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开海岳形胜地
象征中华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的万里长城,象一条矫健的巨龙,从巍巍燕山飞驰而下,把头伸入会需要滔滔的渤海之中。就在这名为老龙头的龙头上面,耸立着一块3米多高的古碑,古石碑既无镌刻的日期,也无镌刻者姓名,只镌4个神来之笔:天开海岳。
好个“天开海岳”!它不仅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长城入海处——老龙头气吞山海的磅礴气势,而且恢宏准确地概括了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奇特地理形势和由此衍生的神奇历史和迷人魅力。
现今辖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县、卢龙县、昌黎县及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秦皇岛市,地势北高南低。其地质地貌的大骨架,成形于距今2.3亿年至6500万年的中生代燕山运动。距今6500万年以后的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又使秦皇岛北部继续抬高升为山地。而最早在距今36.5亿年至2.25亿年太古代时期形成的“山海关古陆”(包括今秦皇岛市中部、南部的部分地区)则成为平缓台地。距今300万年以来,滦河等河流又给这一地区的山海之间铺盖了最厚处达百米的泥沙,形成了包括秦皇岛中南部在内的冀东平原和大陆架。秦皇岛市山地、丘陵、平原、浅海的现代地形地貌分布格局也便就此形成。
秦皇岛北部山地集中分布于抚宁、卢龙北部和青龙全境,整个山地属燕山山脉东段,以东西走向为主,南部有纵向、横向各三四条较低山脉,面积约为4538平方公里,占全市绿地总面积7812.40平方公里的58.09%,海拔多在200至1000米之间,属中低山,但由干近海,相对高度比较大,表现在地貌特征上便是多峡谷、险峰、绝壁,构成了境内山地特有的雄奇险峻、秀丽幽深的景观。秦皇岛北部山地的最高峰为青龙西北部的都山,主峰海拔1846.3米。其北坡陡,南坡缓,多深谷,少台地。
山体顶部有由于寒冷气候造成的大面积碎石,远望如白雪皑皑,故“都山积雪”成为古永平府的一大景观。次高峰为青龙中南部的祖山(即老岭),主峰黑尖顶(现又称天女峰)海拔1424米。祖山山体花岗岩节理发育,裂隙纵横,经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石壁、石穴、石罅、石柱及惟妙惟肖的各种象形石,还有在第四纪冰期寒冻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规模石海和冰臼群,以及因泉水、溪流发育形成的瀑布、峡谷等地貌景观。祖山群峰竞秀,树木繁茂,云雾缭绕,泉瀑飞流,石奇洞幽,且有古树异花。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特别神奇的是,天地和历史的玄机让壮观的万里长城横亘在山地南缘的巍巍山脊之上,站在万里长城的一些至高处,往往可以见到浩渺的大海。
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过程中,秦皇岛地区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塑造成了这一带成因类型复杂、形态多样、规模不同的各种地质地貌遗迹。神奇的是,此种地质地貌系统完整地展示在秦皇岛市中东部偏北的柳江盆地及其附近地区。柳江盆地位于抚宁县东北部,南北长约5.5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北、西、东三面为中低山地,南面为丘陵地,呈簸箕形。盆地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由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造陆、造山等地质运动所形成的地质断层和褶皱,出露多种类型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展示出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及火山喷发相等多种岩相。
在各套沉积地层中古生物化石丰富,有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的头足动物和石炭二叠纪及侏罗纪的古植物,加之该地蕴藏着丰富的内、外生矿产资源,这里便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被广大地质工作者誉为“地质百科全书”,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地貌科研、教学基地。并于2001年12月成为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的以柳江盆地为核心的“河北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又称“秦皇岛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河北省柳江盆地地质遺迹列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
“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除柳江盆地外,还包括与此毗邻的青龙县的祖山、山海关区的长寿山、角山和燕塞湖地质地貌景观区。
长寿山原名黄牛山,山中奇石林立,特别是巨大的花岗岩岩洞“悬阳洞”更是奇特,此洞为天然洞穴,高13米,宽14米,进深37米,俨然一座威武的大厅。主洞内有一向上的侧洞,拾级而上,洞愈窄,光渐暗,再行则伸手不见五指,又行50步,始见光从顶部射来,仰而视之,但见洞顶有二孔,阳光通过二孔漏射洞中,古人称之为“悬洞窥天”,悬阳洞由此得名。再行10多步,便是后山出洞口。坚硬的花岗石是怎样形成如此庞大的天然山洞的呢?对于这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新生代高海面时期海浪沿花岗岩岩石节隙侵蚀所致,属穿透式花岗岩海蚀洞穴;有的认为形成于数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渗透到裂缝中的水冻结成冰,形成脉冰,这些冰,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在春秋两季则白天融化,晚上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使坚硬的花岗岩也遭受侵蚀而逐渐破碎。经过无数次的融化与冻结的重复,冰体逐渐加大,石头裂隙也随之扩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裂隙式洞穴。
角山属燕山余脉,因“双峰峰向,宛若角立”而得名,其主峰大平顶海拔519米,万里长城于此下山奔向大海,山体组成的岩石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花岗岩。 燕塞湖,原名石河水库,取其地处幽燕边塞之意改名。燕塞湖现为秦皇岛市饮用水源地,环境极需保护。该湖曲折狭长,两岸山石如斧砍刀劈,还有许多引人丰富想象的象形石。 广阔的秦皇岛北部山地还蕴藏着金、铁、煤、石等丰富的矿产。
秦皇岛市中部丘陵平原地带,接辽西走廊的西端,山海之间最窄处不到10公里。平坦狭长的辽西走廊连接华北和东
北两大平原,历来是先民们南来北往的通道。早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灭商后,册封商纣王的亲戚重臣箕子在朝鲜当国王,智慧的箕子曾带着一套中华文明的礼仪、制度、治国理念和大批随从经过这里往返朝鲜。而距此更早的远古时期,一部分带着红山文化的先民极可能也是顺着这条山海之间的通道,频繁地往来于此。在这里的很多地方,都发现过新石器时期的大量文物。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演了诸多惊天动地气壮山海的历史悲喜剧。
在秦皇岛中部丘陵平原地带,有几座历史名山:昌黎县的碣石山(包括东、西五峰山)、抚宁县的天马山、北戴河区的联峰山(也称莲蓬山)。
位于昌黎县县城北3公里处的碣石山 ,有大小山峰数十座,方圆20多公里,地踞昌黎、抚宁、卢龙三县,其主峰碧云峰(又称仙台顶,娘娘顶)位干群峰正中南,山胸宽博坦荡,峰顶部呈覆钟状,突兀挺拔,直插云天。清《昌黎县志》载:“此为碣石山之所以名也。”也就是说,碣石山是因山的形状像“碣”而命名的,而对“碣”的解释,古今词书中也有“山特立貌”,或“特立之石”的说法。碧云峰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的最高峰,每当晴好天气,立足碧云峰,如身临霄汉。抬头东南眺,120多度的视野内,从秦皇岛港到滦河入海口的上百里海面刹时跃向脚下,仿佛只要一抬腿就可以跨到海里似的,而山海之间15公里宽的陆地,宛然是条平放着的门坎了。浩渺的大海,雄伟的山岭,辽阔的原野,甚至苍茫的天空,在这里似乎都缩小了,缩小到可舀,可捧,可抹,可摸的地步。在这浓缩了的大千世界里,人忽然感到了自己掀山倒海、扭转乾坤的伟大。据地方志载,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宣帝司马懿、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北齐文宣帝高洋及唐太宗李世民等一代风流都曾莅临过碣石。但古碣石是否就是今碣石山,历来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碣石山早就是一座游览名山,这可从地方志载北魏文成帝改山名为“乐游山”和山上保存的辽金以来的摩崖石刻得到印证。
作者简介:孙志升,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筹建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系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作有《澄海楼漫笔》、《直奉大战》等。
主播:平凡,本名康力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历史讲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碣石之声平台采编和主播,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