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访老寨村(散文)
原创首发
作者:周晓宇
诵读:木 子
一九九八年三月初,我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山区农村的新变化。于是便随武隆县农林局林业技术站的吴站长去了“老寨村”。吴站长是“老寨村”果树嫁接的技术指导,他嫁接的桔柑既保留了桔子的分瓣又具备了柑子的甜蜜,是个优良的水果新品种,给“老寨村”的农户带来很好的收益。
我和吴站长同坐一辆摩托车,离开县城向乌江边白马镇旁的渡口驶去。到了渡口刚好遇见“老寨村”的郑村长。他是专来渡口接我们的,并顺便到镇上买了些日用品。在等船的空隙,他们两聊了一些村里果树嫁接的情况。见渡船划过江来,吴站长存放好摩托车,我们三人正准备上船,看到江边又来了几个人。有个中年男人用背篓背着一袋化肥;两个青年妇女用背篓背着刚从镇上买来的物品和一个小娃儿。他们也是“老寨村”的村民,和郑村长热情的打招呼。
大家上船坐稳后,渡船就开始向对岸划行。船上前后两人各划一桨,起初船向右前方逆水前行,穿过激流后便改为横向前行。坐在船上很平稳,看着微波粼粼的江面感觉非常凉爽。

上岸后我们三人向左侧登山赶路,其余的村民则向右侧沿着一条上山的小路回家。我们踏着卵石登上几阶斜坡便是几小块麦苗地。我看到在麦苗地之间还扦插了树条。郑村长说:“这是桔柑树苗,是吴站长指导当地农户在入冬前扦插的现已开始吐芽”。按照吴站长的吩咐,我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以此记录吴站长的扶贫成果。
我们又上了两道坎就到了该农户家,农户是青年人,夫妻俩很热情的留我们耍,我们谢绝了继续赶路。又爬上几道坡就到了修盘山路的地方。修路的农民在打炮眼,郑村长和民工们说了一阵关于修路的话,并催促他们加油干,争取早日修好通车。
盘山路是通向“老寨村”各村社的干道,国家出钱由农民自己修路。这在当时是扶贫的主要项目,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离开修路的人们,我们直接爬上一个陡坡。光秃秃的山坡全是砂石土,上边只有几个人走过的脚印。开始我真有点怕,万一滑下去不死也是重伤。但看郑村长和吴站长两人在前边上去了,难道我还能打退堂鼓?于是不顾一切的往上爬。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踏着,不敢向下看,也不敢向前看,弯着腰只看眼下的路拼命追赶他俩。终于爬上一个陡坡接着又是崎岖的山路。

忽然到了一段有水浸湿的地方,路中间有条三十公分宽的水沟。我有点犹豫,但停了一分钟还是壮着胆子慢慢踏上去。用手扶着被水浸湿的峭壁,沿着水湿的路基一步,两步,第四部就踏上了平路。过去了不敢回头看,后面吴站长也跟着走过来。我暗想:胆量也是逼出来的,没成想我这个城里人也敢走山路了。
我们又爬上一道坡见到一户人家,郑村长说要休息一会,我是一百个赞成。爬了这么多坡坡坎坎,我是又热又累,两腿发酸双膝微痛,汗流浃背。脸上的汗珠从额头上向下滚,身上的汗衫衬衣全都打湿了。
该农户对我们很热情,一青年人搬出木椅让我们坐。郑村长给他们摆起龙门阵。这家的家长正在劈竹子,儿子在编竹筐,儿媳妇在做家务,老婆婆再领孙子玩。看来这家农户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休息了一会,我们又继续赶路。沿着羊肠小道又上了一个坡,见到一户人家。有一个年轻媳妇边砍树枝边给吴站长打招呼。她们家门口有十几棵嫁接过的桔柑树,去年已开始挂果。吴站长和那妇女说了一会话,然后告别她我们又上了一个坡,突然发现山路平坦,眼前视野开阔。不远处有几个人坐着休息。到了跟前才认出原来是和我们一起渡江的农民。我即兴拍了几张照片,拍下来山间的小路,山洼的村庄,还有背着背篓爬行在山道上的农民。
从江边开始走起到郑村长家共用了两个半小时。村长家的条件不算很差,老式土木结构的瓦房,屋里有台自备天线的电视,还有一台放像机。村长老两口有一个女儿,女婿和外孙女。
村长留吃午饭,吴站长也没客气。饭菜很实惠,一大碗腊肉,一碗炒土豆丝,一碗豌豆尖炖粉条,还有一份水煮青菜。喝的“江口醇”白酒。郑村长酒量很大,吴站长稍微喝了点,我滴酒不沾。
饭后休息了一会,我们陪村长去“老寨村”二社送嫁接好的果树芽,并了解催促果树嫁接的情况。我又拍了几张已经嫁接好的果树和正在嫁接的果树照片。

我们沿着山坡路把“老寨村”走了个遍。这是个很大的山窝窝,农户依地形建家。这边两三户,那边四五户,比较大点的坡就住有十多户,一个村寨沿着山坡绵延十几里。各家住的都是老式房屋,原木支架土胚墙大屋顶瓦房,门前有块小平台。房前房后凡事有土的地方都种有蔬菜,小麦,豌豆和果树。稍远些的山顶上长满松树,柏树,灌木和竹林。各家农户都通了电,用电照明和开粉碎机。各家都养猪,种的蔬菜吃不完,又卖不出去不如养猪。猪是农民的主要副业收入。
农民喝的是水池里积存的雨水,山泉很少,打井不可能。烧的是从山上砍的柴草,也有极少数烧煤球的,都是用背篓从镇上背回来的。娃娃上学要走几里山路,早上去晚上回,中午在学校吃顿午饭。交通困难制约了山区的经济发展,年轻人大多数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年人仍沿袭传统习惯过日子。
我在想:山里的资源很丰富,当地的农民很勤劳,等到公路修通了,山里的土特产运出去,城里的商品运进来,农民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了。
郑村长把我们送出山口,我和吴站长顺着山路走回家。
原稿:1998年3月6日
修稿:2022年3月10日

【作者简介】周晓宇,网名晓宇,山东邹城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经济师,金融业,现居成都。爱好文学,勤奋好学,弘扬正能量。讴歌祖国壮丽山河,赞美人民美好生活。诗歌、散文百余篇见于省、地级刊物及网络微刊平台。

【朗诵简介】木子,现为天津老年人大学学员,文化志愿者。喜欢朗读,愿用声音传递人间真情,传播正能量。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