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见到莘莘学子背着书包沐浴着阳光走进校园,总会情不自禁地勾起对我耒阳二中工作那段时光的记忆。
82年那个流火的初秋,我背着行李走从县(后改市)教育局领取分配通知书来到耒阳二中报到。
走进二中后,接待我的是总务处肖主任,他把我带到大门前面的办公楼二层最东边的校长室,由管后勤的谭副校长找我谈话。谭校长是直来直去的人,见到我,与我寒喧几句后就直奔主题:“你原先是作为政治教师要来的,但学校领导考虑你不是学政治专业的,且又不是党员,现后勤缺人,学校安排你到后勤处,负责全校的财产保管工作。我当时意出望外,尽管心里不舒服,但考虑刚刚进校参加工作,没提什么,表示服从学校领导的分配。
记得那一年是二中新教师分来最多的一年,一共进了9个。那时学校师资严重短缺,一、二中作为郴州地区(83年改隶衡阳市)重点中学,尽管在县中学中有优先选择教师的特权,但新教师分到县里的名额有限,特别是本科生少之又少,也只能是按照“本科不限,专科为主,中专补充”的原则进人。当年二中进了3中专生,我是其中有一个。
其实我原先是安排留校的。师范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我们班的同学都各自回到所在县的中小学实习去了,我安排在师范政工和后勤科实习。那时师范管政工的王英湖校长看我文笔不错,想把我留在师范做政工工作。后因人事关系微妙变化,我回到所在的县,还好分到了耒阳二中。
那时二中有个不成文的惯例,新教师进校,会举行迎新晚会。那一年因新人多,除了从师范院校分来的新教师外,还从区中学调来几个老教师,所以迎新晚会特别重视,学校领导和各处室的主任、教研组长都出席了。那天的迎新晚会我没有去参加,晚会在新教师自我介绍时,谭校长发现我没来,马上叫肖主任找我,问是怎么回事。肖主任找到我后,问我为什么不去参加迎新晚会?我说晚会上新教师个个都要各自介绍分到那个教研组,像我这种情况说分到后勤处 ,有点上不了“台面”、不好意思。肖主任并没多说,只说了一句话,二中是个重实际能力的地方,有才的人在什么部门都会重用,且能干出成绩。
那时高校招生人数少,升学压力大,学校重视第一线教师,像我们管后勤的职员似乎没看得那么重要,尤其像我这种年轻的中专生进后勤,个别教师还以为是关系户进来的。记得学生进校第二天下午学校调教室,我给初二某班学生安排新课桌,64套新课桌民工明明搬到他们班教室门前,可在与班主任交接时,突然发现少了两套(原来他们班两个男生在我没注意时选了两套好的搬走了),这个班主任不问情况,不分青红皂白对我大发脾气,说我一个中专生连100以内的数字搞不清,是怎么进二中来的。这时谭校长路过正好听到,没等我解释,走上前去,就严厉批评她:“你不能这样说人家,也不要认为人家是个中专生进后勤工就没水平、没能力。”这件事对触动很大,心里想,要想在二中要站稳脚跟,除工作千万不能马虎外,还必须有本科学历这个“护身符”。
工作熟悉、安稳后,我就报名参加了汉语言专业自学考试。那时工作苦,时间紧,事情还杂,且爱人又不身边,但我充分利用晚上或星期天的时间学习。自学考试尽管难,通过率低,但专科14名课程,87年我已通过13名,只差“美学”一名课程就拿到毕业证了。88年的3月,学校行政人员研究老师报考成人脱产考试名单,我当时没有去报名,但初三年级主任黄老师提醒我:“李老师,你还不乘这个机会去报名参加本科考试,争取本科学历一步到位”。
那年我报考的专业,我考虑学校岗位需要和自己的工作特点,没有报考中文专业,改报考政治专业。通过学习我考试如愿了,考取了湖南教育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湖南师大教育学院。在教育学院两年扎实的脱产学习,我阅读了大量的图书,提炼了文笔,我的毕业论文,立意新颖、文字凝练简洁,深受系书记余教授的赏识。湖南省党校办公室当时想从教育学院要一个能写的学生去做文秘工作,余书记推荐了我(余书记的同学在省党校办公室工作)。党校办公室领导看了我的毕业论文和文学作品,并对我进行面试后,准备下调令要人,但因党校人事政策变动没去成。两年本科学习,我顺利拿到本科学历、法学学士学位。这次本科学历到手,似乎让我的价值突然升高了,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学校分房,上级部门调人,都有了“敲门砖”。
在后勤处,做了两年保管员工作,我扎实的工作以及平时与教师们接触所体现的能力,赢得多数教职工认可,特别是数学组的崔定升组长(后升校长)对我特别赏识。84年学校领导班子换届,县组织部领导来二中进行校领导民主推荐,没想到我这个“小不点”给考察组冒出个“程咬金”,即职工给我投了19票(其实全是后勤处职工投的)。后来组织部与学校新领导谈话时,还特意问了此事,这个伙子在后勤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票。84年秋季开学,新领导把我调到政教处,负责初中部的学生生活辅导员工作,兼两个班的历史课。一年后我又调到高中部。
在二中直接做管理学生工作虽然只要5年,但我起早贪黑,对学生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做好工作的职业精神赢得了领导、教师们的肯定,获得了学生的尊敬、敬佩。有不少学生考取大学后给我写信表示感谢,说假如当时没有李老师的严历管理和细心的教育或帮助,也许我还在大学门前徘徊。当然现在认真思量,发现当年严格的管理、教育方式在今天看来有点过了、有点严了,但在当时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些严厉做法是社会认可的,也是家长崇尚的。
由于工作出色,同时在学生中又树立了一定的威信,86年秋季开学,学校安排我主持学校团委工作,担任高一年级主任。
在担任团委书记期间,我做了大量的团组织基础工作,特别是根据青年学生特点,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其做法和经验,在耒阳、衡阳中学反响不少。组织的团青年学生参加耒阳、衡阳市各种竞赛活动,无论是演讲、党史知识、歌咏比赛,还是优秀团员风采评比等,都获得耒阳当时最好的成绩或名次。
90年从教育学院毕业后回到二中,学校安排我负责政处工作,并兼高一两个班的政治课。在政教处工作期间,我们除抓好学生的常规思想教育、管理外,还重点抓了文化内涵建设,如升国旗(包含国旗下的讲话)制度建立,校训、校歌、校徽创立或完善。校徽是我与美术教师仇老师设计的(我构思,由仇老师具体实施),如今回到耒阳二中,见到学生佩戴的校徽就想起我们当时反复修改、百锤提炼的情形。
当年二中的德育整体改革在湖南省也是比较出色的,政教处配合学校德育整体改革领导小组做了大量的具体的基础工作,如学生立志达标、学生时事政治教育改革,校风校纪建设等都有创造性的突破。二中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曾在洞口一中举行的“湖南省中学德育整体改革交流会上”作了介绍。校长朱绍陶的中学生立志达标“跳起摘桃子”和我的“读报讲故事”的创新做法都反响强烈。三年的德育整体改革,学校获得湖南省“德育整体改革先进单位”,其科研课题获得湖南省第三科研成果三等奖,本人也因此获得“省德育整体改革先进个人”。
95年,因我多篇作品(其中有省论文一等奖)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经人推荐调入企业市场报社(广东湛江)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离开了二中。
在二中工作了12年,我用自己亲身经历体会感悟到了肖主任“二中是个重实际能力的地方,有才的人在什么部门都会重用,且能干出成绩。”那句话的分量和价值。在二中确实付出不少汗水,奉献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但也获得不少的荣誉和财富,如获得“全市十佳青年”、“全市十佳教书育人工作者”等称号,更重要是在二中这个人才济济地方,我学到不少知识和懂得做人的道理。
后来虽然离开了学校、离开三尺讲台,但我一直庆幸曾经从事过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次想起她,胸中就有一把激情的火焰在燃烧,在催我前行。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精彩,但在二中那段从事教育、当老师的激情芳华岁月,却是我生命中最美、最有意义的诗篇!

李林平,笔名森林、山林、梓元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南沙区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企业市场报》《深圳商报》《致富时代杂志》从事记者、编辑工作。曾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农垦》《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商报》《佛山文艺》;中国作家网、广东作家网、广东散文诗网、凤凰网等多家报刊、网络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先后有通讯、散文、诗歌、小说、杂文、歌词等作品获省级以上单位的奖励,其中《故乡那棵老槐树》《最小的村庄弯里》分别被《中国当代散文精选》2019、2020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