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23)
诗║李耀文
第六章~第八节
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历尽千辛大功告成


玄奘名陈袆,河南洛阳生。
幼年便出家,生长庙堂中。
潜心研佛学,日读夜诵经。
法号为玄奘,精通三藏经。
因此被尊称,三藏法师名;
访国内名师,探经论内容。
感佛经残缺,有讹误之情。
为见到真经,遂立志西行。
去佛国天竺,学取到真经;
公元六二七,玄奘始远行。
由长安出发,日行夜兼程。
风餐又露宿,艰险无阻停。
历尽千般苦,意志更坚定;
途经高昌国,国王听讲经。
欣赏唐玄奘,恳留不放行。
玄奘志不移,绝食来抗争。
五日不饮餐,国王受感动。
与奘结金兰,放奘续西行。
赠其路资费,派人做随同;
穿越沙漠时,经常刮狂风。
漫卷沙尘暴,遮天蔽日空。
迷路失方向,饥渴难支撑。
所派随行者,纷纷逃无踪。
唯奘守信念,始终向前行。
克服诸艰险,沙漠被战胜;
公元六三一,历时四年整。
终于到天竺,摩揭陀古城。
那烂陀寺里,云集众高僧。
佛教之渊薮,经论之高庭。
玄奘入该寺,师从戒贤僧。
历时整五年,日夜研佛经。
游学五天竺,取得大名声;
公元六四三,旭日照天空。
天竺戒日王,仰慕玄奘名。
在钵逻耶迦,为玄奘举行:
佛教辩论会,弘扬真佛经。
时有五印度,五千多高僧。
十八个国王,听玄奘辩经。
玄奘讲经论,任人诘难行。
无人能问倒,骑象去游行。
名震五印度,汉唐之圣僧。
携经六百余,开始返回程;
公元六四五,回到长安城。
行程五万里,历时十七冬。
玄奘之圣举,感动唐太宗。
京师弘福寺,安置唐圣僧。
一心无旁骛,专致译佛经。
玄奘此西行,立下史绩功。
佛学促发展,文化交流通。
《大唐西域记》,玄奘亲著成。
一百多国家,山川及地形。
物产与气候,风俗和人情。
政治与文化,地理与交通。
收集在书内,一概记录清。
为后世研史,留下了佐证。
注: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中文名:陈祎、玄奘。别名:唐僧、唐三藏。
出生地: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
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奘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在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
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
玄奖所著《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一百多个国家的山川与地形、物产与气候、风俗和人情、政治与文化、地理与交通。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