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中山先生写《建国方略》时,中国还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一百多年后,中国已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4.8万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11.5万公里的天然气和原油管道,14.6万公里的铁路网络,519.8万公里的公路网络。
我们的地下隧道,用了近一百年的时间才迎来了第一座万米隧道的诞生,如今32,690米的超长隧道,只需20分钟便可穿山而过。
而1968年的冬天,北上的知青专利火车只到铜川就停了。那位来自北京的青年,简单地吃过一顿早餐之后,就换成卡车向延安进发了。
半个世纪之后,提供早点的面粉厂,当年铜川人的粮仓,已经由赵公明的后裔赵文剑先生申请了世界非遗文化遗产——全球跨度最大的砖混窑洞。面粉厂不仅保持着原貌,还留着当年的馒头麦香味。
更为惊人的是,曾经在延川为期一周为当年的北京知青、村干部和村民演过戏的老艺人,如今已经高寿83岁的吴宏恩老先生,现在的中共中央社会观察员,携手赵文剑先生,不忘初心,为铜川66万人守护了这座粮仓。让“古有赵州桥,今有王益窑”传为美谈。
我国每年将176亿人次,462亿吨货物,送往天南海北的各个角落,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人口和资源的大重组。
百年前的4亿至今的14亿,仅仅用10年,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将人口负担转化成了人口红利,实现弯道超车,建立起蓝色星球上第一个10亿人级人口的工业文明。
铜川面粉厂就是这工业文明的一个小窗口。虽不在77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但是它也参与着世界未来的决逐力量,连接重组和修复,打破了原有的环境限制,开启生态行动,保护和传承了与国之重器鼎一样分量的家风——陶瓷孝道文化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赵文剑先生秉承着吃中国饭,穿中国衣,说中国话,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让这些文化随着这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无限延伸、传播到世界各地。
台湾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预言204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在建军95周年来临之际,致敬老兵同时,忆起一位老将军说:“我是用忠诚铸造的,即使碎了,片片也是忠诚!”孟晚舟女士回国时,在机场郑重演讲:“如果信仰有颜色,那它一定是中国红。”
一百年来,中国人立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用中国心、中国梦、中国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永远跟党走,听党的话,做党的好儿女,同一个地球村,相互依存。
正如国家主席所言:“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在苏武节。在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历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气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回顾我们中国顶天立地站起来的阶段是多少优秀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换来的?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站起来之后的站稳,又称为进京“赶考”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改变敌对势力对关于“共产党军事上得满分,政治上得80分,经济上要得零分”的标签下,我们用改革开放富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产党人像黄牛一样杀出一条血路,让百废待兴的中国,充满了生机。从《春天里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短短40多年的时间,让老百姓拥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稳之后必须是又富又强,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主席用“极不平凡”四个字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蓬勃发展,展现了我国全方位、开拓性的伟大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强党、强国、强军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强。
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需要攻克更多“卡脖子”的问题,用“万里长征”那样的决心和韧劲,真正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百年荜路蓝缕,艰苦奋斗,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气概,绘就了一幅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波澜壮阔的恢宏历史画卷,从建党之初的5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9500多万共产党员世界第一大党。
关键在于党善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便是我们的精神内敛和灵魂自守,除此之外是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才能让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枝繁叶茂。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鱼水关系,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
坚持人民至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就一定能够让人民的江山坚如磐石,安若泰山。
当下,面对又一个百年未有之大象局,我们的国家会继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与韧劲,迎接各种困难挑战,让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
铜川面粉厂——《天下粮仓》会秉承一粒种子的初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从杨六郎的点将台出发,与国家的丝绸之路同频共振,把中国的“陶瓷”、“茶”文化、礼仪、孝道沿着一路一带的方向,开成世人心中最香的那朵彼岸花。
楚丰华
2022.7.16
10:10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