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水 那永远的颜色
文/朱玲华

绿凡崖,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有山有水的旅游景点;一个古今名人设过讲堂泼过墨的圣地;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仙山云海;一个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并存的美丽村庄……它不仅是我们的诗和远方,也是我们一直所追寻的梦想天堂。

七月流火,我们按耐不住对绿凡崖的向往与渴望,大山哥驱车载着我跟一方姐和刘振忠老师穿行在蓝天碧水间的林荫大道上,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想象着山村美景,车窗俨然成了流动的大屏幕,那蓝天、那白云、那碧水、那盘旋的飞鸟,以及那山峦间的古朴瓦舍,美得简直让我们移不开眼睛。在生机盈然的花树间,在小桥流水的古韵下 ,我们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绿凡崖。

绿凡崖,绿而不凡。在春秋战国时期叫夹谷村,俗称夹沟村,斗转星移;朝代更替。经历了战乱与灾荒的夹谷村,几度兴衰。到隋唐初,人们将村址由云凤河的南面迁到北面,为纪念“夹谷会盟”的历史功绩,遂将“夹谷村”村名改为“议和沟”。“议和沟”后又演变为“义河沟”。“义河沟”之名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在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修建的“白衣观音庙行宫”的碑上,仍用的是“义河沟”之村名。清朝初年,义河沟又有“绿”姓人家迁此定居。由于村西河边有一座状如明矾的山崖,于是将村名定为“矾崖”,又因绿氏家族在此居住,义河沟便更名“绿矾崖”,二十年前改为“绿凡崖”至今。绿凡崖左依青龙山,右临凤凰山,乃龙凤呈祥之地。其附近有莱芜有名的笔架山、云台山、山地大型石墙遗迹、刘仲莹故居、青龙寺石佛、中共莱芜县委建立旧址(和尚洞遗址)等。它不仅是孔圣人同鲁定公与齐景公、晏子等人的会盟地,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之一。很庆幸,在这里又让我们重温了一下红色历史。

上世纪初,随着外族的入侵和中国的内乱,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欺压,中华民族陷入了长时间的深重苦难之中,特别是日本侵略者铁蹄踏进中国后,中国人民遭到了惨绝人寰的蹂躏。作为鲁中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同整个民族命运一样,一次次苦难未能幸免,先是地方上的反动势力红枪会、光棍团,各路小军阀公开抢劫,横征暴践,强征民兵。特别是1938年冬到1944年夏,日本鬼子进驻烧杀掠夺,反复扫荡,环境十分恶劣。随时可丢掉性命,那种危险,那种黑暗,那种残酷,上了年纪的人至今提起来还心有余悸。要活命要生存,必须抗争,越是受压迫就越要起来反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绿凡崖村民积极投入到奋死反抗的斗争中。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掀起了空前的支前热潮,青壮年民工有的上前线,抬担架送伤员;有的推小车运给养;妇女纳鞋底,做军鞋,圆满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为莱芜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村中先后两次组成民工担架队,和子弟兵一同奔赴前线。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们有的是父送子,有的是妇送夫,多名村民远离家乡参加了血与火的战斗,有十一位烈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多名村民参加了地方武装及党的组织领导工作。各种形式的斗争就此展开,这100余户的小山区,利用山林优势与敌人周旋,为解放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这种不怕牺牲,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也是绿凡崖村人自古蕴藏的。

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战事频繁,在汶阳之战中,齐国占领了鲁国的汶阳之田。孔子这时任鲁国的代理宰相,齐国觉察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于是,主动派使者前往鲁国要求和解。定公十年夏,孔子同鲁定公一起与齐景公、晏子会盟于夹谷。会盟中,孔子对齐方做出的非礼举动进行了有礼有节的抨击与辩争,最后以礼胜齐,达到了齐鲁议和之目的。致使齐国同意交还所侵鲁地一一汶阳之田。史称齐鲁“夹谷会盟”’。“夹谷会盟”开创了交战双方通过和谈化干戈为玉帛的先例,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常言道“山韫玉而辉,村有史则名”。齐鲁夹谷会盟留下了圣人、圣迹与圣地。齐鲁夹谷会盟处也自然成为鲁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真是勿华天宝,人杰地灵啊!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与生存环境的抗争,也是逐步向理性和智慧发展的文明史,文而化之至明。

感叹之余,我们信步来到了绿凡崖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前,对农耕文化只是一知半解,今天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品,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了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量要的基础作用。
是的,传承农耕技艺、弘扬民俗文化、珍藏农耕记忆,让越来越多的后人了解我们的先人与历史,尽可能的将老物件的历史面貌还原,生产劳作场景还原,做到每一件物品都还原工作状态,注重每一件物品的活态呈现,让传统的衣耕文化活态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对于农耕文化传承,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离开农耕文化博物馆已是午后,午后的绿凡崖依然清风拂面,我们移步在孔夫子雕像前,圣人的睿智是绿凡崖浓郁的底色。绿凡崖村几千年来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把它推向了鲁国戎边垂镇,因此,圣人因国事亲临,完成了惊天大事。后有佛家道家都争相在此占了一定空间。所以,孔圣人的儒家耕读继世传统,佛家道家的积德行善教化,深深扎根于绿凡崖。受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向来崇尚文明,注重教育,人材辈出。在路边乘凉的八十三岁老大娘笑靥如花的告诉我们:绿凡崖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上百名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其中,有三名清华大学研究生;有哈弗大学研究生;有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和全国各地名牌大学研究生等三十多名。出了四名各级方面的校长,两名大学教授,三名博士生……因此,绿凡崖村被称为“山里出人才的地方”。

阳光移动着我们的思想和脚步,从夹谷会盟到清朝初年再到民国十八年,从名字的演变到文化的延伸,齐鲁夹谷会盟遗址和几块碑文分别呈现了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文。鹁鸽楼的水,蜿蜒的鲁长城,笔架形状的山谷,和尚洞的精神在绿凡崖与红色的火焰摇相辉映。置身于山水之间,天然的色调尽显葱茏,听着起伏的虫鸣鸟叫,看着石缝里长出的绿色,着实让人陶醉。
在游走的时光里,我们与年轻的村支书周光平不期而遇,他告诉我们,绿凡崖村地处笔架山下,人杰地灵,树木茂盛,有浑然天成的景观。这里历史遗迹比较多,其中有明万历四十六年,受出生于邻村李条庄的明代进士亓诗教之命,在“义河沟”的青龙山与白虎崖之间修建“白衣观音庙行宫”。时至民国十八年,在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新文化的运动中,白衣观音庙中的神像被拆除,大殿改为学堂。解放后,大殿作为学校的教室,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1969年,绿凡崖村为了历史遗迹不被埋没,又修建了白衣观音庙。到了2015年,村民又自发捐款在原址的基础上重新修缮了白衣观音庙,形成了绿凡崖别具特色的景观。村两委非常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村居环境,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走在了全镇的前头,给全镇村居树立了榜样。他说村东北山上的一片悬崖上的摩崖石刻不能说是莱芜最完美的,但却是莱芜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现在,乡村振兴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关乎着百姓的命运,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对乡村振兴进行大力扶持。他们依靠党的富民好政策,利用自身优势,开拓进取,精心把绿水青山打造成了金山银山,把村民种植的山楂、花椒、柿子等经济作物经过加工深加工,从而远销四面八方。一镇一特色,一乡一品牌,绿凡崖真不愧享有齐鲁样板村之美誉。
沉醉在这片热土上,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天空,最喜欢的是将自己隐在这青山绿水中,若能站成绿凡崖的一员,在蓝天白云下写意或读书,用笔架山做笔架,与王羲之谈书论画,与佛家喝茶,与道家聊天,听圣人教诲,与仙人探究白云深处,是何其之美又何乐而不为呢!
绿凡崖的绿是永远的绿,绿凡崖的红是满山红、是硕果累累的红。其蕴藏的智慧与高度远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放眼望去,整个村隐现在片片新绿之中。不远处传来阵阵鸟鸣,深吸一口空气中弥漫的花香,清新自然的气息在蓝天白云下根深蒂固。
在波光粼粼里写意人间美景,那山,那水,那中国红,那凡崖绿,已不知不觉醉了远方,醉了来时的路…
华子于2022—7—9日莱芜绿凡崖村采风有感

【作者简介】
华子:女。本名朱玲华, 笔名天下、华小影,现为中国西部散文协会会员、原莱芜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州诗词楹联艺术协会会员。某文学论坛编辑,先后在《汶水源》、《中国当代新星诗人通览》、《莱芜日报》、《莱芜文艺》、《山东邮电报》、《山东工人报》、《鲁中晨刊》、《嬴周刊》、《老年日报》、《青州诗联》、《网络文学》、《几江诗刊》、《雪峰诗刊》、《江津政协》、《诗与远方》、《雪魂诗刊》、《渤海风》、《中国企业家日报》、《长江诗歌》、《诗人诗刊》、《中国邮政报》、《莱芜文艺界》、委内瑞拉《委中商报》中文版等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600余篇(首)。
投稿加编辑微信:zxq13910331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