戬,所以他始终采取了消极防御战略,战术上则是一味地设法逃跑。
由此看来,悟空的本事不敌杨戬,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杨戬的本事比悟空大,并且既有哮天犬帮忙,又有天兵天将助阵。这就好像买商品房的顾客与开楼盘的商人之间的较量,主人永远是房地产开发商,客人永远是心甘情愿挨的顾客。客人光顾自然是一件好事。那么,主人的好事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谕旨给主人打开了一扇门,同时也给客人打开了一扇窗。这看似比拼的规则是对等的,但门窗的使用价值却迥然不同。
按下人和门窗不表,继续回放悟空和杨戬“斗法”的结果。结果非常简单,杨戬没有捉住悟空。按说,杨戬想要捉住悟空也就三几个回合的事。然而,杨戬却素来“听调不听宣”。要不是杨母还被玉帝囚禁着,说不定这次“斗法”就根本斗不起来。但杨戬毕竟是天神,他得奉旨办差打工,根本没必要真去捉来一个刚刚起步的自主创业者去邀功。所以,即使“斗法”是做给人看的,杨戬还得把戏演下去。否则,便无法遮住众人的眼睛。——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门在此时则已半开半掩。
闲话已表,言归正传。悟空和杨戬的这种“斗法”原本无趣,可是到了吴承恩的手里却扣人心弦。我们大可抛开“将作者的语言转化成了具有文学光泽的社会生活语言”不去管它,单从悟空和杨戬的比拼看,这场争斗不是负气斗狠,而是双方的智慧和实力的较量,所以场面激烈却不血腥,故事情节非常精彩,让人一看就兴味盎然。窃以为,这也正是《西游记》百看不厌、老少皆宜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还不够,由此我们还可以悟出许多道道来。
比如,仅在买房和卖房这个问题上,我们就不妨把人分作两类:一类是卖房的商人,一类是买房的顾客。顾客进门,商人开窗;商人关门,顾客走人。“走人”的不能爬窗子,爬窗子的却不“走人”。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看似公平,但公平的背后,却永远是愿挨者做稳了房奴的身份。若想“人的大脑和能力的差别,不再形成肠胃和肉体上的差别”,光指望几个房地产开发商怎么能行?
然而,对此可以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孙猴子只不过是个房奴,房地产开发商才是杨戬。简单说,愿当房奴只为满足既可爬窗子又能从门里进出的需要,而门窗却是房地产商随便爬窗子,或者从门里出入的自由。于是,愿挨便长久做稳了仆从,愿打却可以长久做稳了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