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团结报》纪念毛泽东同志为该报题写报头七十周年,几次约我写点什么。我复社长田应明先生,那么多人写了,我就不写了。他说,您要写。
《团结报》是湘西一处文化高地,副刊是当地一处重要的文学园地,文学种子在那里发芽,成长。我出生在三户人家的小山村,从那里给《团结报》投稿,收到报社的退稿信,毛笔字,那字够我练一辈子。后来,在《兄弟河》发过小诗,觉得人生有了奇迹。
湘西,出文艺人才,也爱惜文艺人才,这是个传统。地方位高权重的人,对文艺人才,多有爱惜。陈渠珍对沈从文的知遇,便是一例。
新中国成立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了报纸,有了文联,文化馆,报纸办副刊,文艺人才有了舞台,从小舞台走向全国的大舞台,走上国际舞台。唱歌的,画画的,写小说的湘西人满世界奔跑。有写小说写诗的农民工,州文联识才,两任州委书记何泽中、叶红专,一位书法家,一位摄影家,听了州文联意见,给那几位安置了文学艺术工作,不要养斗鸡,不再流浪。解决了衣食问题,便能好好读书,好好写书。
湘西文学,沈从文是造大屋的。余如我等,能做出个洗脚盆不漏水,能做出个皮笆篓不漏油,就算好手艺了。一生得出湘西人文山水,爱一场文艺,就是值得。
有前辈在我笔记本上留了一联:
诚心拜佛何必远朝南海,
有意烧香此地便是西天。
时下人说在地意识,就是这个意思。近处是兄弟河,远处是天边。盛唐有诗三万,所选三百,能记三五首。寄托山水,自觉文章事小,丰衣足食,振兴乡村事大。乡村振兴了,要坐在一棵树下读一本好书。文章也事大,没有《兄弟河》的文学副刊还真是不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