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朋友说,陕县东南部有个小山村,名叫“古道”,便产生了一种想法:村名叫古道,会不会与“崤函南道"有某种关联?七月六日下午,便约了几个志同者前去看看。

一、鹿桥驿的今昔
崤函南道的古驿站一一鹿桥驿,其遗址就在洛宁县北旧县村。据知情者介绍,那儿先前有大片的古时留下的瓦砾,说瓦砾堆就是鹿桥驿遗址。

鹿桥山
此处往东约一公里有座土山,名鹿桥山,此山附近出产的中药材防风,非常有名。在这里设驿站,以鹿桥命名,或许是以山而取名吧。即是驿站,自然是在古代的官道上,何年何时在此设置驿站,笔者没有查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不敢妄下断语。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在此举一个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据《资治通鉴》载:“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判将执于鹿桥驿。”

胡三省注:“鹿桥驿,永宁传舍也,贞观十七年,尝徒永宁县于此。”就是说,当时的永宁县城曾迁移到鹿桥驿。其目的当然是加强对官道的管理与控制。
关于史思明被执一事,发生的原因,起源于父子间的矛盾。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立史朝义为怀王,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但并不得宠,史思明喜欢的是少子史朝清,有立史朝清为太子之心。
该年三月十三日清晨,因史朝义修的礓子阪城(今三门峡南),不能得到史思明的满意,遭到史思明的喝斥,还骂道:“等我拿下陕州,当晚就斩了这家贼!”连同他的部将也大加训斥。
史朝义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劝说史朝义动手废掉史思明。否则,他们将投归唐朝廷,史朝义默然不语。晚上,骆悦率领三百亲兵,来到史思明驻扎的鹿桥驿,提刀闯入史的内室,后将其押至柳泉驿……

鹿桥驿遗址旁的沟被填平后的排水口
鹿桥驿遗址的大片瓦砾是在一条土沟的边上,到底是这小土沟是后来冲刷而成,还是当年的驿站就建在了沟边?有谁能说清楚?

北旧县村新建村委会
至如今,那段土沟已经被土填满,成为一大片平地,在东边面朝西建成了一排两层小楼,将作为新的村委会办公场所。以后人们到此,只能见到新的村委会大院落,再也见不到鹿桥的遗迹了。


二、这条路线或许是历史上某时期的崤函南道
崤函南道大体上是沿洛宁至三门峡的公路一线。可进入洛宁县境之后往东南方向到三乡镇即进入洛河川。因为历史久远,各个时期的道路走向会有所不同,也有可能。尤其是先秦时期,人们征服大自然的能力有限,一旦遇到石质的地方,很难将它修成道路。因此,古人在勘测地貌选择道路走向时,必然要去寻找地势比较平坦,并且尽量避开山石地段。




从北旧县出发,经过南岩村,再拐往东南方向,约八九里地的样子,就来到了古道村。村子不大,人们或许是下地劳作去了,连个村民也遇不见。同行的老吴与这村里有亲戚,他打了个电话,才来了几个人。村民说,这里没有什么古迹,只是村南有棵古柏树。来到古柏树下,它矗立在地堰边上紧靠着一条古路。村民说原先的大路就经过这儿,走下坡就到岳庄了。现在从村东头往东南方向新修了一条水泥路。这老路几乎没人走了。


古柏非常高大,依旧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树身上挂满了红线绳,说是有小孩的人家前来“认干亲”挂的。树根部还有人弄成神龛的样子,放着一个大香炉。经过目测,树高近30米,用红绳量过,胸围2.55米,就连山东曲阜孔庙孔林中的古柏,也没有如此高大。这株古柏见证了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化,但不能言。微风过处,飒飒作响,又似乎要对我们说些什么。

连昌桥

回来后,又多次走访了解当地情况的人,其中一个人他亲自走过这条路,结合我们实地考察,从现在的路及山川大势去推测古代的路,有了如下的见解:按从东南往西北的行路顺序,从宜阳县的三乡镇出发,顺连昌河向西北经过杨坡村到刀环村。转向西走,走岳庄川,在岳庄村西上坡,过古道村,南岩村。拐向北到胡家营村,在胡家营村西下坡就到了永昌河谷(连昌河中上游)。过宫前乡翻雁翎关至三门峡市。这条路线绝大多数路段是川涧区,少部分路段虽有上下坡等丘陵浅山,但地势地貌现存,坡度不大,且是土坡,适宜施工,尤其适宜先秦及两汉时期的客观条件。至于何时将官道改走头峪村,北旧县村至三乡镇一线的原因,还需另去探讨。

三、深山他乡认宗亲
我们一行人来到古道后,老吴打电话联系到他的几个亲戚。见面寒暄过后,问到村里的人是啥姓氏,才知道这个村的人全都姓马。细问根源,他们说是杨坡的马姓迁居此地的,至今已经六代人了。我们村马姓与杨坡村马姓,从明朝移民来时是亲兄弟,古道村的人当然是宗亲了。这是意外的事,能在这儿遇到并相认宗亲,心里有无尽的欢喜,我们一行人还与古道的几个宗亲合影留念。
(照片提供 周流宗)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