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22)
诗║李耀文
第六章~第七节
魏征直谏尽忠
房谋杜断贤能


魏征字玄成,河北晋县生。
少小失父母,漂泊受孤零。
随李密起义,失败降唐廷。
太子之幕僚,追随李建成。
太子与秦王,两派斗争中。
主张先下手,建成未采用;
玄武门变后,皇位秦王登。
爱惜魏征才,前嫌一旁扔。
魏征任谏官,唯其言是听。
喜逢知遇主,辅佐更竭诚;
知无而不言,言而皆尽倾。
计其一生谏,二百有余盈。
数以十万言,时弊皆切中;
何谓明暗君?太宗问魏征。
偏信则暗也,兼听者则明。
并举秦二世,隋炀帝佐证。
太宗对此答,深深表赞同;
魏征性耿直,据理必相争。
不委屈求全,不奉承维恭。
太宗心敬畏,有点怕魏征。
想秦岭打猎,怕魏征阻行。
思虑再三后,取消此行动;
魏征在朝堂,常与太宗争。
面红耳又赤,从来不留情。
惹得太宗怒,扬言杀魏征。
长孙皇后谏,臣直帝英明。
皇后一席话,提醒唐太宗。
转怒而为喜,更加重魏征;
公元六四三,魏征染重病。
不久便去世,太宗极悲痛。
面对左右言,句句出真诚。
若想正衣冠,应以铜为镜。
若要知兴替,应以古为镜。
若要明得失,应以人为镜。
魏征今去世,吾失一面镜;
太宗之明臣,不止有魏征。
宰相杜如晦,名相房玄龄。
玄龄善谋划,如晦善断能。
史上称之谓,房谋杜断名;
太宗秦王时,房杜随出征。
军中之事物,如晦分析清。
立刻做决断,从不误军情。
每次攻城池,必用房玄龄。
谋划出策略,用之必得胜;
秦王即位后,二人丞相封。
谋划兼断策,辅佐唐太宗。
贞观之盛世,房杜有大功。
注:❶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征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❷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❸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迁秦王府从事中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与房玄龄等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与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侯君集五人论功第一,拜太子左庶子,册封蔡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年5月6日),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