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25)
诗║李耀文
第六章~第十节
女皇武则天
功过任后评


女皇武则天,山西并州生。
原名武媚娘,美貌又聪明。
其父武士彠,早年投太宗。
媚娘十四岁,选入唐后宫。
太宗之才人,宫内女中凤。
世民驾崩后,入庙去修行;
李治即皇位,是为唐高宗。
接媚娘还俗,重新返皇宫。
深得高宗宠,日夜伴君行;
公元六五五,喜气满朝廷。
媚娘封皇后,昭告天下明。
高宗患眼疾,疏怠理朝政。
武后具慧谋,心细头脑精。
助帝办政务,万事理得清。
高宗得空闲,养病躲清静;
媚娘涉政后,唤雨又呼风。
权势大如天,独掌唐朝廷。
开始大清洗,反己之党朋。
长孙上官仪,先后除朝廷;
公元六六四,垂帘始听政。
皇帝和皇后,并称为二圣;
公元六八三,唐高宗驾崩。
媚娘下懿旨,废掉唐中宗。
用太后身份,又废唐睿宗;
公元六九零,登基把帝称。
改国号为周,李唐变武姓。
则天大圣帝,掌权行皇令;
媚娘称帝后,开始推新政。
重奖励农桑,经济大繁荣。
又大开科举,庶族可入宫。
首创殿试制,武举也成名。
知人又善任,纳谏又兼听。
宋璟和张说,名臣曰姚崇。
天下之贤才,全纳朝廷中;
则天笃信佛,到处修庙庭。
百姓增负担,耗财又费工。
为排除异己,酷吏用重刑。
重奖告密者,蒙冤便丛生;
晚年武则天,宠爱张昌宗。
外加张易之,二位亲弟兄。
朝廷遂荒败,政治不稳定;
公元七零五,武则天驾崩。
与先皇李治,合葬于乾陵。
终前去帝号,立碑无字铭。
生前功与过,留给后人评。
注:❶武则天,武曌[zhào](624年-705年12月16日),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及《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
❷张昌宗(?~705)张易之(?~705)定州义丰(今安国)人。张行成族孙。张易之少年时即被封官。武则天称帝后张昌宗由太平公主举荐入宫,专侍武则天。昌宗复荐张易之,言其才过人,且善冶炼药石。武则天见易之体貌俊美,通晓音乐,留宫中,兄弟二人都受到武则天的宠幸。不久,张昌宗封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张易之封司卫少卿,赐甲第,赏布帛,给奴婢。二人名声显赫,满朝文武皆惧之,连武则天的兄弟都争相结纳,讨好奉承,并称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诏建控鹤府,张易之为府监,后改称奉宸府,易之任府令。武则天每诏宴群臣,俱令易之、昌宗亲侍。一些人为讨好张昌宗,说他是王子晋转世。武则天便准其穿羽衣吹笛箫跨寓鹤,在厅中嬉耍。久之,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武则天为避人口舌,诏令张昌宗于宫中著述,同李峤、张说等编撰《三教珠英》,封张昌宗为司仆卿,张易之为麟台监。后封张昌宗春宫侍郎、邺国公,张易之恒国公。二张依仗武则天,专横跋扈。武则天患病后,久居长生院,宰相亦不得进见,只许张昌宗侍奉。二张借此把持朝政,为所欲为。
武则天病重,昌宗恐其死后祸至,乃与私党日夜谋划,企图作乱。阴谋暴露后,左台御史宋璟奏请武则天镇压,武则天佯装准奏,旋即下诏将宋璟外调幽州,改命司刑卿崔神庆办理,崔妄奏武则天,言二张应赦免,宋璟等直谏武则天,请求将二张依法斩首,武则天始终未准。神龙元年(705),张柬之、崔玄玮等率羽林军迎中宗李显复位,斩张昌宗、张易之于迎仙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