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焕荣简介:甘肃省正宁县人,民俗研究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曾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老区报》《中国水报》《中国作家》《诗刊》《青春诗歌》《地火》《芒种》《飞天》《散文选刊》《剪纸报》等发稿。出版《黄土魂》等十四本诗文集,诗文入选全国省级三十多种选本,数十次受奖。曾出席韩国国际民俗研讨会。


诗意正宁(组诗)
文/曹焕荣
1.邓小平回来了
——1937年2月22日,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进驻正宁县王录村,经过半年多的整训和改编准备,开赴抗日前线……
访王录村邓小平旧居
邓小平住过的窑洞 在
邓小平用过的遗物 在
邓小平开过的抗日动员会场 在
我仿佛听到那与村民笑谈的
亲切熟悉的声音
步入了,一位伟人在风雨中
踏出的宽广远大的道路
但旧居说,邓小平走了
从一九三七年二月就走了
经过一番查看,我断定
邓小心曾经回来过!
他走,是为了揭去黑沉沉压在中国人身上的日伪两重天
他走时就谋划着回来
他终于回来了——
责任田说,他回来后才承包的
他回来了,新任的村支书说
他回来就号召,办起乡镇企业
他回来了,一排排楼房昂首理直气壮说
新农村落成那天,是他用火红朝霞剪彩……
于是我坚信,邓小平回来了并且这次回来再没有走
不是么,他的窑洞和民房是邻居
他一串门,就从你的心走到我的心中!
2.敬仰一种长青植物
——写在南邑1935年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像挺拔于华山石缝中的青松
再贫脊,也生长铁的枝杆,翠的松针
不管冬寒夜黑,不怕风刀霜剑
既然受命于山崖,就毅然
为大地遮风挡雨,奋勇献身……
看到青油灯、马兰纸,农家的
柴桌木凳组成的苏维埃政府
我又一次看到华山松!以及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碧翠
他们,都是常青植物
不过
苏维埃政府有时得生长地下,如同
把青松还原成深扎的根,桌凳
袖珍成公文包,如果
连公文包都不能带,就把松树
还原成松籽,当松籽都必须转移时,那就干脆
还原成不怕血雨腥风的一颗颗心
就让鲜红的党旗,哗啦啦
在无数血管里尽情流动……
打败了敌人,藏于民众心中的松籽
再还原回来,生枝吐叶,凝聚成
翠生生,生命力无限的苏维埃政府
展开血染的旗帜,依然
是民族的图腾,老百姓的脊骨
茂盛的枝叶,就是一个一个共产党员
一个一个真心拥护革命的子弟兵
地上有多少绿遍天涯的小草,就有
多少老百姓,老百姓有多大
青松的大地就有多大,红旗的纤维有多少
青松的根子就有多少——
茫苍苍,涵养气候,调节雨量
净化了解放区晴朗的天
在人民的土地上生根发苗,茁壮成长
养育得苏维埃政府一株比一株
青翠,郁郁葱葱,绿化出共和国的春色
3.八十里地下红线
——1935年2月——1947年7月正宁解放,在甘肃工委的领导下,以老党员董虎山为支部书记的党支部,在山河到宮河国民党敌占区,拉开了八十里地下红线……
天上闪烁的星月,野地烂漫的山花看见
崎岖的黄土路,虚掩的庄户门明白
耕作的黄牛、犁耱、锄镰知道
塬上的小麦糜谷,沟里的高粱蔴荏清楚
英勇的董虎山们,白天一身热汗务庄田
夜里,冒着风雨,躲过盯哨,以身心作针
穿上革命,这条红色的希望线
连起了穷苦人心,和八十里塬面
带着上级任务的红线
拉开联络暗号的红线
拉到一个一个联络点的红线
缝合一片一片发展壮大的红线……
月黑风高,心火点亮了红线
明枪暗堡,迂回入户的红线
鸡鸣犬吠,隱身群众的红线
声东击西,缚住敌人手脚的红线……
红线,像一根涌动激发活力的血管
把解放的能源,克敌制胜的热血
源源不断输入国统区苍白的肌肤
使僵死的复苏,犹豫者奋起
白色恐怖的乌云一丝丝分崩瓦解
冰化雪消,挡不住的春天绽蕾吐苞……
红线,越拉越长,越纫越鲜
缝红了一村村一乡乡一县境
绣美了,人心上哗啦啦不倒的党旗
党旗的經緯中,有一条至今
还亮丽着八十里地下红线!
4.秦善秀墓
——秦善秀(1909——1935),五顷塬乡西头村人。1932年参加革命,历任新正县六区区委书记、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新宁县委书记等,筹建了永红县。在九岘突围中壮烈恓牲,年仅27岁。为了紀念,曾以其名命名湫头区为“善秀区”。
无论怎么看正宁老区都是一幅酣畅淋漓的
大写意,中国画——
子午岭风骨挺立
烈士血,先辈汗渲染得郁郁葱葱,不凋的春色
宮河、湫头、三嘉、月明塬……
胸怀宽广,着意描画
地下党,苏维埃政府
陕甘游击队,新正游击大队壮丽业绩
大斧劈皴时,天翻地覆
工笔细绘处,红了又绿
深根,一直生长起
葳蕤的农业产业化
而秦善秀墓
像旭日天天升起的斧头镰刀旗
万绿丛中一点红
不正是,历史稳稳按下的一枚
不褪色的印章
使这幅画,具有了
永久展览,紀念
和收藏价值
5.再次瞻仰罗川清官坊
——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四月,邑人
为褒扬清官赵邦清,在罗川街上立了一座清官坊。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别看这些表面冰冷的石头
一块一块都是
热心肠的父老乡亲
他们,身子挨着身子
手稳抓着手,肩膀
托着赤脚,一个个
经过凿磨镶砌的修养
靠着坚定信念的脊骨
团结如一叠罗汉
从明万历年间就竖起,清白和正义
日夜不歇,风雨无阻
四百多年,举着心中不倒的旗帜
从历史,到现在
在罗川,在中国
静夜时,能听到
他们相互在议论着什么
大风中,能看到他们忧伤地
掉下红沙粒似的沉重泪珠
——那时,只能以风化的红沙岩表心迹
今天优越,科技发达了,
该怎样,防止腐败,把清正廉洁树得更高更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