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编简介: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

文由心生 526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易经.恒卦》曰:不恒其德,或承之差。生命修练需要持之以恒,而文化修养又是生命修练的重要部分,从感性到理性,从浮躁沉沦到宁静致远,从文学作品到文化作品,生命的感悟过程就是文化沉淀过程,一切思想成果只有经历了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才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自二千五百年前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来,汉史、南北朝赋、唐诗、宋词、明清小清,几乎代代都有传世名家,而近百年以来,我们很难看到文化大师及其传史名作,即使民国时期鲁迅、胡适这样的时代大家,也逐渐被历史大潮所淹没,尽管他们文笔犀利,但若将其文章放到中华千万年文明长河中大观,与诸子百家相比仅仅算作微澜细沙而己。

为什么中国近代难产文化大家与思想大家?回首五千年中华文明,中国的学问大抵分为道学与术学,而今百年以来能够通过天“道”的学问几乎凤毛麟角!所以孔子慨然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文人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若道无人传,则天下会术象泛滥。一切生命都是道之产物,修道悟道并依道而行乃是道法自然的物性本能,为什么当代人们被西方错误的文化价值观所绑架而浑然不知?因为现世几乎没有得道真人去传经布道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间一切学问应从《弟子规》开篇,“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由于工夫紧到而由穷变通之历,十五年文化修行让卑者深有体验。很多人在反观近代历史,为什么中国自清朝灭亡之后,再无曹雪芹、蒲松龄这样的传世大家出现?在物欲横流的洪流中文人普遍丧失了“文以载道,大化天下”的天命之责。

我喜欢在清晨曦光中思考与写作,有时晨读中利用短暂时光扫描网络微信文章,几乎只观标题而不入其内,大多文章皆浅薄的透过衣服就能察观其心肺肝然,不过有一篇文章我还是愿意为其修饰一蕃。这篇文章没有题目,也没有作者姓名。文章说:“世上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的书”。从梦想到理想,然后从思想到行动,虽然路途遥遥,但不去真正落实,焉知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还是“历史”呢?道与术是人间思想的两股洪流,学问不是知识!文化也不是知识!文化蕴涵大道之理,学问是文化的时代体现,学问中藏着智慧,而知识中藏着技能,有技能的人未必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又未必身怀绝技。“当我们读书的時候,唯美之文润物无声般净化着人之灵魂,哀怨缠绵之语充满忧伤与惆怅,内含其中的鼓励性与启示性之义,更能激荡起人们旳共鸣与奋发”,文章作者说:“读书之时,读的是书,看到的却是世界,此之犹如沏茶,沏的是茶,而品的却是生活,复如斟酒,饮的是酒而尝到的却是辛苦。人生就像一张只去无回的单程票,没有彩排,每一场皆为现场直播。我们要走近文学,把握好每次演出。将生活中点滴的往事细细回味,伤心之泪与开怀之笑,皆因追求而显贵”。

《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自然之道,到人文之德,到互爱之仁,到生存之艺,其实这也是学问的别样层级!而最高的学问必须源于道宗。故《弟子规》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当然万事皆不可绝对,否则我们不过是书呆傀儡了。文章作者继续说:“文字本是没有生命旳东西,但当作者赋予其丰富旳情感,它便拥有了如歌旳生命和灵性,拥有了摄人心魄旳感染力。当你随着文字走进他人的心灵花园,你便会情不自禁地被一种柔软旳情绪所感染…那心灵的花园里,匆而白云飘飘,复生小溪潺潺,有鸟儿翩翩飞过,更有柔风呓语。你在这乐园里陶醉、徜徉,心境里便拥有同作者一样的喜怒哀乐,分享着情感上的共鸣和欢愉,文如其人,人若其文,从一个人文字旳灵秀程度,大致看出作者文采的高低,从文章内容的涉猎面,大概能看出其知识储备量,从其文字旳感染力,亦大致能看出作者情感旳丰厚程度。文字是灵魂的独白,读懂其文,便懂其心,任其岁月荏苒,光阴邅季,当那些日子成为微风,回首偶间你会发现这段温馨的过往已在灵魂中成为了美好的永恒。于是寂寞之时与文字聊聊,烦恼之时听文字讲讲,开心之时,牵文之手飞翔蓝天,伤心之时,躺在文字的怀抱里尽情流泪…喜欢文字的人会独恋这夜的心情,因为这夜色有时候如同被开水泡开的茶叶,在夜深人静的時候,一些尘封的往事便会如同这夜晚被开水冲泡的茶叶,泛起当初的新鲜柔美,且能透过夜色依稀能够看清楚其美丽的倩影…当我们倦累之时不妨走近文字,走进自己或别人心灵的花园,释放自己享受感动,收获一份盈盈的友情和笑对生活的风雨淡然…”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走到了东西方文明的分水岭!世界历史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自然哲学思想曾倡导人类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以“人定胜天”的昂扬姿态走向人类现代文明。回首二百年发展历史,我们从以蒸汽机代替人力的工业革命开始,到以电力代替人力的工业革命升级版,到以信息化代替人脑的最新版,工业革命在逐渐取代人力、人脑从而完成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边缘化过程,福矣?祸矣?乾坤无情,人类文明无论走的多远,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永恒不会改变,这就是人类社会是宇宙自然因缘合和的产物!《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然之道创生了人类并影响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类改变自然也将会享受到自种的满园苦果。袭卷而来的污染空气、土壤、河流、海洋以及变幻难测的气候恶报反哺,人类在文明得到了什么?东方文明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德配天为核心价值观,这将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必然回归!西方文明在所谓的富足自由中享受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恶化,这本身就是对近代“文明”的一种讽刺。

文化的功用是什么?文以载道大化天下!文化作品就是通过润物无声的软力量,改变世界的文明方向。文人的责任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切天责促使时代文人们快马加鞭,用心写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与三俗作品争夺网络阵地。文中之道常使文心而感无不通,读书是一种境界,却是他人的境界,写作是一种风景,则为自己的风景,将他人的境界化为自己内心的风景,就我而言权作是文由心生吧。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2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