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纸张的发明,留世文章的字数就丰富了起来。且不说那些名人遗作,单就流散在民间的浩繁俳句,让一个喜欢钻古纸堆的人去翻阅,这辈子可能都不一定能看完。因为,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所浸透的生活诗意,不但使这种同一血脉相继的烟火气息能够代代相传,后世也能无障碍地阅读并继续着新的篇章创作。可谓含商咀徵而洋洋盈耳,抑扬顿挫且宛转悠扬。诚如孔老夫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且不说相当讲究排场的美女伴舞焚香奏乐的宫廷吟吟哦,平头百姓亦有田头地脚的民谣,打麦场上的秧歌。于是,诗歌这物件儿不仅仅局限于“阳春白雪”流行,更有大量的“下里巴人”存世。只要还有民间存在,诗歌就会生生不息。

事实上,写诗和读诗已经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寻常读点古诗,固然满足了窥探前人悲欢离合之雅趣;闲暇之时,读读身边诗友们的新词,却能与之一起共享同类的喜怒哀惧。最近,老牛拜读了几位东府诗友的文稿,突然间便有了写点读诗心得的冲动。
《月闲集》是李明英交于我阅读的诗集电子稿。寻常,文友一起谈诗话茶,也一起交流过对她的作品的阅读或聆听后的感受。当看到整理过的一叠落墨,真的令人感到惊讶。作为一名在职女教师,其诗文真的值得一读。明英的诗作,不但在情感上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息,抒发诗意更有着女性独具的细腻。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她将自己的第一个诗集名称定了一个“闲”字,便道出了作者写诗的本意。不过,其“闲赋”之作,依然大量体现了诗歌的“雅”“趣”“真”“诚”,令人读来觉得回味无穷。

只需随手拈来一首《忆儿时玩打仗游戏》诗,她是这么写的——
墙根土洞伏新兵。
鞋尖老舅探头笑,
这是谁家小外甥?
这首七绝单从字面看,描写的是一队在巷院玩“打仗”游戏的小孩童,期间有一陌生面孔“老舅”出场,打问这是谁家“小外甥”的诘问,描写场景亦相当的生活。其实,这两句看似简单明了的家常话里,却深埋着使人哑然失笑的大趣味。
在东府,大人逗小孩,将其脚上一对儿大拇指并称“老舅”。诗里的“新兵”,其实正是一个顶开鞋尖的破洞里露出来的大“老舅”啊!
我们常说,诗人应当是一只有酝酿思想的蜜蜂,而不应是一只会简单搬运的蚂蚁。具备将一般生活场景描写到位的文字能力那还远远不够,只有将生活里采撷到的花粉经自我积淀后酝酿千百遍才吐出成蜜汁,才能被称作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读者不但回忆了一阵孩提时代的童趣,更品咂到与之相关的村庄民俗生活里的大趣味。诗是这样,其他文章应不应当这样去写呢?
还有,她的另一首赞美诗,让大家更能体味诗人这种“识趣”的本领。诗曰:
天教封于乐游王
神驰万里风开道
意达千寻月为章
文纵横,马飞扬
行吟夫子尽疏狂
三毫颊上相谈笑
阔步骚人又一方
诗人“讴歌”的这位“行吟夫子”,乃渭南市诗词协会会长邢福和先生是也。大伙都喊他“老行”。此公出了新诗集,众友为讨酒喝,自发地闹出一场“祝贺”赛事。这首戏作,我以为是其中最具妙趣的一首。当然,这二位都是老牛的好朋友,熟人写熟人的文字,又交于熟人来读,品咂出的味道就有所不同。
老邢是塬上人,渭河两岸都把塬上人直呼“塬狼”。作为年纪小点的李明英,肯定没那个胆子敢于直呼人家犯忌的那俩字,借用“山水郎”三字之谐音,便把那个“塬狼”掩饰得不露一点声色,却有了另外的味道。至于“乐游王”一词,不但有出处,读起来也相当的现代,亦很贴合老邢喜爱游山玩水的性情。至于“颊上三毛”典故的借用,不但对师兄传神的文笔夸赞不已,也活脱脱让人看到一位师长模样的原上老汉,使整个诗篇平添了许多趣味。
眼下,只要打开手机,扑面而来的应景诗歌很多,说明写诗的人很多,能将大众题材写出新意的却很少。明英在《鹧鸪天·新中国七十华诞贺》是这么写的——
旌旗日彩照容光。
仪兵检列威三阵,
永岁垂荫佑八方。
追往昔,叹沧桑,
铁蹄血雨土含殇。
今宵谈笑秋风劲,
喜看人间舞羽裳。
明英这首诗虽不敢说成是上乘诗品,起码可以看出她确实老老实实地读过不少古诗,并认认真真遵循着祖宗遗留的韵律在推敲。她不但读了,也读懂了诗的内核,且自觉地在自己的吟唱中默默传承。毋庸置疑,这是一首好诗。即使能挑些许瑕疵出来,那也比那些敢于把一行大白话分行罗列为若干行的所谓的“现代诗”要雅很多呢。如是说,诗人若无沉淀于心的大美追求,何以能将诗句推敲到令吟诵者去体会的那种温润尔雅?
当然,若果这首还不足以看到诗人的至雅,我们不妨再读读她的【七绝】南塬槐花——
一树槐花三里香,
玉垂满挂好风光。
寻来长竹将敲杪,
又怕春思一地霜。
还有一首【七绝】春日偶成,也值得一读。这类很优雅的句子,依然随处可见:
春挑野菜到田园,
绿麦几畦逐日欢。
怯怯蒿芽披草见,
愿为诗句不为餐。
现代人生活中的文化处境,已经不是上个世纪全民学“小靳庄”写诗的政治年代了。因为,大家都懂得了诗歌,更厌恶将诗文刻意地“大白话”般的“生活”化。然而,生活是诗歌的本源,我们每个人谁能离开眼前这片滚滚红尘呢?只是,其中的诗意,依然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咂。除非,你确实不读诗!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留给读者的东西应当更多。在明英的诗集中,还有一首参加姐夫葬礼的诗也值得大家赏读一番。其中,一句“跪乞阎罗求父回”便把哭天抢地的外甥们灵前的哀哀真情表达到了极致,然而“不见身影踩云归”却留给了读者一丝温暖的慰藉——
灰落香短悲相催。
素菊脉脉瞻君容,
锦衾重重胡不推?
儿女泣涕肝肠断,
跪乞阎罗求父回。
唢呐吹尽招魂曲,
不见身影踩云归。
诗贵真,心贵诚。一首诗读了,在每个读者的心田激起过哪怕一丝情感的涟漪都算是好诗。
还有,在浩渺的大自然面前,要描述其观读感受,固然会检验出诗人宏博的世界观;在一件艺术品面前,这确是检验这个人有无丰厚学养的试金石。明英在观看老村《塬上行》画展有感一诗中,短短二十八字,不但高度评论出画作的高深禅意,亦从容地向读者展示出诗人抱玉握珠的才学,令人吟来其味无穷——
碧水崇山各不同。
老树扶疏云缈缈,
潆回万壑出胸中。
当然,我们常说文无第一,也是要求每个写诗的人面对文字应当恪守的古训。明英在研读古诗韵律方面固然做得已经相当出色,同时,却在诗“意”的关照上多有拘谨,甚至为了韵辙工整,个别字词的运用对整个诗意有损伤都在所不惜。其实,古人在继承发扬前人的过程中,对此已都多有包容。完全可以洋洋洒洒地唱,大大方方地和!
但愿今后,明英的新诗能做的更完美,不断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作者简介
关中牛,陕西合阳人。农家子弟,军旅出身。有中长篇小说《最后的猎人》、《界山》《半阁城》(上下部)、《天藏》、《大戏坊》以及长篇报告文学《叩访远古的村庄》流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