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师对句
1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看剑幽吟白发生。(李国梁)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琥珀杯倾,诗残燕子楼。(李国梁)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笔扫尘烟,华盖激文豪。(李国梁)
李国梁联,谢复兴书。
2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题扇仍将白菊思。(陈金清)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迢递路遥,衾寒桂殿秋。(陈金清)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泪洒山河,滓洞悼英魂。(陈金清)
3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临水每怜红叶题。(谢复兴)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芦荻风生,霜寒病叶林。(谢复兴)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国遇栋梁,环宇探神舟。(谢复兴)
李国梁、谢复兴联,吴松书。
4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登阁喜看紫凤飞。(刘子荣)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芍药花开,梦回鹦鹉洲。(刘子荣)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醉望乡关,剑阁倚诗仙。(刘子荣)
二、联友对句
5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蔽野堪怜素影亲。(曾齐禄)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湘竹斑红,禽多杜宇魂。(曾齐禄)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骨傲湖山,毅魄共潮声。(曾齐禄)
6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登山适逢白鸟飞。(余秋兰)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豆蔻缘深,情伤碧玉簪。(余秋兰)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夏照星辰,故里忆英雄。(余秋兰)
注:夏为夏明翰
7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摇橹尤疑乌镇回。(黄奕丽)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弦管声回,情牵燕子楼。(黄奕丽)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瀑挟泥沙,壶口缚妖蛟。(黄奕丽)
李国梁、黄奕丽联,罗春华书。
8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面壁最思金榜题。(林崇垣)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道法功深,名归八卦图。(林崇垣)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士守关山,边塞出豪雄。(林崇垣)
李国梁、林崇垣联,陈士坛书。
9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把盏幽思红袖招。(魏祖新)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鹦鹉声悲,魂归离恨天。(魏祖新)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文耀古今,汨水葬忠魂。(魏祖新)
李国梁、魏祖新联,陈培泼书。
10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行路相逢白燕飞。(朱康元)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诗赋书成,才扬燕子楼。(朱康元)
注:燕子楼至今悬挂着赵朴初书写的白居易咏燕子楼诗句。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夏受谗诽,汨水没骚人。(朱康元)
11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行路空闻黄鸟啼。(罗宜疆)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杨柳春回,诗吟黄鹤楼。(罗宜疆)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夏写诗词,汉口别英雄。(罗宜疆)
12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行路远寻黄橘尝。(孙德英)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唢呐声喧,缘凭碧玉簪。(孙德英)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情满乾坤,世事赞英雄。(孙德英)
13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吟月遥将挚友思。(萧光峥)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菡萏姿妍,香贻白鹤楼。(萧光峥)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朝沐云霞,魁阁候朱郎。(萧光峥)
14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入座重逢玉液烹。(陈爱香)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婉约情深,才高玉簟秋。(陈爱香)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亮借草船,川蜀赞军师。(陈爱香)
李国梁、陈爱香联,苏宏书。
15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离世难看故土归。(张秀妹)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孔雀南飞,魂归连理枝。(张秀妹)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梅绽冰岩,歌曲颂英豪。(张秀妹)
16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望月遥将慈母思(吴联泽)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芍药花开,魂牵长恨歌(吴联泽)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昌泽古今,黄海显英豪(吴联泽)
17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去国堪怜宝剑看。(徐肇敏)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鹦鹉洲新,目留黄鹤楼。(徐肇敏)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敌犯边陲,巾帼出英雄。(徐肇敏)
李国梁、徐肇敏联,罗朝东书。
18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望月曾吟静夜思。(陈士坛)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绿绮琴鸣,神迷凤客情。(陈士坛)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夏望山河,汉口赋忠魂。(陈士坛)
19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对镜何堪白发生。(陈锡钟)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松柏山青,魂归杜鸟乡。(锡钟)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血染山河,大地起天雷。(陈锡钟)
20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望月幽吟白发悲(俞昌灿)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玉笛音和,词成黄鹤楼。(俞昌灿)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情系古今,宣纸录文豪。(俞昌灿)
21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抱枕遥闻玉笛吹。(黄金生)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玉酿杯空,情迷桂月楼。(黄金生)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日读诗书,老舍宿鸿儒。(黄金生)
22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回首那堪绿绮鸣。(冯秀景)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筚篥声回,魂归细柳营。(冯秀景)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情系山河,岳庙铸忠魂。(冯秀景)
李国梁、冯秀景联,王祥浩书。
23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借柳屡思红叶题。(林起茂)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肝胆鹣深,魂痴柳叶眉。(林起茂)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字刺精忠,品质出英才。(林起茂)
24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凭酒难酬雁字回。(乐首二)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布谷声悲,魂牵蜀道情。(乐首二)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北陷河山,心事付瑶琴。(乐首二)
25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回首轻吟大雁归。(郑祥全)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痴女情殇,身沉百宝箱。(郑祥全)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岸笼烟霞,易水送英豪。(郑祥全)
26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得意还从妙理寻。(林生垚)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仪礼节香,名留竹帛书。(林生垚)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星灿宇寰,翼轸曜河山。(林生垚)
27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抱柱还怜小诺轻。(许晓鸣)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鼓瑟犹怀契阔谈。(许晓鸣)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豪气云吞,情悲北固亭。(许晓鸣)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气贯山河,肝胆照昆仑。(许晓鸣)
28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怀旧自将沉戟磨。(许鹏程)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脱困犹思杞菊羹。(许鹏程)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苏子游阑,胸存赤壁行。(许鹏程)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鹏负河山,武穆捣黄龙。(许鹏程)
29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临海方知白浪滔。(陈精)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芍药花开,香飘植物园(陈精)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夏沐烟云,龟岛赏荷花。(陈精)
30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出塞深愁大漠思(林凤珣)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韵律兴来,情怡鹳雀楼。(林凤珣)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情系家邦,巾帼定雄韬。(林凤珣)
李国梁、林凤珣联,俞昌灿书。
31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对榻忽闻白马嘶。(郑朝荣)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慷慨词陈,血洒就义诗。(郑朝荣)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夏昭山河,牢底铸英魂。(郑朝荣)
32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举酒不知明月圆。(陈培泼)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玳瑁筵香,词穷荷叶杯。(陈培泼)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坡种竹梅,赤壁涌诗潮。(陈培泼)
33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遇雪曾思浊酒浇。(蓝翠华)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山海关遥,弦翻塞外声。(蓝翠华)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光照山川,华夏出功勋。(蓝翠华)
李国梁、蓝翠华联,陈金清书。
34
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咏絮时逢白雪飘。(朱昌颜)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舴艋舟轻,愁凝燕尾洲。(朱昌颜)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爱洒尘沙,雪域立英雄。(朱昌颜)
35倚门常念青梅嗅;(李国梁)
邀友遐思竹马行。(金一建)
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李国梁)
天汉星飞,梦圆仙鹊桥。(金一建)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
斗转夏冬,黄卷伴儒生。(金一建)
拜读李老师出句,深感难度很大。细细琢磨,慢慢品味,解剖一下用典,才略有理解。我把体会说说,与联友分享。
首句“倚门常念青梅嗅”典故,出自李清照的词《点绛唇》。词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上片写打秋千后的状态,下片写乍见来客的情态。最后两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写害羞地跑到门口,然后回眸偷觑来客的丰姿。由于怕人见笑,只好假装嗅着青梅来掩饰一下自己惊诧、含羞、好奇、爱恋的微妙心理。
现在,再看出句。倚门,倚靠着门,动宾。常念,偏正,倚和念共一个主语(我)。这是连动式 ,也叫连谓式。青梅嗅做念的宾语。念动词,常副词,修饰念,做念的状语。青梅嗅,就是嗅青梅。嗅青梅的嗅,动词,嗅青梅为动宾。青梅嗅是把青梅拿来嗅,此时青梅转化做嗅的状语,变成偏正了。
青梅嗅是嗅青梅的倒装,这是对的,但不是主谓结构。嗅的主语不是青梅。名词+动词”,未必是主谓结构。朱司令写过《母亲的回忆》,主语是作者,不是母亲。青梅嗅就是青梅的嗅,青梅之嗅。现代汉语没有宾语前置一说,结构上像定语了。
整句倚、念、嗅三个动词。倚门和常念是连动式,共一个层次,共一个省略掉的主语。而青梅嗅是念的宾语,整个青梅嗅变成名词了,在句子中的层次也更小。
第二个出句“琵琶曲尽,心碎桃花扇”。
这里两个典故,一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句。二是孔尚任的《桃花扇》。《桃花扇》是一部写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品写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八艳的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琵琶曲尽,琵琶曲当看成一整个名词。尽,动词。心碎桃花扇,心,名词;碎,动词;桃花扇名词,心主语,碎谓语,桃花扇补语。这样一来,琵琶曲尽做状语。
把句子疏通为:《琵琶曲》尽之后,心啊,破碎于《桃花扇》的情景。
第三个出句“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李国梁老师句句用典。这里写的是秋瑾的事迹。
秋瑾号鉴湖女侠,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迎风雨,这里用了双关语。秋为秋天,实指秋瑾。风雨,明自然界的风雨,暗血雨腥风。
从结构看秋迎风雨,秋主语,迎谓语,风雨宾语。
轩亭归女侠,轩亭名词,归动词,女侠名词。这句比较难理解,特别归字。这里的归本意是死,牺牲的意思,引申为就义。那么,轩亭归女侠要倒装过来理解,女侠归轩亭,秋瑾就义于轩亭。
2.许晓鸣
李国梁老师出句,往往是联意与技巧并存,每期的出联,总会唤取联友即兴对句的冲动,出联意趣高雅有奇格,严谨而不浮泛,就像善于写小说的高手,开篇就攫取了阅读者的心。急于解读,欲罢不能。
本期的第一联,化用了易安居士的词《点绛唇.蹴把秋千》,此词表现的是李清照少女时的情怀。虽说后来的李清照卓尔不群,像个女汉子,但少女时,却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纯真之情,跃然纸上。
李老师的下联“看剑幽吟白发生”,很明显化用了辛弃疾的词,醉里挑灯看剑和可怜白发生。上下联分咏易安居士和稼轩。一是女中词帝,一是雄词典范,一婉约柔靡,一豪放无羁。两代宋代词家放在一起吟咏,可谓珠联璧合。才女英雄,风华绝代。
联分独咏和合咏,讲究上下联的融合,就算是分咏,也要找到彼此间的关联,否则就不能算联。对联对联,既讲究对仗更讲究联系,以勉出现“隔景”之嫌,如能做到情投意合,气脉相联,方属佳对。
所以我认为要对对子,先要尽力读懂出句老师的用意,对对子是一种严谨而凝炼的事情。
一是读懂出句的句式结构,语言风格,二是读懂对联的意趣和情感。尤其是句子的技巧,包括修辞和用典,句子的含义等等,有些潜台词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李老师最爱炼字,有些字并不是可以随意替换的。比如嗅字,既是动态,又是情态,把少女的娇羞之态写得漓淋尽致。
秋迎风雨,轩亭归女侠。上联从意脉分析,断句应该是“秋/迎风雨,女侠归轩亭”。从技巧看,秋是语带双关,既指时令季节的秋,更指吟咏对象秋瑾,风雨偏重比喻,秋风秋雨愁煞人。归字之意,比较含蓄委婉,表明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故用讳饰手法替代死字。后句当用了文言句法中的倒装句式,非轩亭归女侠或轩亭女侠归,而是侠女归轩亭,以表秋瑾牺牲之悲壮。
下联“笔扫烟尘,华盖激文豪”,写的是鲁迅,华盖是鲁迅的杂文作品名,他的诗句中也有“运交华盖欲何求”,鲁迅以笔为武器,进行韧的斗争,他的杂文犀利威猛,直扫现实社会的各种丑恶,无愧于一代文豪和民族魂的称谓。而秋瑾对鲁迅,同是现代中国人的脊梁,且有交集,都是浙江人。放在一起相得益彰,传递出满满正能量。
对联,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抛开内容而论,多数对联还是很工整的。但主题比形式还更有讲究。两句之间要么相关,要么互补,绝对要避免各说各话,各唱各调,是为相谐。且要注意出句的技巧。如果出句用了典故,对句也应用典故,出句用了哪种修辞,对句也要用上这种修辞。 因为对联的特殊性,使对句成为一种吃力活,有些对子或成为孤对,甚至成为绝对。比如“烟锁池塘柳”,就是一个绝对,诞生至今,没有一个能与之匹配的妙句,后人虽勉强对了一个“炮镇海城楼”,却形意上能对,但平仄上失律了。就因为出句有玄机,五个字偏旁包含了金木水火土,让对联高手畏而却步。 李老师的三副对子都有明确的吟咏对象,对者要么完全与出句合拍,上联咏李清照,我们下联也咏李清照。要么找一个地位和职业与李清照相关联的人。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文学人物对文学人物,千万别拉郎配对。比如选择李清照可以对应辛弃疾,苏轼陆游等等,但不能对贾宝玉,薛宝钗。 要么同咏一个主题,上下合璧。如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咏项羽,强调立志,下联咏勾践,强调吃苦(忍耐),合在一起表明取得成功的两大相关条件。
以典对典,同领对联之趣
李国梁老师本期的几副出句,其共性是都化用了典故。 一方面增加了厚实度和文化底蕴,一方面增强的训练的强度的效应。早晨题目刚发出,李老师就在小窗发消息,希望我能参与解析,无奈因为没看小窗消息,等看到后,徐肇敏老师已作了精彩分析。楹联群形成了融洽的热烈的交流气氛,联友们畅所欲言,这对整体提升大家的对句水平很有帮助。 昔人写诗,常讲究文要有出处,就像练书法的,讲究帖味。所以,写诗写联,定要慎重,如要典雅,更应厚积薄发。李国梁,陈金清,徐肇敏等老师的对子,文化含金量足,值得联友好好推敲。 几位师长“好为人师”的特点,对联友精心提携和指点,都让我深深敬佩。在本群学对联,有一种推动力。 历经半年的研学,整体水平都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