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作为“天津書画艺术网”的编辑记者,日前带着弘扬“天津書画艺术”的使命,慕名走进位于古镇杨柳青运河画院的一座温馨雅静的文化小院,零距离深入艺术家的生活,拜访这位在杨柳青古镇土地上成长的文化名人孟宪奎老师的时候,偶遇山水画家唐吉明先生,时值盛夏,置身孟宪奎老师生活、创作的环境中,一种浓郁的墨香沁人心脾,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被熏陶的感觉。尤其是画墙上刚刚和山水画家唐吉明合作过的一幅5米长的巨幅山水画让人眼前一亮。提到艺术的追求,已是满头银发的唐吉明先生用朴实的方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精彩,我便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采访了山水画家唐吉明老师。

唐吉明先生和我说:“我出生在“书画之乡”北京市,受家庭熏陶,自小就对笔与墨充满着莫名的兴趣、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情怀。之后我在少年之家少年宫学习培训启蒙至今。我始终秉承天美“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精神,身处工作与创作的第一线,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理论储备与艺术实践阅历,对山水画的创作有着切身的体悟。

学院派山水画既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优秀基因,又对新观念、新画风兼容并蓄,“通、融、真”即为我现阶段山水画学习创作感悟的总结。“通”,即现代山水画家需要通晓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历史、笔墨技法、构成元素、艺术特点、章法布局等,需要通晓传统文化艺术流派和风格,熟知传统山水画的“意蕴”和“灵性”,以至能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融自身体悟于笔墨表达,从而提升作品本身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大家族中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其独特完整的历史传承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绘画技法、用材用料等息息相关。

我认为可以从修心、拔眼、练手三个方面来探讨。修心,即丰富自身的文学修养、精神境界和创作思维。具体方式是坚持阅读古籍,了解古人当时的生活环境,体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坚持赏析古代书画,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背景与作者的心境写照;将生活中的所知、所见、所感融入对艺术作品鉴赏的体悟之中,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储备。拔眼是提高绘画技法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捷径。每幅画作都有其蕴含的艺术语言,画家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与作品的交流,才能有所发现与体悟。

读是前提和基础,而后是品,读与品,二者缺一不可。每一幅作品的品读,同一幅作品的复读复品,作品化陌生为熟悉、化熟悉为陌生的过程,会带来品悟能力的提升。练手是绘画创作的基本功。临摹古画、探索笔与墨的魅力,以感受线条书写的转折、方圆、滑涩、干湿,感受焦、重、浓、淡、清各种墨色相互搭配融合的浑然天成;感悟写生,以探索自然规律与画笔结合之后生发出的艺术魅力。“融”,即现代山水画家需要提高本身的艺术素养,重视艺术的相通性与相融性。文化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吸收、借鉴各艺术门类的精华和特色,将之与自己的创作相融合,如此可使艺术视野更加广阔,艺术作品更具包容性。

山水画植根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山水画重“写意”不同,西方绘画侧重于“写实”。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西方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在全球绘画艺术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的西方绘画,必然会对中国绘画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学院派山水画教学以临摹、写生和创作为主体,绘画是先“写实”,再向“写意”发展。另外,山水画的写生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师造化”,而是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写生方式,中外艺术互有影响成为一大趋势。“真”,一是外在物象的真实,画必有其形;一是生命至臻,是画家内心的写照、思想的结穴。

笔墨作为载体,抒发的是画家的至情至性。人文思想是绘画创作本身的重要影响因素。开启和发展中国山水画的主要人群是文人士大夫,他们一般有多重身份,既是传统文人又是艺术家;他们崇尚儒、释、道思想,具有清雅脱俗的审美标准,因此传统风格的山水画包含笔墨神韵、虚实意境、自然风情、人文情怀、写意审美和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后逐步引入西方写实主义并推广通俗文化,新世纪后的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又给人们带来新一波思想解放。思想的演变,让现代人开始习惯于以新观念去审视绘画艺术的趣味性和审美性。

现在有很多人讲“笔墨当随时代”,其实更确切地讲,它是在新时代的新物象、新人文、新文化、新环境下对本我的总结以及对艺术生命的新体现。创新并不是一味地求怪、求变,它是在这些因素影响下自然生发的灵魂的书写。现时代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对传统文艺和现实生活的思考,艺术创作中的“度”是我长期以来探索、实践和总结的一个问题。山水画既是传统文艺和美学的呈现载体,又是包含时代特征的意识、思想和技艺的表达。从绘画本身之“通”,到艺术环境之“融”,加以内在境界之“真”进行综合创作,可提高绘画语言和艺术灵性,真诚地解读和释放本我。

唐吉明《龙腾万里》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广泛,其明确了绘画创作要源于现实,以向大自然学习来生发画家内心的感悟,“师造化”所注重的“看、游、记、悟”给我的绘画创作指明了方向。《龙腾万里》是我2020年所作,作品在内容上并非描绘一处之景,而是取往日游历山川所记素材,从美学的角度融入艺术情感去审视外景,捕捉和谐画面的元素,用心观察,用情写生,归纳山石之貌,经营树木之态,添加新物象演变的绘画元素符号,并侧重于通过笔法提高画面的清晰度,丰富饱和度,力求呈现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追求与传统山水画的素雅和静态美不同的动态美,在动静之间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热情,追求再现与表现相统一的效果。

传统山水画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整体布局上,或阴阳对称,或等级分明,或凝重恬静,或隐居遁世,或天人合一,或清静高雅;在山体设计上,具有高、大、险、秀、丽等鲜明特色;在水体设计上,水多是山的配角。我在布局构思时,减弱画面主次区分,追求和谐美,以表达自由、平等之理念;在山体设计上,不求高、大、险等特色,而是使山体连绵,山与天、山与水、山与树、山与长城等随意相连,融入和谐、团结的理念;在水体设计上,通过对瀑布、河流的动态化处理,赋予画面“寓静于动”的视觉效果。

中国山水画一度以元代文人山水为正统,呈现一种素雅、静谧、恬适之美,并在明清时上升为主流审美观,符合当时文人“淡泊名利”的审美价值。《蓟北雄关》是我2021年的作品,画面或浓或淡,侧重表现整体的笔墨神韵;或聚或散,侧重运用线条的连贯与随性。笔不离纸,惜墨如金,一气呵成,不加刻意的经营,力求营造高深的真境、神境、妙境。构图程式不拘古法,在山水画的基本规律之下,选择以近水、近山为构图要点,主山由下而上层叠,由近及远,错落有致,加以融合了现代设计构成中的思维模式来布局,重组空间,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色与墨同是中国画色彩宏观体系下的表现要素,二者存在着统一性、相融性和互补性。我在创作时充分运用色与墨的交互融合,山石基调以墨色为主,以体现出“稳如泰山”的庄重;花草树木随类赋彩,不拘泥于物象本色;色与色之间或温和渐变,或强烈对比,强化所要表达的形象色彩的主体意识,但这种强化不是恣意而为,而是力求将丰富的色彩调性消融于物象敷色的细节中,凸显色彩的单纯,以求塑造一种于绚丽繁复中的静。

黄宾虹说绘画“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在于秉承传统山水画的文化根本与艺术精华,但又不可局限于固化思维而脱离现实社会。原理、技艺、思想和情感等是创作的内在要素,而“真、善、美”是社会文化的主流,也是文艺创作的主线。画家应以新的思维和方法,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画家简介:唐吉明,字紫云,籍贯北京市,1949年生。
幼年受家庭熏陶酷爱美术,曾在少年之家少年宫学习培训,受到美术方面的正规培训,1965年至2013年在内蒙古工作期间,曾经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成就展担任美工负责人,1983年考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内蒙古分校学习,曾多次参加自治区市级的书画展,并多次获奖。
2013年下半年。调至天津,积极参加了多次各类书画展,并多次获奖,现为国宾礼书画家、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家艺术沙龙兰亭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外联部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天津市书画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河西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并被多家艺术馆及政府部门收藏。
作者:王贵来
2022年7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