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山公园记
王素娥
中牟县城北,一村一河之隔,约两公里处,有一公园:郑州市牟山湿地公园。公园跨郑开物流大道南北两侧,景观大道东西两侧,共三部分,总面积4200亩,让人觉得眼前很开阔,天马行空,任意驰骋,走累也看不完的风景。它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是我们全家最爱去的地方,堪称中牟最美景区,是中牟县城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牟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丰碑。
第一次进园游玩,我大吃一惊,不是说是拆迁建筑垃圾处理场吗?往日从附近经过,远望只是一座光秃秃的大土堆,在印象中无甚好感。现在看来,怎么摇身一变成人间仙境了?巨大的反差,让人一时难时接受。单从名字来说,就有点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百思不得其解。牟山湿地,蕴含山水相依,山灵水秀,“湿地”二字最耐人寻味。这里北望黄河,南靠贾鲁,水土丰盈,湿而不滥,不觉浮想联翩,脑海中自然显出一片水草丰美的平原沃野,生机盎然。有人说,中牟自古就是一处烟波浩渺、沃野千里的中原水乡之地,物华天宝。
据说园名出自当地一位文化学者之手,正所渭地灵人杰,人杰地灵,相映成辉啊!中原崛起,中牟更要崛起!此地往东四十里是历史文化古都开封,往西七十里是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郑州,中牟一肩挑两城,不发达能行吗?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今有中牟强则中原强。
为何取名牟山呢?带着这个疑问,让人不觉进入浩渺的历史烟海之中。
明朝正德十年(即公元1516年)的《中牟县志·山川》中说:“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十余丈,延数十里,上建牟山庙……”这是史籍记载的对牟山的最早称谓。有学者认为,这里所记“高丈余”的牟山在县北五里,为南宋中叶黄河进入县境后,决口泛滥冲积而成的土丘或河岸残存。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黄河决口,黄水借道贾鲁河、漫入小清河,导致小清河决溢,位于中牟县北五里的牟山被冲毁、消失,也就是说,至此,中牟境内不再有牟山。
牟山庙又被称为名山庙,后来又演变为明山庙。如今,中牟县城北面的明山庙村,即因其而得名。
清朝的《中牟县志》中记载:“牟山,……上建牟山庙。”可见,当年的牟山是草木茂盛之地。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中牟县城及附近的人们习惯于上牟山寻春游玩。抗日战争以前,当地老百姓把牟山称为老冢,大概是牟山上曾经有过古墓的缘故。当时,中牟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正月十六上老冢(指牟山),上过老冢腰不痛。”所以,正月十六这天,附近的老百姓都放下手头所有的活计,涌到牟山,尽兴畅游,无比愉悦。中牟县城还保留着正月十六到牟山赶春的传统。那时的牟山上面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附近是凸凹不平的地形,路两边草木繁茂,茵陈、茅叶、野韭菜等郁郁葱葱,翠绿可爱,在山顶向下看,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据史书记载,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此处进行官渡之战,双方修筑了庞大高耸的土山,进行御敌。牟山是战争中建筑的防御工事遗存,名为曹公台,也有称大荒山的,后人称为牟山,并一直沿袭下来。
据专家推断,民国《中牟县志》所记“高数丈,长里许”的牟山也在县北五里,但牟山庙已超出其“长里许”的范围,因此说它不是明、清县志记述那座牟山,而应该是官渡之战时曹军堆筑的土阜——曹公台,此牟山也湮没于1938年那场黄水。
1938年,牟山的山顶上修建有碉堡和战壕,碉堡是用附近百姓家的树木和门板筑成的。当时,牟山已经被黄河水冲毁一半。1938年的6月9日,国民党军队奉蒋介石之命决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试图以黄河水阻挡日本侵略者。结果,黄河水没有阻挡住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仅仅两天时间,河水就吞没了大半个中牟县,大水所到之处,田园尽没,人畜丧命。在巨大的洪水中,屹立了千年的牟山面临灭顶之灾。1940年夏天,洪水不仅没有减退之势,反而越来越大,将牟山又冲刷了一遍。1941年,洪水的主流转移到县城北部,当年秋天,洪峰再次涌起,牟山山脚很快被洪水冲垮,轰然倒塌,成为了一堆黄土,在茫茫洪水的涨落之中荡然无存。
在《 中牟沿革与大事》一文中,作者对中牟历史进行了一番整理与总结。 中牟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约公元前5000到6000年,已有人类在中牟境内活动。位于黄店镇的业王瘸岗遗址和八岗镇冯庄古墓群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遗存,出土的石磨石棒石铲等文物,证明早在800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夏朝时期,禹划九州,中牟属豫州。商代,这里属商都(郑州)京畿之地。上古世纪,中牟西有大泽圃田,又称原圃(元甫)。西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64),圃田被划为供帝王贵族游玩打猎的园林,称园囿。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会诸侯于东都,行狩原圃。春秋时期,中牟为圃田,属郑国。此后,中牟又名“清邑.”(见《诗经.郑风》)。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中牟主要属魏。魏惠王十年(前361),开大(鸿)沟,邵今之贾鲁河,入(黄)河水于圃田泽。唐代史籍中记载,张守节《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列国分解》:“魏地觜觽,参之分野,其界自髙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㶏疆、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对照魏了翁的《古今考》,可以确定这是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王贲引河灌大梁灭魏之时魏国的版图,此时已有与开封、阳武相邻并列的“中牟”,说明魏国灭亡前已在今中牟县地域设立了新的中牟邑。
可见,今日中牟最初起自魏国。公元前358年,赵国将边陲之地的旧都中牟邑送给魏国作为交换,中牟成为魏国领土:《水经注·潧水注》记载:“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公元前332年,秦国打败魏国,夺得河西地区包括中牟在内的全部国土。公元前242年,秦国直取魏国20城,魏国彻底失去对旧中牟邑的控制。刚即位的魏景湣王软弱无能,无力收复失地,在其15年的任期内,以“施故号于新邑”的传统方式,在其辖区内的荥阳割地设立中牟邑,合乎情理且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形。也有人臆谓三家分晋,中牟属魏,已而为赵取,魏遂于今荥阳割一块地设立中牟邑。难怪魏惠王墓建在中牟境内,且能保存至今。刘邦建汉后始置中牟县。
听说其他地方也有牟山,不禁令人生疑,我们的中牟和牟山到底因何而来。最有争议的是,先秦时期,曾有“赵国都中牟”,专家们考证说此“中牟”在黄河北,即今鹤壁境内,可惜没有流传下来。那里亦有牟山,也没流传下来,汉代己经消失,近些年才又以牟山相称。这两处中牟和牟山有无关联,至今尚无确切说明,实在令人好奇和费解。有人说,古有愚公移山,今有牟人造山。如此看来,何止是造山,连中牟也是造的。
穿越时空,回归现实。据《牟山叠翠》中记述,为恢复牟山这一历史上具有地标性景物,根据民意,县政府于2013年初投资7.5亿元在距原址北约500米处,利用城乡拆迁之渣土再造牟山盛景,并在山脚下开挖相连的湖面三处,命名为牟山湿地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约4200亩,山体主峰海拔高达153米,三湖分别取名为:“清阳湖.”、“淳泽湖”、“南溪湖”。湖水总面积850亩;栽植各种乔、灌木200多种。园内还有彰显中牟历史文化的“牟山天境”、“回车台”、“御风台”、“曹公台”、“列子寓言园”等。特色植物游赏区有盆景园、月季园、牡丹园、榴香园、凤台荷香。同时融合了休闲活动需求有雪松草坪、观澜广场、儿童乐园、迷踪栈道等游憩区。牟山景区山青水秀,春来鸟语花香,游人络绎不断。山依水,湖映山,被称为“城市之肺”,是城市群内的生态涵养地。于2018年4月28月开园迎客。
可见,牟山公园中的牟山,借名历史上牟山以为纪念,也是爱其名而用之罢了。它是用拆迁废墟堆砌而成,再挖湖取土覆盖,东西连绵起伏约两三里,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山水相映。山南水北,阳光灿烂,湖面如镜,蓝天白云倒影其中,得人间浩然正气,不禁让人慨叹设计之精妙!
昔日路过此地,西望夕阳余辉中光秃秃、白花花的巨型土堆,心中不甚欢喜。可如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山披绿装,各种名贵花卉树木,更增园之静雅,竹篱笆,石子路,交错有致。新移植的小树,四周用棍子支着,宛如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被众人簇拥着。有的还挂着营养瓶,挂着小牌子,一草一木都是有名字的主儿,让人认识不少物种,学到不少自然知识呢!单是树根周围的浇水坑就是一道风景,圆圆的,光滑平整,洁白干净的泥土怎么堆得这么规矩,一点破损的痕迹都没有,仿佛是用玉石砌成的,真是巧夺天工、用心良苦啊!园中桥梁形态各异,有螺旋上升的,有平铺直行的,有蜿蜒曲折的,有拱桥,有浮桥,大桥还有亲切熟悉的名字,板桥,马庄桥,官渡桥等,都是附近的村名,也许将来城市化结束,村子逐渐消失,只有村名聚集在这里了,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问起名字的由来,岂不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每逢节假日,人们从四面八方,三三两两,拉帮结伴,来散步爬山,山不高却正好,爬上去微微出汗,稍感疲累,决不会累的腿疼脚疼。所以,步行的多,骑车坐车的少。你看,一家一家的,边走边聊,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几代人,其乐融融。每当来到这里,我都想放声高唱幸福的生活。
园内没施焕然一新,高雅别致,堪称一流。坐的、躺的舒适大方。宽阔的木制靠背躺椅,像一张大床,自然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可以爬上去,滑下来。面朝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清风拂面,阳光明媚,好不惬意,真想躺着睡一觉,顺便来个日光浴。休息设置又多又舒适,是本园一大特色。去过好多公园和景区,总是又热又累却找不到歇脚的地方,让愉快的心惰大打折扣。园内花草树木景色宜人,山光水色沁人心脾,地面干净平坦,工人们恪尽职守的身影随处可见,谁还忍心不讲素养,肆意破坏这一片清静幽雅呢?
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绝大多数人都是陪孩子来的。看!孩子们尽惰奔跑,嬉戏打闹;听!孩子们在背诗,小河边,“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柳树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小桥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多好的教材啊!我们也被感染,让儿子背诗,录视频。我教儿子背《敕勒歌》,我说到“天苍苍”,6岁的儿子很调皮,脱口而出“地绿绿”,我心一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良辰美景到处有,最美还是家乡的山水啊!中牟牟山,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你都盛装如画,我会经常来看你的。

个人简历
王素娥,笔名松花.月影,女,1973年出生于河南中牟。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郑州市女子诗词学会会员。爱好诗文写作,文章曾发表在《语文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