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全迎
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开始的1959年,我四岁。之后的五、六岁的碎片记忆,时常涌上心头。那个时期,是见什么能吃的都想朝嘴里塞的年龄。然而,当时一方面各个家庭的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全国食品奇缺,没什么吃的。差不多每个家庭吃的基本上就是山芋干、山芋叶、白菜、萝卜、胡萝卜和玉米面、高粱面、豆面、山芋干面等粗面。白面和米有,很少很少,且以吃稀为主。用什么榆树叶、槐树花,掺杂着粗粮蒸窝窝头吃等等往事,我都有深刻地记忆。
我们淮汽公司的小孩子经常去汽车站,爬上货车寻找豆饼子。那是清江植物油厂榨油后形成的干豆饼,坚硬的、油亮的、圆圆的,直径大约30公分,如我们清江浦的特产---大炕饼一样。运输这豆饼的货车上,或多或少会残留一些豆饼碎渣。这对我们来说,宝贝呀!抓起来、吹吹灰就塞嘴里嚼了。好吃,很香!为啥?有残留的新鲜豆油香。同时,经榨油过程中的高温流程所至,豆饼呈微熟状态。这么说吧,就同部队的压缩饼干差不多。因为平时吃不饱,在那个饥肠辘辘的时候,有此食品,能不觉得好吃吗?
那个时候,能吃上一颗纸包的糖块,是我最大的快乐。得到一颗糖,我还会跑过去向小伙伴炫耀炫耀呢。吃了一颗糖,嘴上甜一天,心里蜜三日。
除了豆饼和糖块,我心里也有更高的梦想。六十年代初,我最熟悉的应该是国营车站饭店。这个饭店在交通路紧挨淮海东路,是坐门朝西的高大平房,属于市饮食服务公司。我家住在紧挨车站饭店的后面的汽车公司家属宿舍。我们放学回家都要经过车站饭店。呵呵,那饭店锅灶上的火焰窜得老高,那大厨把勺子敲得老响,那炒长鱼、炒虾仁等炒菜的香味弥漫了整个车站周边。我们这些小孩有时爬在饭店炒菜间的窗口,望着炒菜,流着口水。心里想,什么时候能吃上这个美味啊?
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在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日子里,会给我们带来难忘的回忆和深刻的思考。
2016年3月11日首发《淮水安澜》网

作者简介:胥全迎,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入职,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