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于大地的“胜利渡槽”
作者:西海情歌
荐稿:叙永县作家协会
策划:李腾双(自由翱翔)
制版:春到百草园

高处,令人产生敬畏,让人生出渴望,好想有一双鸟儿一样的翅膀,尽情展翅飞翔;高处,可成就一个世界,给予万物自由想象的空间。当我站住泸县奇峰镇阳高村“胜利渡槽”高处的时候,它的美让我猝不及防,深深将我震撼!

“胜利渡槽”对于我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曾经匆匆从它身边游历而过,看见它矗立在乡野、田间,但是并没有停驻脚步,去触摸、去交流、几次擦肩而过,给我的印象是粗浅的,仿佛只是一笑而过的过客,没有留下痕迹。

阳光明媚的六月,雨后的天空格外的洁净,受泸县作协的邀请,驱车前往泸县奇峰镇“胜利渡槽”与合江作协的文友一起汇集,可谓是虔心和“胜利渡槽”来一次亲密接触。六月的田野,车窗外的天空、风、还有那漫铺开去的绿,稻田里的秧苗、田埂上的高粱、还有日渐成熟的玉米、迎风摇曳的绿荷,在视觉上艳丽璀璨。它们带给我超越想象的愉悦,让我忘记城市的喧嚣,放下欲望,让精神体验饱满和丰盈。
这个世界有一些可以和时间抗衡的东西,比如石头、比如用石头修建的渡槽,当你站在渡槽面前的时候,仿若感悟到人生境遇之外存在的永恒,如一条穿越千年沧桑的冰河静美并让人由衷地生出敬畏。当我们赶到“胜利渡槽”并走进它的时候,心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它如此安静、祥和、沉稳的展露在我们眼前,自带一种深邃的味道。

渡槽是指输送渠道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普遍用于灌溉输水,也可用于排洪、排沙等,大型渡槽还可以通航。渡槽主要用砌石、混泥土及钢筋混泥土等材料建成。我国修建渡槽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凿木为槽,引水跨越河谷、洼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就开始修建渡槽,那时的人们给它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飞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建的渡槽很多都是采用木、砌石及钢筋混泥土等为材料,槽身过水断面多为矩形,支撑结构多为重力式槽墩,由于技术原因,跨度和流量一般都不大,施工方法也多为现场浇筑。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乡村,童年也在乡村,你就会了解水对于所有生命的重要性,因为除了人,我们身边栽种的植物、喂养的动物都离不开水。渡槽的作用主要就是用于输送水,还有灌溉。渡槽在历史长河中可以说起到了滋养生命的作用。
“胜利渡槽”位于泸县奇峰镇龙溪河段的罗桥处,所以人们又叫它“罗桥”,是桥梁式渡槽,两层建筑,两层拱,槽顶离地面最高33米,长275米,宽35米,第一层有15个大桥墩,第二层有62个桥墩,63个拱跨,渡槽上层桥面过水二层桥面开有宽1.2米,高2.3米的卷门人行通道。我站在“胜利渡槽”的最高处,放眼望向远方,阳光下的田野尽收眼帘,远处的村庄,缓缓流淌的溪流,渡槽的影子倒映在流水里,稻田里,仿佛一幅流动的画面,随风而行,像一幅巨大的织锦铺陈在大地上。我张开双臂,去拥抱那大自然的美景。好想大声呼唤,唤醒那些曾经修建渡槽的巨匠,是你们为后人修建了这史诗般的水利工程中的珍品,“胜利渡槽”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在濑溪河上,并且还在肩负着灌溉的使命,不由得让人心生敬畏,感叹万千......

“胜利渡槽”1974年4月动工开始修建,1975年7月完成竣工,历时15个月。据史料记载,泸县奇峰(原名宝藏)公社“十年九旱”,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年份,春早连夏旱150多天没有下雨,60多万亩水田苗枯禾死,就连人和牲畜吃水都成问题。每年春耕时节,奇峰镇(宝藏)公社一带由于地势高,无法引水灌溉田土,导致小旱小减产,大旱大减产。领导和百姓很是捉急,1973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大兴农田水利的热潮,泸县水电局高级工程师车福隆从万分之一航测图上猛然发现,奇峰区宝藏公社和紧邻的三溪水库之间存在落差。经过实地勘察,测绘,反复论证,发现两地之间有20米的落差,车福隆大胆提出关于宝藏引三溪口水(玉龙湖)浇灌万亩农田水利工程的报告。同年12月,报告列为1974年四川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开工。
人间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水是生命和文明的源头,“胜利渡槽”的修建,改善了泸县几十万人靠天吃饭的格局,万亩良田,由于有了水的滋养,人们再也不畏惧干旱的造成的灾害。“一层层的梯田,一年年的旱;一张张干裂的嘴唇,一双双饥渴的眼。无助的祈求啊,祈求老天的眷恋!祈求不如自己改变,一块块的巨石,一道道的坎,一双双有力的手,一群群不屈的汉,平凡的重叠啊垒起千年的惊叹,垒起我们幸福美满的家园!”歌曲《人间天河》唱出了泸县干旱的状况和抗旱壮举。

在渡槽的桥面行走,面对着与时间抗衡的石头,思绪飘然的是我。生命在时光转换中成长,脑海里浮现出,当年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的场景,一块块顽石,在匠人的雕琢之下,以另一种生命的形式获得新生。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正方形、长方形,匠人们依据地形地貌,将石头以原始的方法,打磨,切割,成就了这些经年累月沉睡的石头,幻化成地基、桥墩、桥孔,桥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人心生惊叹。感叹那个年代的人,活着真是有一种美好的精气神,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你看那渡槽横跨一河两山,凌空飞架犹如一条巨龙,护佑着勤劳善良的人们。站在充满绿意的田野,你看那渠、拱、洞、桥浑然一体,直线与弧线,洞与桥,桥与洞,无不透露出设计之精巧,让石头也生出灵性,丰富而生动。远观或近赏,都给人美的享受,且近且远都让我心动。
阳光下的渡槽是斑驳的,历经四十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矗立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默默肩负着人们通行和灌溉的重任。现在的渡槽,灌溉已经不是起到最主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渡槽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下的建筑,留存于世,可以说是活的教科书,现在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来泸县看看,这些用石头堆砌的渡槽,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正在失去什么?石头无语,渡槽的影子在阳光下漂移,汽车扬尘,作别渡槽,时间让文字留下凭据,我不是过客,我是归人。

作家风采

西海情歌,本名刘道勇,四川省散文学会、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一个喜欢文字、旅行、电影、偶尔写诗、会做饭的暖男。为了生活,曾经游走在西藏高原,足迹到过西藏、北京、台湾、巴厘岛等等,出版了散文集《孤独的焰火》。因为喜欢,所以执着!
(电话:15282472388 微信同步)

温馨提示
投稿邮箱
2563560978@qq.com
投稿要求
古体诗:律诗(古风意境佳)六至十二首,绝句(古风意境佳)十至二十首。投稿时每行两句排列,格式如下:
作者姓名(省名)
诗题
XXXXXXX,XXXXXXⅩ。
……
现代诗:两首及以上(最多不超过五首一百行)。
散文:一篇
小说:视篇幅而定
另外:附作者简介和一张清晰的个人生活照。
可以应作者要求配图和配乐(投稿时加入想配的图片和乐曲名称,注明演唱者等)所有投稿都以正文发送或加编辑微信707904340直接发送投稿,不发附件,如果投稿十日内没有收到用稿回复通知,稿件可自行处理。投稿以后记得加编辑微信号707904340,以便联系,未加微信的投稿,一般不予编发。
关注《春到百草园》能欣赏更多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