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四记
胥全迎
黄山茶叶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八二丙班的同学兴致勃勃地赴“新安江山水画廊”游了一遍,玩得开心。



游程的后半程,是去屯溪游黄山。所以,又去了一趟黄山。 说起黄山,离不开的茶叶话题。这次去黄山,其中一个必须的流程,就是去谢裕大茶叶博物馆,这其实是创收项目,你懂的!

徽小妹围着黄山沙盘模型介绍茶叶分布。黄山南,为黄山毛峰产地;黄山北,为太平猴魁产地;黄山西南,为祁门红茶产地。这使我们在地理上一目了然。
在茶楼,我们先后品了黄山毛峰,黄山毛尖,黄山贡菊,祁门红茶等,太平猴魁没有尝。徽小妹辛苦一番,喝了心软,不洒点碎银,真不好意思。于是乎买了120元250克的简装黄山毛峰。回来品尝,比我们在茶楼品尝的要差一个档次。那个是诱惑你上钩的好茶,真好喝!这个虽然差点,但是依然较香,还是物有所值的。
黄山毛峰,较西湖龙井,味道要淡。但是,略带甜味,沁人心脾。
太平猴魁要比黄山毛峰味浓,也属绿茶之列。我以前尝过。
祁门红茶,属发酵类茶,特香,口感好。我原以为冬天喝好。元旦前,我还网购了祁山源品牌的红茶。徽小妹说,夏季也应喝点红茶,抗夏季空调之风湿。正好,我还有少量红茶储存。
说起来,黄山茶叶的分布还真的很典型。黄山毛峰,造型细,口味淡,南方人的偏爱。太平猴魁,叶片大,口味重,北方汉的喜好;祁门红茶,汤色浓,口味香,闽广佬的茶道。因黄山西南方向,就是闽广地区。
茶如人生。黄山毛峰,应用85度的水冲泡。温度太高,会烫死了。第一道,味未开;第二道,味正浓;随之渐淡。我们的人生莫不如此:孩提和少年时代,萌发。青壮年时期,怒放。中老年阶段,渐衰。孩提与少年时代,应循序渐进地教育,不能猛灌猛填。否则,不利成长。
这是黄山毛峰对我们人生的启示。

徽派民居,特色彰显。从外看,一方建筑,白墙青瓦。院落不大,占地不多。外部简洁朴素,内里精雕细装。这同徽州地少人多的自然环境和内秀不张扬的人文传统有关系。


有人看后,对院内类似我们北方农村堂屋前无门窗,直接对着院子想不通。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起来,有这样几条原因。:一是当地气温不是太低,相对可忍受。二是院落不大,座在其太师椅子上,可同大自然零距离,或赏月,或闻花,或聆鸟鸣,或观雪听雨,这些,都可在不大的院落里实现,多浪漫哟!
再说,天实在冷了,就进厢房。谁还坐在那里?傻呀?

徽商人生
去徽州故地,看民居,观演出,有一句乡谣耳熟能详: 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

这乡谣,揭示了徽州人改变人多地少窘境的奋争精神,反映了徽州人的艰难人生。徽小子出去了,若干年后,徽大人回来了。有的成为名扬四海的徽商,有的考取功名,花翎顶带。无不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徽派建筑的内秀与气派,与这些发达成功的徽大人密不可分。那徽州歌舞中的徽州女人临老颤巍巍,苦心有回报。
但是,走出去多少徽小子,又有多少成功者回来呢?笔者认为大多数不是客死他乡,就是无脸返乡。这里,有多少徽老娘望眼欲穿,发出儿在何方的呼喊?又有多少徽州郎,白发苍苍,思念家中的老娘? 观徽州民居:视觉中有:色彩线条;心田里种:付出回报 。

徽曲徽韵
黄山市东郊,座落着一组具有徽派特色的现代化建筑,香茗大剧院藏在其中。
大剧院每晚推出一场大型现代歌舞——《徽韵》。演出阵容强大,声光电营造了美轮美奂的梦幻之境,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四季黄山,天上人间,痴梦徽州,徽班进京,皖风徽韵五个主题,集安徽文化精粹于一身,全景式地作了诠释与展示,使观众印象深刻,如痴如醉。

天上人间,由男女杂技主角扮演董郎与七妹。随着音乐起伏,灯光变幻,二人不断腾挪,升降,缠绵,时疾时缓,时分时合。在急速的旋转中,或手相牵,或口相衔;或拥抱,或展臂。一系列动作幅度大,难度高,将两人间刻骨铭心、如胶似漆的爱情,表现的淋漓尽至。
美!大美徽韵!永恒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