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15日讯(记者 谢添翼)有一位作家,凭着对张家界刻骨的爱,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张家界的文章,他是张家界市第一位把张家界题材作品写进中学教材的作家。现在他光写张家界的散文和诗歌,就达到300多万字,这些文字,每一字每一词都流淌着他对张家界的无限深情。这位作家,就是张家界市文联名誉主席刘晓平。今日,记者倾听了刘晓平的“张家界之恋”以及他对湖南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在张家界市举办的期许。
刘晓平介绍,在张家界发现、开发、立市、发展的过程中,文学艺术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画家吴冠中在《湖南日报》发表了《养在深闺人未知》一文,他赞美张家界:“秀色不让桂林,但峰峦比桂林更神秘、更集中、更挺拔、更野!”从此,张家界亮出了深闺佳丽的美颜。

张家界风景 宋志光 摄
“我的作品,有一半以上是写张家界的。部分作品还刻上了张家界的石碑。”刘晓平说,他本是邵阳隆回人,1990年调到张家界工作后,除了陪同各类艺术界朋友无数次到张家界采风外,只要有空,他总是以各种方式往景区里跑。他发现,张家界山中的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金鞭溪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滴水,每一颗沙石,他都是那么疯狂地爱,于是便有了他的散文集《张家界情话》,便有了他的诗歌集《张家界之恋》。
刘晓平与张家界的这段“情缘”,让他只想将张家界的美用最美的文字最真的情感向世界宣告。刘晓平的散文《奇山异水张家界》,1999年在《湖南日报》发表后,读者好评如潮。后来,这篇文章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科教版)第二册第三课,成为写张家界题材作品入选教材的第一篇。
刘晓平告诉记者,他在担任张家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期间,带领党组和文学艺术界一班人,在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今年将主办第六届,诗歌节已成为张家界文旅融合的一面旗帜。
“我在张家界工作、生活了30多个年头了。有一位画家的感慨让我印象深刻。”刘晓平说,他有一个笔交的外国朋友,收到他赠送的一幅题为《张家界写意》的国画后惊喜万分,给刘晓平来信问:“你们的石头上怎么可以长树?”刘晓平去信告诉他:“我们的这片土地,是一块生态的土地,现实与梦想、生活与艺术都离不开自然,所以树才长在石头上。”刘晓平同时热情地邀请他来张家界旅游。后来那位朋友来了,当他看到张家界这片山水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激动地说:“我不会画中国画,但我看了张家界,我就会画了。我的画,石头上也会长树的。”
刘晓平说,这当然只是一种幽默,但朋友提到的“石头上长树”,确实是张家界的景中之景。张家界是一个大盆景,而它的每一个石峰,都是一个小盆景。石头上的树,就是盆景中的花与生态的旗帜,就是浓缩的岁月与历史,也是象征化的人生与历程。
“张家界是湖南省改革开放与旅游发展形象演示的一扇‘窗口’, 也是我省舞活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刘晓平说,这些年来,张家界的自然生态恢复得比旅游开发之前更好,可以用“小溪清如许,石峰绿如蓝”来概括。首届旅发会的召开,无疑将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让我们始终有一种自然、生态、环保的观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的爱护它、保护它。同时也将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旅游与跨界的融合,也将促进智慧旅游,为旅游发展探索一条新的持续发展的大道。
【文艺家名片】

刘晓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散文学会荣誉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荣誉副会长。现任张家界市文联荣誉主席,是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主要创始人之一,出版文学著作十五部。湖南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