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四年前的阳春四月,我们战友一行八人,乘着明媚的春光,驾车一路西行,前往安徽最西部的城市。看望和相会那里四十多年前,曾经睡过一间屋,吃过一锅饭,一同扛过枪,一起拼过命的战友。此次的安徽之行,我们没有去风光秀丽的黄山、天柱(山),避开了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一心奔赴有着自然风光,和红军诞生地融为一体的大别山区,一座全国美丽的城市,安徽的地级市——六安。

六安市,是大别山区域的中心城市,地处皖西,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将河南和湖北相连,同时也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公园前121年,汉武帝在平叛诸侯割据之后,为确保这一领地的长治久安,特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并置六安之国。从此,六安这座古老的城市,随着历史变迁,时代的发展,虽曾经演变为县级市,但她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直是经久传承,被后人所称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战友相见话满盆。四月五日,经过五百多公里的雨中兼程,终于在傍晚时分,由在京洛高速公路六安出口处等候的,原六安市交警支队的副支队长,也是我们六连战友,当年的班长杨明德,直接驱车引领,到达了六安市闹市中心的皖西宾馆。

(由左向右:汪建明、常文远、申卫华、胥全迎、杨明德、雍文树、汪强生)
而在此等候的原六安市建设局的处长,也是同一部队的战友,营部书记常文远,则早已携夫人在此等候。晚上,是杨明德战友夫妇做东。安徽战友,用如此高规格的礼仪接待,让来自周总理家乡战友的我们,倍感大别山人的盛情和礼遇。六安淮安同为安,战友情深诉不完。四十年后的相聚重逢,真如春风春雨,吹拂心田,馨入心扉。

(前左一:申卫华、左二:常文远夫人许丽、左三:常文远、左四:杨明德、左五:杨明德夫人李恩云、左六:汪强生。后左一:钱军、左二:雍文树、左三:冯泽平、左四:殷振尧、左五:王俊、左六:汪建明、左七:胥全迎)

当日的晚宴,自然是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不过战友相聚热聊,仅仅是此次出行的内容之一,而主要的行程,则是第二天的主场。对此,文远书记和夫人,早就做好了妥善而周到的计划和安排,并将游览大别山的风景,专门推荐到了我们的面前。
说起大别山的风景,其实并非“出类拔萃”,也有别于安徽其他已计入世界名录的名山大川,诸如黄山、天柱(山)等。而她之所以让人向往,叫人乐此前去,这恐怕于我党历史上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故事有关。
其实,大别山并非是一座山,而是指一个区域,一排山脉,正是她的此此起彼伏,绵延千里,横跨着鄂豫皖三省,方圆有一千多平方公里,从而成为我党历史上,一段不可抹灭的红色记忆。大别山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别,除了综上所述的广义之外,就是地处大别山的北麓,六安市西南端的狭义之地。
四月六日上午,我们一行八人,在常书记夫妇驾车的率领下,一直向着西南方向,沿着崎岖的山间公路,大约一个多时辰,便驶上了大别山区的盘山公路。又经过了十多分钟,通过了近十多度的上山陡坡后,终于在一处断墙残垣,杂树丛生的院内停了下来。望着四处破败不堪的景象,让远道而来的我们匪夷所思,难道这就是我们要旅游的景点?可就在大家疑惑顿生之时,常书记的一番介绍,让我们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里叫鲜花岭,也称黄涧河,曾经是许世友,文革期间歇息和工作过的地方,也是五十年前,南京军区在大别山深处,物资储备和供应之点,以及战备指挥所的所在地。当年在这半山腰的密林中,曾驻扎着一千多人民解放军。有医院、工厂;有大礼堂、俱乐部。”
原来,这是一处有着时代印记,包含历史韵味,代表皖西风格,一处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之地。望着眼前曾经的三层指挥大楼,途经沿路一处处独栋的将军小楼,浏览过只剩一半的围墙和山门,目睹着山涧泉水哗哗直淌的小溪。再远望,层林色染,山峦起伏,美景尽收;还近瞧,竹海翻滚,野茶飘香,春花处处,仿佛是跨越世纪,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正由于鲜花岭曾经有许世友将军的驻扎,沿途的许多大幅标语,都写上了不少“欢迎游客到将军岭一游”的标记,如此这般,使得鲜花岭平添了些许的仙气和神秘。只可惜,目前还没有人投资开发这一风水宝地。试想在不远的将来,这鲜花岭和将军地,定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观光和休闲疗养之地。
中午时分,常书记夫妇为尽地主之谊,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所农家小院专门设宴招待,让我们真正品尝到了山涧野味和绿色食品。野猪肉、山泥鳅,野山鸡、鲜竹笋,林中鸡(散养)、溪(山泉)中鸭,香椿拌豆腐,槐花炒肉丝,再喝上自酿的山葡萄酒,在领略完皖西大别山美丽风光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了这深山密林之中,不一样的美味和不一样的佳肴。此顿中餐,虽比不过淮扬菜的高大上,但天然的野养种植,土灶的烹饪调制,浓厚的山中滋味,让我们这帮平原来客,食后是永生难忘。

吃过午饭,稍作休整,我们便直奔下一处景点——响洪甸水库。说起响洪甸水库,它虽位于大别山深处,但一提起她的身世,还真于咱们淮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不断的渊源。因为她诞生在淮河的上游,流经在安徽的西淠河上,是淮河上游的主要水源地。该水库建成于1958年7月(蓄水),其所控制的流域面积达到1400多公里,为中国第一座水利工程。极目远望,除了三面环山之外,就是眼前的拦水大坝,高大而气派,雄伟而壮观。坝型为同心圆耸立,坝高875米,弧长304米,横亘于苍山云海之间。库区通航面积里程有20多公里,其烟波浩渺,碧水千里,两岸峰峦叠嶂的山水景观,有着皖西“小桂林”的美誉。 参观响洪甸水库时,还让我们不时的滋生出亲切、亲近、亲和之感,因为大坝的背面,镌刻有毛主席的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而联想到洪泽湖畔的相同题词,真乃相得益彰,东西呼应,将伟大领袖毛主席关心淮河治理,关怀百姓安危,关注水利建设的殷切希望,永远书写在青山绿水之间。而为了增加对大别山,对响洪甸水库的直观了解,常书记夫妇还专门租用快艇,让我们八位淮安的战友,在游兴正隆时,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来了一个惊险刺激的零距离接触。
六安地战友情深,大别山别有风味。就在我们准备四月七日返回淮安时,又收到了老战友冯泽平的盛情相邀。冯战友乃六安市叶集区人士,当年曾在南京防化团的连队,充当过放牛娃的角色,于我们这帮淮安兵(当年叫清江兵),可谓是形影不离,情同手足。在他的盛邀面前,我们真无法推辞。于是,七日清晨,我们又一路向西,在杨明德战友的护送下,直奔安徽最西部的重镇——叶集。

叶集,距离六安市区近一百公里,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她仅仅是一个安徽最边远的,无足轻重的偏僻乡镇。然而,随着改革大潮的涌动,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叶集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由于她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加之南依大别山,于金寨县互相遥望;北与江淮平原相连,同河南省信阳接壤,有着“大别山门户”和“安徽西大门”之称。而为了加快叶集镇的发展,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终于让一个边远乡镇撤乡建区(隶属于六安市),成为了安徽省最西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如今的叶集区,那里还有乡镇的影子,那鳞次节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让这里的人们,充分享受到开放四十年,所带来的成果和幸福。不过,此次专程来到安徽的叶集,并非只是叙上战友之情。对此,冯战友早就心知肚明,觅出了战友间内心的想法,而提前做好了大别山一日游的安排。对此情理之中的收获,直让我们淮安兵,不得不对老战友,树起了佩服和感激的拇指。

游览的第一处景点,并非山水之间。而是位于大别山深处,一个叫漆斌的民间收藏家。是他用全部家当,收集整理出在文革前,于大别山区各类民间使用的实物,并以此为基础,自建了一处农耕文化博物馆。其馆共分为生产馆,生活馆和民俗馆。
所展出的近千件展品,其古朴、独特而有创意的编排,让我们浏览其中,顿时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如生产馆中的农具、水车,石碾,犁耙,推车(独轮)、纺车,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好像是似曾相识。生活馆中竹壳水瓶,簸箕蒸屉,梳妆盒台等等,在我们的长辈中,恐怕也都经常使用。民俗馆中的花鼓戏服,高跷铜锣,脸谱绣鞋,让我们追寻到皖西的地方戏剧,探觅到裹足的小脚女人。
如此众多的藏品,虽刻上了大别山那深深的印记,但由于同属淮河流域,不少展品在咱们淮安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前,也有所接触,并耳闻目睹。只不过像漆斌这样的有心人,及民间收藏家,在同为淮水流域的淮安,恐怕是凤毛麟角,闻所未闻。
七日的下午,由冯战友的安排下,我们又游览了皖西的第二处景点。而此处景点,则是此次大别山之行的重中之重。因为她既是一处集党史,红军史的展示之地,更是一处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地,她就是如今六安市的所辖县区——金寨。


金寨县依山而建,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的结合部,西南两面分别于河南、湖北毗邻。虽然只有十多万人口,但她确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书写过隆重而辉煌的一笔,该县不仅是我党,创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主要发展之地。所以现如今的“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则成为了全国游客,来此游览和瞻仰的必去之地。

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则座落于县城的中心广场,其馆共有六大部分组成: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红军纪念堂、洪学智纪念碑、红军烈士墓园、红军广场。此馆是融塔、馆、堂、碑、墓、村为一体,具有山区特色的大型烈士陵园。


当我们八名淮安游客,怀着对红军和烈士的敬仰之情,在冯泽平战友夫妇的陪同下,沿着纪念馆的阶梯拾级而上之时,其凝重而肃穆气氛,让我们驻足在革命烈士纪念塔的面前。纪念塔塔高24米,1965年建成,其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塔身的正面则镌刻着刘伯承元帅的亲笔题词“燎原星火”四个镀金大字。

凝望此塔,我们心情沉重,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撕杀之声;围绕此塔,我们感慨万千,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听说一号首长曾在2016年7月1日党的生日之际,专门来到金寨,并在此塔前缅怀先烈,敬献花圈之时。我们一行十人也在塔前,情不自禁的站成一排,不由自主的低头弯腰,给人民军队的前辈,给无数的革命先烈三鞠躬:一鞠躬红军万岁!二鞠躬祖国万岁!三鞠躬人民万岁!
大别山之行,终于在缅怀先烈的参观中落下帷幕。此次安徽六安的游览,真是不虚此行,她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大别山的绮丽风光,也重新架起战友间感情的(包括微信)桥梁。我们除了发自肺腑的感激之外,在两地战友分别后的拥抱中,特向六安的战友发出了最最诚挚的邀请“望在秋季收获之时,到咱淮安周总理的家乡一游!”——
2022.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