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鱼篓”和“鱼竿”所想到的
文/耿成拴
在“春蕾杯”征文竞赛试卷上,曾看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两个被困数日、极度饥饿的人,得到一位智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活鱼。其中一个人要了那篓鱼就地煮熟,吃了个精光。但因为后来再找不到其他食物,终于饿死在鱼篓旁。第二个人要了鱼竿,忍饥挨饿地朝大海边奔去。但当他历经艰辛爬到大海边时,却使尽了最后一点力气,结果眼巴巴地撒手人间。
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两个人最终难逃厄运的原因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盲目行事,缺乏对主客观形势的冷静分析。第一个人饥不择食,目光短浅,没有认真考虑吃完这篓鱼自己将如何生存,以致饱餐一顿,最终饿死。第二个人慌不择路,力难从心,他没有考虑自己衰竭的身体,还能不能承受到大海边钓鱼的长途奔波,结果只能望鱼兴叹,最终累死。其二是各行其事,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试想,如果两人得到恩赐后,坐在一起冷静地分析一下面临的处境,两人分享这一篓鱼,虽然未必能饱餐,但毕竟可以充饥。待身体稍事恢复后,两人就有能力一起拿鱼竿去海边钓鱼。这样不仅不至于因饥饿疲惫而死,或许还能找到一条较长久的谋生之路,最终走出困境。
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主题却比较严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认真读读,其寓意大到治国方略、小到日常生活,都不失现实启迪意义。试想,建国初期,如果不是党中央毛泽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逐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那么,面对西方国家的长期封锁制裁,我们就无法度过难关,难免受制于人,重蹈半殖民地的覆辙。同样,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们的党中央如果能够冷静地分析一下国民经济主客观建设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不要盲目地“大跃进”,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会少走一些弯路。至于团结协作精神,就更具有普遍意义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飞速进步,人类的社会性属性日益增强,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团结协作意识,能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生存。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企业的振兴、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协作努力;文艺表演、体育竞技更离不开严格的团队意识;甚至连小学生做值日打扫教室这样的小事,如没有一点协作精神,扫地、洒水、擦桌子不分次序,各行其事,也势必搞得一塌糊涂,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另外,这则寓言立意新颖,结构巧妙,故事结局耐人寻味。试想,如果把结局安排成“要鱼竿的人最终钓到了鱼”,那么寓意就与“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的故事雷同,主题就显得一般化,很难读出新意。而作者却通过一个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向我们展示出异乎寻常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以上是笔者对这则寓言的一点肤浅分析。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读者也许还会通过这个故事,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期待展示分享。

耿成拴,四子王旗活福滩乡人。1955年出生,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退休教师。曾在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三级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论文、新闻报道等诗文二十余篇。近年作品散见于网络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