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之重器,玉汝于成——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
作者‖陈元海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夜,我接到在京一位友人的电话,告知明天阅兵式中第一方阵是毛明设计的99A坦克方阵。
我怀着崇拜的心情看完大会的盛况,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受阅部队那列队整齐,威风凛凛的铁甲战车,那意气风发,威武雄壮的军容:那战旗猎猎,步履铿锵的英模部队,那铁流滚滚,势不可挡的装备方队,那气势如虹从空中呼啸而来的空中梯队。它们充分展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毛明,能在这空前盛大恢弘的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看到自己亲自设计的坦克引领方阵,笃定前行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该是多么的兴奋喜悦,多么的幸福自豪。这位从田埂中走出来的乡村青年是怎样抵达理想的彼岸。攀登上科学的巅峰?我试图探索他辉煌人生轨迹,从中寻求一些弥足珍贵的人生哲理。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1962年9月,毛明出生在湖北省咸宁市双溪桥镇毛祠村一个贫寒的家庭。全家已有父、母亲和两个姐姐共五口人。父亲在乡林业站工作,母亲在家务农。和那时候大多农民一样过着物质贫乏的生活。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时有断粮,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去田野里摘采些野菜充饥。一年到头只能在传统的节日里吃上一点荤菜,几只鸡下的蛋都舍不得吃,都要拿去卖了换钱以补贴家用。启蒙上学的第一天,毛明挎着母亲用旧布料缝制一个书包。书包里放了一块年糕和两本旧课本,年糕是取“高”的谐音,寓意儿子读书级级高升。因为家穷拿不出钱买课本,母亲便找邻居已上二年级的小孩借来一年级时用过的旧课本作为毛明的课本。嘱咐儿子:“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出息。”
从那时候起,他暗自下定决心好生读书,不辜负家长的希望。毛明的家离小学有一里多路,时常打着赤脚过田埂走阡陌。下雪天他穿着姐姐穿过的垫着稻草的雨鞋,因没有穿袜两只脚冻得通红生疼,但从不叫一声苦,从不耽误一天课程。一个端午节毛明母亲用毛线为他编织了一个蛋络,蛋络里装了一个煮熟染红了的鸡蛋挂在脖子上。来到学校,他看到一位同学正在看一本他喜爱的书。毛明怯生生地对那位同学说:“你能把这本书借我看一下好吗?”同学望了一下他乞求的眼神又看了一下他胸前蛋络里装着的红鸡蛋。毛明明白了同学的意思,立即将鸡蛋递给了同学,同学将书借给了毛明。尽管他几个月没吃鸡蛋,但有书读觉得比吃鸡蛋还香。
毛明以优异成绩在本村毛祠小学毕业后考入本乡李沛中学。仍然保持了高度的学习热情。他少言寡语,却专心致志听讲,勤奋思考,喜欢提问。每个疑难问题都要打破砂锅纹(问)到底。老师布置作业总是按时完成。一次数学老师和化学老师同时布置了大量家庭作业,毛明在学校没做完便带回家做。那天家里很忙,母亲安排他煮猪食,他切好猪草,边煮猪食边就着灶火光做作业,猪食煮好了作业没做完,又停电了,他又点燃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做作业。母亲催他早点休息,他说:“当天的作业一定要当天完成。”他硬是做到十二点多钟完成作业才去睡觉。
那时的教学提倡学工学农学军,课程大都是当时实用知识,忽视基础理知识。作为农村中学更看重对学生进行农作物栽培和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毛明选择了农业机械技术,他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农业机械技术理论知识,还学会了手扶拖拉机的操作使用和维修技术。这大约也有他日后研制坦克等兵器的因素。
在双溪高中,毛明给老师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喜钻“牛角尖”爱啃“硬骨头”。他总是执著地运算每一道难题,从不放弃。一次为解一道数学难题,他翻看了大量参考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一道讨论琢磨了好几天,把难题解出来才罢休。为了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他以超常毅力复习功课。临考晚上复习他将双脚泡在冰冷的水桶里。他说:“这样既可以降温,也可防蚊虫叮咬,还可以防止打瞌睡。”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9年秋,他作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这位从山村田埂走出来的大学生很少光顾家乡的城镇,来到九省通衢的武汉大都市后,来不及光顾游览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门、秀丽的紫阳公园、著名首义广场、闻名古今的黄鹤楼和美丽的江滩、长江大桥、晴川阁等旅游胜地。最先光顾是那梦寐以求的图书馆。考入大学并不意味着刀枪可以入库,马放南山。他一如既往地仍然和中小学时代一样,刻苦攻读。他每天早晨五点多钟就起床跑步,背英语单词。晚上在教室或图书馆看书做题,一般都在十一点以后才回宿舍休息。有一个晚上,他在图书馆读书读到十二点,图书馆工作人员走上前来拍着他的肩膀“小伙子,都十二点了,明天还要上大课,该休息了。”他才如梦初醒说声“谢谢”,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寝室。大学生活虽然没有中学生活那样艰辛,但生活仍然很清苦,吃得最多的是几分钱的鸡蛋汤泡米饭,但秉持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作为“天之骄子”的自豪感和充满激情的岁月的感染,他感到充实愉悦。他除了认真学习专业课外,还给自己加码,增加课外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敬重。每当回忆那段大学生活,毛明总是喜形于色:“上大学时候,我觉得是我人生中最愉快的阶段。刚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到处充满了《在生活的田野上》《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等流行歌曲。佩戴着引以为豪的校徽,唱着这些欢快的歌曲。我们仿佛真的成了天之骄子”
大学毕业前夕,同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在进入社会之前都要遇到人生一次大考。考题是一个单项选择题:一、报考国家公务员进入仕途。二、去国企事业单位应聘步入白领阶层。三、闯荡江湖,独自搏击商海,赚得满盆满钵。这是人生最关键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走错一步,往往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曲折而碌碌无为,选择正确,就会事半功倍抵达理想的彼岸。

1982年秋,毛明大学毕业他和那些莘莘学子们一样,怀揣理想走入社会大课堂,同样面临着职业去向的选择而纠结仿徨。他热爱自己的专业,希冀在军队中发挥所长,为祖国国防事业作出一点贡献。但他和他的父辈兄妹以致家族过怕了过去穷日子。他又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坚韧的意志去闯荡商海赢得丰厚的财富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
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国家行政机关乃至军队可以经商办企业,一时间商海波澜涌动,全民经商。过怕穷日子的毛明也难以超凡脱俗,选择了到商海中搏击。他去了国企中关村搞设计,但现实非他所愿。他酷爱的专业得不到应用,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高的俸禄。正当他感到举步维艰的时候,他收到张相麟教授的来信。建议他报考有战车研制的“国家队”美誉的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军工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张教授原是国民党的教授,是陈赓大将在哈工时将他请到哈工的,他崇拜他,加上他从小就有从军梦,对兵器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所学专业正有所用场。一封长信,深情地呼唤自己的得意门生回到201工作,献身国防事业。他感谢采纳了恩师的建议,毅然决然地报考了这201所,即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1983年秋,他从33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和6名考生被录取为研究生。从那时起他立誓在这个所干一辈子,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研制中国兵器,为国防建设做贡献。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执著,硕士研究生毕生后和他一起考入的5名同学都直接参加了工作。毛明却考博继续求学。1986年3月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相麟教授。1989年,27岁的毛明获得博士学位,一直坚持守在201基地。

由于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他很快在201所崭露头角,成为科研骨干,走进领导岗位。毛明先后带领团队为重弹车研制出了全新的550通用底盘,打造出领先世界水平的我国新一代履带式步兵战车。
为了99A坦克的研制,毛明处处以身作则,每天工作多达12多个小时,常常通宵达旦,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为了掌握一整套系统地兵器基础理论知识,他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资料,著述发表了七十多本论文,打下来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大胆摸索实践。为了测试样车的技能,适应战士需要他带领团队像长征时期红军一样翻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在高寒区试车时,他发现发动机频繁出现过热、排气温度过高、传动装置过冷等问题;在转战高热区后的试验中,又发现综合传动装置过热等问题。他不断分析试验,常年深入我国北方的严寒地区、南方的湿热高温地区,以及高原和沙漠地区,亲临试验现场指导工作,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在一次次实地试验工作中他晒黑了皮肤,熬白了头发,累痩了身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中国科学家成就最高褒奖和终身荣誉,必须在理论上有突出的贡献。毛明用近三十年的时间研讨出一系列兵器理论,并应用于实践。他提出坦克信息力的概念,创新发展了主战坦克总体设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我国主战坦克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以可变形车体产生水动力的新构想,创新发展了两栖战车水动力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我国两栖战车水动力学设计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提出战车越野机动性的新指标体系,创新发展了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和非线性行动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我国战车越野机动性和操控性的显著提升。为我国兵器改造研制,特别是99A新型坦克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毛明用这些的理论指导了多款中国战车研制,99A主战坦克是中国第一款信息化坦克,99A主战坦克奠定了我国第一代陆军装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显示与综合的基础,实现了战场态势共享、协同攻防、状态监测、系统重构等功能,可以共享战场敌我态势和本身装备状态,实时响应上级的指挥意图,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搞科研事业,首要的是喜欢。不喜欢,调动不起激情,激发不了好奇心和突破的欲望,科研事业也就不可能有创新。”
在毛明和他的团队多年的苦心钻研下,ZBD05水陆两栖坦克采用了毛明的两栖战车水动力学设计理论,车体可变形;同时采用了可调式滑板和减阻设计。其水上的最高行驶速度大约是25千米每小时,成为了世界水上航速最快的现役装甲车辆。这款坦克装备105火炮,也可使用30毫米机炮和红箭73反坦克导弹,这也是世界火力最强悍的两栖突击车辆!
在战车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方面,中国最强的15式轻型坦克采用了毛明的理论,做到了中国坦克野外全疆域机动。这是中国机动性最好的坦克,也是世界唯一一款兼顾高原作战的坦克,为祖国的安全打造了牢不可破的“盾牌”。
他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二代履带式步兵战车水上系统,使两栖战车的水上航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几十年的呕心沥血,他得到来应有的回报。毛明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研制中国兵器中一干就是30多年,作为99A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历经七年奋战,显著提升主战坦克技术水平,使国产坦克挤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从熠熠黑发到满头银丝,他始终怀揣“献身国防”的赤子之心。全身心投入国防科技工业,以行动践行着“科技报国,科技强军”的初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何梁何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出版了三部著作。发表论文七十余篇。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创新人物、2017年央企楷模等多种荣誉称号。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9项。2016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名授予“高技术武器设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届央企给他的颁奖词是:踏平千沟万壑,使出千方百计,锻造‘陆战之王’王者风范,无坚不摧。你把战车看着伙伴,并肩而战,执着信仰,几度春风化雨,一头乌发飞霜。巡万里关山,护岁月江河,履带前进的轰隆声是你梦想开花的声音。”
功成名就之后,他仍然怀揣深厚的家国情怀,回报家乡,回报祖国。他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历史机遇。回顾过往,我非常庆幸自己生逢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毛明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概括为“时间很长,人生很短。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有默默奉献精神,豁达大度的风貌。以及感恩戴德的高尚品质。”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人生信条。他没有忘记养育他一方水土的父老乡亲,他感激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平台的党和祖国。他每年都要回到家乡用他和夫人省吃俭用留下的一点积蓄去看望老人,资助贫困学生。为家乡修桥铺路。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却将祖国奖给他个人的巨额奖金捐献给了他的团队用来发展壮大军工事业。

作者简介:陈元海,湖北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湖北省作协会员,70年代初开始习作,先后有新闻,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散见各级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