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津
资深作家•高级记者
王道生先生
中国•天津巳故
作家协会主席孙犁先生
【 文章推荐人 】
中国•天津
资深
盛世時空能量画
创始人
王华臣先生
记忆
永远不淡寞
我与孙犁的交往
作者
中国•天津
资深作家•高级记者
王道生先生
在天津日报工作的20年间
同孙犁同志见面也只有几次
然而对于他的离去
我还是感到我失去了一位很
真实的师长中国失去了一位很
真实的文学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
孙犁先生【巳故】
1979年夏天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园丁》
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
当时的天津作家协会
秘书长艾文会同志
冒着酷暑
专程到塘沽看望我
他说
他是代表孙犁同志
来看望我的我问孙犁同志现在
担任什么工作
他说
孙犁现在是咱们天津
作家协会的主席呀
他让我转告你
如果你又在赶写新作
现在天气太热
希望你注意身体
另外
书一出版就变成了社会存在
各式各样的意见都可能听到
既不要被捧得飘飘然
也不要被冷水泼得闹感冒
要冷静对待
艾文会同志还说
孙犁同志对你的这部书很重视
他要求作家协会发一个书面文件
对天津市近期出版发表的
几部作品展开讨论
除了你的
《园丁》
以外
还有冯骥才的
《铺花的歧路》
蒋子龙的
《乔厂长上任记》
和张铁珊的
《在非洲密林中》
那天
年过六十的艾文会看我
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
就在我家住了下来
要我给他讲讲我的
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
我们几乎是谈了一夜
至今我清楚地记得
我请求他替我办一件事
有机会见到孙犁同志时
请转达柳青同志临终前对
孙犁•梁斌•王林
三位作家的问候
艾文会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我对他讲了事情的经过
我说去年的现在
我正在中国青年出版社
修改长篇小说稿
柳青病重从西安送到
北京朝阳医院看病
护送他来京的陕西省出版局的
南云瑞同志和孙大夫住进了
我的房间
闲谈中他们了解到
我这部小说的内容
就高兴地说
明天我们领你去医院
认识认识柳青同志吧
可是第二天
当我走进病房看见
柳青的时候
我竟一下子惊呆了
这位躺在病床上的
短小枯瘦的老人
肌肉已经萎缩
全身只占据病床的
多半截长度
头上戴着一顶农民们
常戴的毡帽头
鼻子下面留着一条
粗短的黑胡子
一根胶管正在给他输氧气
另一根胶管正在
静脉滴注大蒜液
他被病魔折磨得面容憔悴
呼吸困难
双手在胸前抱着
一本精装的英文版
《创业史》
【写作中的著名作家柳青】【巳故】
我真想哭
哭我多年来
崇拜和热爱的
作家被折磨成了
这个样子
可是
尽管这样
当他听完了老南同志
对我的介绍
他一定要坐起来孙大夫和他的女儿可凤
扶起他
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他拿了小喷雾器一连往
口里喷了好几下药
才笑眯眯地对我说啊
好好好
你写得好
……
他又喘•我心疼恳求他躺下•不要多说话
他仍然笑眯眯
没有躺下•喘着气问
你认识孙犁吗
我答:不认识
他问:你认识梁斌吗
我答:不认识
他又问:你认识王林吗
我答:也不认识
他接着问
你听到些他们的情况吗
我把了解到的
一点情况告诉他
他全神贯注地听
我说完就要告辞
但他微微招招手还要和我说什么
他说
你回天津以后
替我去看看孙犁
看看梁斌•看看王林
就说我问候他们
把你的书送给
他们每人一本
您放心•我一定办到我是这样回答的
斩钉截铁•十分肯定
但是回来以后
我没有去办这件事
我到哪里去找
这些大作家呢
后来•没过几天
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
柳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心里十分悲痛
感到特别对不起他
他临终托我的一件事
我竟没有办
现在
就请您转告孙犁同志
梁斌同志王林同志吧
艾文会听罢
很真诚地对我说
道生同志•我想
这件事我还是不能
包办代替的
你大概没有完全领会柳青
同志的意思
他这是想把你这样
一位文坛上的新秀
介绍给老作家孙犁同志
梁斌同志和王林同志
以便你以后能得到他们的
关心和扶植
所以你很有必要直接去和
这些大作家见面认识
我可以把他们的
住址告诉你后来我曾鼓起勇气
乘市郊列车来到
天津
分别找到了孙犁
梁斌和王林的家门
然而只是站在大门外
敬仰地往里望了望
终于没有勇气敲门总觉得这实在是有些
太唐突•太冒昧
第二年
我被调进天津日报工作
我请一位早在报社
工作的老同学领
我去拜见孙犁
当时
孙犁住在多伦道216号
大院一所房子里
房基很高
要登一段台阶才能到屋门
正巧
孙犁同志在门外
仰头抬手喂鸟呢
时年68岁的老人
身材细高温文儒雅没有半点虚张客套
丢下笼中爱鸟
把我们领进他的居室
居室很高•高堂静雅
满屋书香•除了书橱
几乎没有别的杂物
临窗一张书桌
桌前一把高靠背藤椅
桌面上很整洁
不像一般文人那样
桌面上杂乱无章
靠门一张方桌
孙犁同志和我们在
方桌两旁对面而坐
这时
我注意到书柜门上
贴着用毛笔写的字条
工作用书•恕不外借
方桌的玻璃板下
压着一张字条
本人身体不好•谈话请勿过长
我低头看看表
提醒自己不要超时
孙犁同志
说话很平易温和
如同闲聊家常
他说
你的情况
作协的同志跟我说过
你调到报社工作的事
我也听说了
你去哪个部门了
农村部
怎么没去文艺部他问
我说:我想
去文艺部出去采访的
机会就少了
天天处理别人的稿件
去农村部可以
经常深入农村
不断增加生活积累
农村部面向的
报道面很宽
领域很广
工•农•商•文教卫生
党政机关都有
我还是想多了解生活
多写些东西
孙犁静静地听着
从来不插话•等我说完了他还是像唠家常一样说
道生
我同意你要多写东西
在报社工作
先要做好编辑
做好记者
完成本职工作
但是不能总坐在办公室里
要多走出去
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这是咱们的老传统
好传统
新闻工作接触面很广
给了解社会
积累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咱们有不少作家
都是干记者出身的
像刘白羽•魏巍•杜鹏程同志只要把时间安排好
把工作和创作结合好
当记者与当作家
是不矛盾的
我连连点头
表示非常赞同他的话
这时我想起柳青同志
临终前托付我的事
现在是极好的机会
现在不说还等何时
但是另一个念头
也同时出现了
如果孙犁同志问一句
柳青写了字条吗我说没有
那么用什么
证明我不是招摇撞骗
而确实是
柳青同志托付过我
没有
第一次与
孙犁同志见面
还是先不要说吧
孙犁同志我们该走了
我说
孙犁让我们
再坐一会儿
我说
不了您的
时间很宝贵
不再打扰了老人站起身
一直把我们
送到大门外
1982年夏天
时任
《羊城晚报》
副刊主编的
关国栋同志
(后升任总编辑)
到天津约稿•拜见了孙犁
也找了我
我觉得机会来了
于是写了篇散文
《初会与永别》寄给关国栋
只过一个多星期
关国栋便函告
刊用并寄来了样报
这篇散文回忆了
我与柳青同志
相见的情形结尾处特意写道
我就在这里转告一下吧
孙犁同志•梁斌同志•王林同志柳青同志临终前
还在想念你们
他托我问候你们
文章见报后
第一位要见我的就是
孙犁同志这时候他还是住在
多伦道216号大院
这一次
他从见到我就很兴奋
热情地端出了他的糖盒
打开盖
亲手拿起一块水果糖
放在我面前
道生•吃糖•吃块糖吧我很荣幸
我听说这是他接待客人
最热情的表示
他笑着说我看了
《羊城晚报》
还纳闷儿是不是
又一个王道生啊
如果是你
第一次见面就该
告诉我呀
我向他坦白了
当时的顾虑
他说
道生你太老实了其实到我这里来
没必要有那么多顾虑
我们继而又谈了一会儿
柳青
他问我你有我自选的
短篇小说集吗
我赶紧说没有
他起身走进里屋
拿出一本新书回来
对我说
这是我自己编选的
是我最满意的一个版本
送你一本吧
他翻开书的扉页
在上端横书
一行隽秀的文字
道生同志指正
孙犁
1982.6.我双手接过
连声道谢
因为我知道
孙犁的书是
不随便送人的
更不轻易主动惠赠
我今天是受到了
朋友般的待遇
几天以后
梁斌同志托他在
天津日报工作的
夫人散帼英捎信儿给我
说他也看见了我在
《羊城晚报》
上发表的文章
请我到家里做客
我在一天下午应邀前往
梁斌同志正在作画
那年他已七十多岁
看上去
身体比孙犁粗壮
但神态不如孙犁精神
他说很感谢我转达了
柳青同志对他的
友好感情
我讲了对他的
《红旗谱》的喜爱
在大学一年级时
我在《北京文艺》
上发表的
第一篇论文就是
从红旗谱中看
革命的英雄形象他给我介绍了
《播火记》和《荡寇图》
的创作情况
那以后不久
在干部俱乐部举行的
一次茶话会上
我和王林同志相遇
他握住我的手说
你就是王道生
你在《羊城晚报》
上写的那篇文章很真挚我看了以后很感动
今天才见到你
谢谢你•谢谢你
欢迎你到我家去坐坐
我后来去过一次
他正在写他的
历史长篇小说
《西安事变》
每天3000字
这些老作家
虽年逾古稀
都还是壮心不已笔耕不辍
使我这样的文学后生
自叹不如•由衷敬佩
至此
柳青同志
临终前的嘱托
我在四年
以后完成了
他要把我介绍给
文学前辈的
心愿也实现了
在这以后
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魂曲》
经人民文学出版社
审阅后决定采用出版
但还要根据出版社提出的
意见进行一次修改
工作量很大
而我当时的本职
工作也很繁重
一个人主编农村版副刊
一个月要编辑9块版同时还要到各区
县办文艺讲习班
采写重头文章等
新闻工作很紧张
报社要求每位编辑
记者要把自己的全部时间
全部精力•全部心血•全部才华都洒在天津日报上
而我却要修改一部近
40万字的长篇小说出版
思想压力很大
我把这种压力告诉了
孙犁同志
他依然还是那么平和从容像唠家常一样
对我说
我知道写一部长篇
很不容易
结构起来很难
我和编委会商量商量
大约一个星期以后
部主任通知我说
编委会经过研究
决定准给你一段
时间的创作假让你集中精力集中
时间修改长篇小说
这在当时
简直是出乎意料
我从心底对编委会对
孙犁同志充满了
由衷的感激
据我所知
在天津日报的
编辑记者中
享受数月创作假这是极特殊极个别的
我不仅感动
同时也暗下决心修改完小说
一定以加倍的努力出色的
工作报答领导和孙犁同志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魂曲》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后受到社会好评
获天津市鲁迅文艺
奖金优秀作品奖
1986年夏天
我开始主编天津日报的
报告文学专版
这块版面虽然不属文艺部
不归孙犁同志分管
但是孙犁同志却很关注
他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竟也读了这块版上发表的
一些报告文学
1993年始
我试图分批将一些较有
影响的作品搬上
电视屏幕
拍摄大型系列电视报告文学
《人间正道》在拍摄最后一批片子时
我要给孙犁拍一集
报社领导说
早就有人要给
他拍电视
但说什么他也不拍弄得人家很尴尬
他不愿意上
镜头抛头露面
不愿意张扬•人老了以后脾气更倔•很难说服
我不甘心
1997年夏天
在一天晚上
我来到他的新家当时
他已从多伦道搬到
鞍山西道学湖里居住
我说
电视报告文学
已经完成20多集
想给您拍一集
我知道您不愿意拍
很明确地拒绝过别人
可是那是外人来拍
我是咱报社自己人啊
您已经80多岁了
把您的日常生活拍下来
将来也是报社极其
珍贵的资料啊
在灯光下
他坐在藤椅里
静静地听我说完
决不打断我
然后他笑微微地慢慢说道生
你的想法很好
可是你不知道
我现在照张相都过敏
所以已经很长时间
不能照相了
我的心脏不好
我担心你们拍片
灯光一亮•机器一架
镜头一对准我
我犯了病
不是给你们找麻烦吗辛辛苦苦好心好意
来给我拍片
再让你们
担风险•担责任
还不如不拍
我可能让你们失望了
但还是不出事为好
你说是不是
他说得亲亲切切
柔柔和和•委委婉婉
但是他摆出的理由
结结实实•沉沉甸甸
让你无法辩驳
也不敢辩驳•我无言以对
只能婉惜地叹息
也许
是他感觉到了什么
又温和地对我说
道生
虽然我不拍
但是我很赞成
很关心你的
《人间正道》
我只是担心
你能不能坚持
我说
能
这您放心
只要我还能工作
我一定把
《人间正道》
坚持到底
他说
能坚持就好不管多么艰难
都要坚持下去
这是我和孙犁的
最后一次见面
我终于明白
他的真实谁也
不能改变
他不愿意做的事
无论是谁都
无法让他做
他的原则•他的操守
他的意志•坚如钢铁
时间过得真快
转眼我已经60岁了
退休后我又来到
《今晚报》
创刊报告文学专版
如他所愿
我仍然在坚持人间正道
仍然在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
为天下兴亡尽匹夫之责
不幸的是
孙犁同志竟在
2002年7月11日病逝了
悲夫
一个真实的
人离社会而去
一位真实的
导师离青年而去
一位真实的文学家
离文坛而去
2002年7月15日
孙犁同志的遗体在
天津殡仪馆火化
哭声震天•哀思动地
除了参加追悼会的
数百人之外
还有更多的人以各自的
方式为孙犁送行
我从书橱上取下孙犁
亲手送我的书
《孙犁小说选》
掀开封面
静心端详先生
坐在小板凳上
专心侍弄花草的照片
不禁已泪光滢滢先生一生好静
就是写战争
也常以荷花的美丽姑娘媳妇们对生活的
热爱去揭露
战争的残酷
他在书的序中写道
进城以后•街上繁华
混乱•嘈杂
我很少出门就养些花儿
草儿
先生喜欢独自一人
思考•写作
他说
我以为文人宜散不宜聚
一集中
一结为团体
就必然分散很多精力
影响写作
散兵作战•深山野处
反倒容易出成果
这是历史充分证明了的
先生身体力行•只管全心写作
不抛头露面•不拉帮结伙
不愿意凑热闹
谢绝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就连作家协会开会
身为主席或名誉主席的
他也未见参加
先生走了
永远地走了
以后更不可能在
会议主席台上
在电视镜头里看见他了
但是翻开他的书
仿佛他还在文坛
还在人间
他的声音还响在耳畔
文学艺术
除去给人以
美的感受外
都是人类社会的
一种教育手段
即为了加强和
发展人类的
道德观念而存在
文学作品不只
反映现实
还要改善人类的
道德观念发扬一种理想
所以说
凡是伟大的作家
都是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
先生走了
我静静地
读着您的书
温习着您对人生
对文学的至理名言
送您远行
我想这是最符合
您的个性
最能让您感到
欣慰的方式
您走了
您的事业还在
我愿以您为榜样
前赴后继像您那样对待文学
像您那样对待创作
像您那样对待
编辑工作
像您那样对待作者
像您那样帮助青年
先生
戴上您的那顶草帽
(清晨散步红日未出他也戴)
抡起您的那根手杖
(这是他的习惯)
不管是在阳光下
还是在月色中
环视着路两旁的
绿草鲜花•坦坦荡荡
朝着您向往的
地方去吧
在我的心中
永远把您珍藏
记忆
永远不淡寞
我与孙犁的交往
中国•天津
资深作家•高级记者
王道生先生
原创作品
2018-05-19
在天津日报工作的20年间,同孙犁同志见面也只有几次,然而对于他的离去,我还是感到我失去了一位很真实的师长,中国失去了一位很真实的文学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
孙犁先生 【巳故】
1979年夏天,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园丁》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当时的天津作家协会秘书长艾文会同志冒着酷暑专程到塘沽看望我,他说,他是代表孙犁同志来看望我的。我问孙犁同志现在担任什么工作?他说:“孙犁现在是咱们天津作家协会的主席呀。他让我转告你,如果你又在赶写新作,现在天气太热,希望你注意身体。另外,书一出版就变成了社会存在,各式各样的意见都可能听到,既不要被捧得飘飘然,也不要被冷水泼得闹感冒,要冷静对待。”艾文会同志还说,孙犁同志对你的这部书很重视,他要求作家协会发一个书面文件,对天津市近期出版发表的几部作品展开讨论。除了你的《园丁》以外,还有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和张铁珊的《在非洲密林中》。
那天,年过六十的艾文会看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就在我家住了下来,要我给他讲讲我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我们几乎是谈了一夜。至今我清楚地记得,我请求他替我办一件事,有机会见到孙犁同志时,请转达柳青同志临终前对孙犁、梁斌、王林三位作家的问候。艾文会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对他讲了事情的经过。我说去年的现在,我正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修改长篇小说稿,柳青病重从西安送到北京朝阳医院看病,护送他来京的陕西省出版局的南云瑞同志和孙大夫住进了我的房间。闲谈中他们了解到我这部小说的内容,就高兴地说:“明天我们领你去医院认识认识柳青同志吧。可是第二天,当我走进病房看见柳青的时候,我竟一下子惊呆了,这位躺在病床上的短小枯瘦的老人,肌肉已经萎缩,全身只占据病床的多半截长度,头上戴着一顶农民们常戴的毡帽头,鼻子下面留着一条粗短的黑胡子。一根胶管正在给他输氧气,另一根胶管正在静脉滴注大蒜液,他被病魔折磨得面容憔悴,呼吸困难,双手在胸前抱着一本精装的英文版《创业史》,我真想哭!哭我多年来崇拜和热爱的作家被折磨成了这个样子。可是,尽管这样,当他听完了老南同志对我的介绍,他一定要坐起来,孙大夫和他的女儿可凤扶起他,在他背后垫上枕头,他拿了小喷雾器一连往口里喷了好几下药,才笑眯眯地对我说:“啊,好好好,你写得好……”他又喘。我心疼,恳求他躺下,不要多说话。他仍然笑眯眯,没有躺下,喘着气问:“你认识孙犁吗?”我答:“不认识。”他问:“你认识梁斌吗?”我答:“不认识。”他又问:“你认识王林吗?”我答:“也不认识。”他接着问:“你听到些他们的情况吗?”我把了解到的一点情况告诉他。他全神贯注地听。我说完就要告辞,但他微微招招手,还要和我说什么。他说:“你回天津以后,替我去看看孙犁,看看梁斌,看看王林,就说我问候他们。把你的书送给他们每人一本。”“您放心,我一定办到!”我是这样回答的,斩钉截铁,十分肯定。但是回来以后,我没有去办这件事,我到哪里去找这些大作家呢?后来,没过几天,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柳青同志逝世的消息,心里十分悲痛,感到特别对不起他。他临终托我的一件事,我竟没有办。现在,就请您转告孙犁同志、梁斌同志、王林同志吧。
艾文会听罢,很真诚地对我说:“道生同志,我想,这件事我还是不能包办代替的,你大概没有完全领会柳青同志的意思,他这是想把你这样一位文坛上的新秀介绍给老作家孙犁同志、梁斌同志和王林同志,以便你以后能得到他们的关心和扶植。所以你很有必要直接去和这些大作家见面认识,我可以把他们的住址告诉你。”
写作中的著名作家
柳青先生
后来,我曾鼓起勇气乘市郊列车来到天津,分别找到了孙犁、梁斌和王林的家门,然而只是站在大门外,敬仰地往里望了望,终于没有勇气敲门,总觉得这实在是有些太唐突、太冒昧。
第二年,我被调进天津日报工作。我请一位早在报社工作的老同学领我去拜见孙犁。当时,孙犁住在多伦道216号大院一所房子里,房基很高,要登一段台阶才能到屋门,正巧,孙犁同志在门外仰头抬手喂鸟呢。时年68岁的老人身材细高,温文儒雅,没有半点虚张客套,丢下笼中爱鸟,把我们领进他的居室。居室很高,高堂静雅,满屋书香,除了书橱,几乎没有别的杂物。临窗一张书桌,桌前一把高靠背藤椅,桌面上很整洁,不像一般文人那样,桌面上杂乱无章。靠门一张方桌,孙犁同志和我们在方桌两旁对面而坐。这时,我注意到书柜门上贴着用毛笔写的字条:“工作用书,恕不外借”。方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字条:“本人身体不好,谈话请勿过长”,我低头看看表,提醒自己不要超时。孙犁同志说话很平易温和,如同闲聊家常。他说:“你的情况,作协的同志跟我说过,你调到报社工作的事,我也听说了。你去哪个部门了?” “农村部。”“怎么没去文艺部?”他问。
身居闹市•不喜喧哗
养花养鸟是他所爱
我说:“我想,去文艺部出去采访的机会就少了,天天处理别人的稿件。去农村部可以经常深入农村,不断增加生活积累,农村部面向的报道面很宽,领域很广,工、农、商、文教卫生、党政机关都有,我还是想多了解生活,多写些东西。”
孙犁静静地听着,从来不插话,等我说完了,他还是像唠家常一样说:“道生,我同意你要多写东西。在报社工作,先要做好编辑、做好记者,完成本职工作。但是不能总坐在办公室里,要多走出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是咱们的老传统,好传统。新闻工作接触面很广,给了解社会,积累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咱们有不少作家都是干记者出身的,像刘白羽、魏巍、杜鹏程同志。只要把时间安排好,把工作和创作结合好,当记者与当作家是不矛盾的。”我连连点头,表示非常赞同他的话。
这时我想起柳青同志临终前托付我的事。现在是极好的机会,现在不说还等何时?但是另一个念头也同时出现了:如果孙犁同志问一句柳青写了字条吗?我说没有。那么用什么证明我不是招摇撞骗而确实是柳青同志托付过我?没有。第一次与孙犁同志见面,还是先不要说吧。
“孙犁同志,我们该走了。”我说。孙犁让我们再坐一会儿。我说:“不了,您的时间很宝贵,不再打扰了。”
老人站起身,一直把我们送到大门外
1982年夏天,时任《羊城晚报》副刊主编的关国栋同志(后升任总编辑)到天津约稿,拜见了孙犁,也找了我。我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写了篇散文《初会与永别》寄给关国栋,只过一个多星期,关国栋便函告刊用并寄来了样报。这篇散文回忆了我与柳青同志相见的情形,结尾处特意写道:“我就在这里转告一下吧,孙犁同志、梁斌同志、王林同志,柳青同志临终前还在想念你们,他托我问候你们!”
文章见报后,第一位要见我的就是孙犁同志。这时候他还是住在多伦道216号大院。这一次,他从见到我就很兴奋,热情地端出了他的糖盒,打开盖,亲手拿起一块水果糖放在我面前:“道生,吃糖,吃块糖吧!”我很荣幸,我听说这是他接待客人最热情的表示。他笑着说:“我看了《羊城晚报》还纳闷儿,是不是又一个王道生啊!如果是你,第一次见面就该告诉我呀!”
我向他坦白了当时的顾虑。
他说:“道生你太老实了,其实到我这里来,没必要有那么多顾虑。”
我们继而又谈了一会儿柳青。他问我:“你有我自选的短篇小说集吗?”我赶紧说没有。他起身走进里屋拿出一本新书回来,对我说:“这是我自己编选的,是我最满意的一个版本,送你一本吧。”他翻开书的扉页,在上端横书一行隽秀的文字:道生同志指正。孙犁。1982.6.我双手接过,连声道谢,因为我知道,孙犁的书是不随便送人的,更不轻易主动惠赠,我今天是受到了朋友般的待遇。
几天以后,梁斌同志托他在天津日报工作的夫人散帼英捎信儿给我,说他也看见了我在《羊城晚报》上发表的文章,请我到家里做客。我在一天下午应邀前往,梁斌同志正在作画。那年他已七十多岁,看上去,身体比孙犁粗壮,但神态不如孙犁精神。他说很感谢我转达了柳青同志对他的友好感情。我讲了对他的《红旗谱》的喜爱,在大学一年级时,我在《北京文艺》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从红旗谱中看革命的英雄形象》。他给我介绍了《播火记》和《荡寇图》的创作情况。
那以后不久,在干部俱乐部举行的一次茶话会上,我和王林同志相遇,他握住我的手说:“你就是王道生,你在《羊城晚报》上写的那篇文章很真挚,我看了以后很感动。今天才见到你。谢谢你,谢谢你!欢迎你到我家去坐坐。”
我后来去过一次,他正在写他的历史长篇小说《西安事变》,每天3000字。这些老作家虽年逾古稀,都还是壮心不已,笔耕不辍。使我这样的文学后生自叹不如、由衷敬佩。
至此,柳青同志临终前的嘱托,我在四年以后完成了。他要把我介绍给文学前辈的心愿也实现了。
在这以后,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魂曲》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审阅后决定采用出版,但还要根据出版社提出的意见进行一次修改,工作量很大;而我当时的本职工作也很繁重,一个人主编农村版副刊,一个月要编辑9块版,同时还要到各区、县办文艺讲习班、采写重头文章等。新闻工作很紧张,报社要求每位编辑、记者要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全部精力、全部心血、全部才华都洒在天津日报上。而我却要修改一部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出版,思想压力很大。我把这种压力告诉了孙犁同志,他依然还是那么平和从容,像唠家常一样,对我说:“我知道写一部长篇很不容易,结构起来很难。我和编委会商量商量。”
大约一个星期以后,部主任通知我说,编委会经过研究,决定准给你一段时间的创作假,让你集中精力集中时间修改长篇小说。这在当时,简直是出乎意料。我从心底对编委会对孙犁同志充满了由衷的感激。据我所知,在天津日报的编辑记者中享受数月创作假,这是极特殊极个别的。我不仅感动,同时也暗下决心,修改完小说,一定以加倍的努力出色的工作报答领导和孙犁同志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魂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社会好评,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优秀作品奖。
1986年夏天,我开始主编天津日报的报告文学专版。这块版面虽然不属文艺部,不归孙犁同志分管。但是孙犁同志却很关注。他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竟也读了这块版上发表的一些报告文学。1993年始,我试图分批将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搬上电视屏幕,拍摄大型系列电视报告文学《人间正道》,在拍摄最后一批片子时,我要给孙犁拍一集。报社领导说,早就有人要给他拍电视,但说什么他也不拍,弄得人家很尴尬。他不愿意上镜头抛头露面,不愿意张扬,人老了以后,脾气更倔,很难说服。我不甘心。1997年夏天,在一天晚上,我来到他的新家。当时,他已从多伦道搬到鞍山西道学湖里居住。我说,电视报告文学已经完成20多集,想给您拍一集。我知道您不愿意拍,很明确地拒绝过别人。可是那是外人来拍,我是咱报社自己人啊,您已经80多岁了,把您的日常生活拍下来,将来也是报社极其珍贵的资料啊!在灯光下,他坐在藤椅里静静地听我说完,决不打断我,然后他笑微微地慢慢说:“道生,你的想法很好,可是你不知道,我现在照张相都过敏,所以已经很长时间不能照相了。我的心脏不好,我担心你们拍片灯光一亮,机器一架,镜头一对准我,我犯了病,不是给你们找麻烦吗?辛辛苦苦好心好意来给我拍片,再让你们担风险、担责任,还不如不拍。我可能让你们失望了,但还是不出事为好,你说是不是?”他说得亲亲切切,柔柔和和,委委婉婉,但是他摆出的理由结结实实,沉沉甸甸,让你无法辩驳,也不敢辩驳,我无言以对,只能婉惜地叹息。也许,是他感觉到了什么,又温和地对我说:“道生,虽然我不拍,但是我很赞成很关心你的《人间正道》,我只是担心你能不能坚持?”我说:“能!这您放心,只要我还能工作,我一定把《人间正道》坚持到底。”他说:“能坚持就好,不管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下去!”
孙犁让我把
人间正道坚持下去
这是我和孙犁的最后一次见面,我终于明白,他的真实谁也不能改变。他不愿意做的事,无论是谁都无法让他做。他的丨原则,他的操守,他的意志,坚如钢铁。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已经60岁了。退休后我又来到《今晚报》创刊报告文学专版,如他所愿,我仍然在坚持人间正道,仍然在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为天下兴亡尽匹夫之责。
不幸的是,孙犁同志竟在2002年7月11日病逝了。悲夫!一个真实的人离社会而去,一位真实的导师离青年而去,一位真实的文学家离文坛而去。
2002年7月15日,孙犁同志的遗体在天津殡仪馆火化。哭声震天,哀思动地,除了参加追悼会的数百人之外,还有更多的人以各自的方式为孙犁送行。我从书橱上取下孙犁亲手送我的书《孙犁小说选》掀开封面,静心端详先生坐在小板凳上专心侍弄花草的照片,不禁已泪光滢滢。先生一生好静,就是写战争,也常以荷花的美丽、姑娘媳妇们对生活的热爱去揭露战争的残酷。他在书的序中写道:“进城以后,街上繁华、混乱、嘈杂,我很少出门,就养些花儿、草儿。”先生喜欢独自一人思考、写作。他说:“我以为文人宜散不宜聚。一集中,一结为团体,就必然分散很多精力,影响写作。散兵作战,深山野处,反倒容易出成果,这是历史充分证明了的。”先生身体力行,只管全心写作,不抛头露面、不拉帮结伙、不愿意凑热闹,谢绝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就连作家协会开会,身为主席或名誉主席的他也未见参加。
先生走了,永远地走了,以后更不可能在会议主席台上、在电视镜头里看见他了。但是翻开他的书,仿佛他还在文坛,还在人间,他的声音还响在耳畔:“文学艺术,除去给人以美的感受外,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教育手段,即为了加强和发展人类的道德观念而存在。文学作品不只反映现实,还要改善人类的道德观念,发扬一种理想。所以说,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先生走了,我静静地读着您的书,温习着您对人生、对文学的至理名言,送您远行。我想这是最符合您的个性、最能让您感到欣慰的方式。您走了,您的事业还在,我愿以您为榜样,前赴后继,像您那样对待文学,像您那样对待创作,像您那样对待编辑工作,像您那样对待作者,像您那样帮助青年。
先生,戴上您的那顶草帽(清晨散步红日未出他也戴),抡起您的那根手杖(这是他的习惯),不管是在阳光下,还是在月色中,环视着路两旁的绿草鲜花,坦坦荡荡,朝着您向往的地方去吧!
在我的心中永远把您珍藏
王道生
1940年生
作家•高级记者
《天津日报》
报告文学版主编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63年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在中学任教
1980年调入
《天津日报》社
2000年退休后
先后在《今晚报》
《天津老年时报》
创办并主编报告文学专版
和纪实文学专版
中学时代创作了长篇小说
《在高中的日子里》
(38万字)
由春风文艺出版社
列入出版计划
【 文革 】
中因此受冲击达12年
1978年落实政策后
先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长篇小说
《 园丁》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
《 魂曲 》
1986年至2009年
主编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专版500余期
陆续出版报告文学集
《五彩世界》
《爱河长流》
《播种希望》
(百花文艺出版社)
《人间正道》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夕阳如血》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总策划
总编撰大型系列
报告文学
《人间正道》
并担任制片人
《人民日报》
文艺部
《光明日报》
文艺部
《文艺报》
《中流》
联合在北京举办
该片观摩座谈会
称该片是
当代中国的正气歌
从业40多年
只求事•不求官
获奖作品主要有
长篇小说
《魂曲》
获天津市鲁迅文学奖
短篇小说
《满月照人间》
获全国儿童文学一等奖
广播剧
《这里的路向远方》
获全国二等奖
报告文学
《播种希望的人》
获全国银奖
报告文学
《好人倒下了!》
《平凡的故事》
《黄山事件》
电视报告文学
《人间正道》
等获天津市一等奖
《希望》
《只要肯登攀》
获天津市特别奖
1994年被评为
天津市十佳编辑
1997年被评为全国
百佳新闻作者
2004年获
中华之魂
百名优秀人物称号
🌹 🌹 🌹 🌹 🌹 🌹
【文章推荐人】
个人简历
王华臣
男•画家
国际艺术名家
民族文化传播大使
中华艺术人物
1963年12月
生于天津河西区
自幼喜欢绘画艺术
1990年开始在
铜版纸上创新
绘画研究
经过多年努力
终干将一种崭新的
创造性的画派
展现与世
许多画在
无为状态下
天人合一而成
其画展现出
多维度空间世界
具有能量
远看近观感觉各异
许多画面细腻需要用
放大镜观析
同一幅画
每位观者都有不同的
意境感受
使人观美心悦
头脑清醒•增长心智
思维创新
与宇宙能量结合
更适合科技
宇宙
哲学开发的素材
被称为东方的毕加索
新画种的创始人
个人荣誉
1981年
在北京卫戌区
警卫一师
五团
三连服役
1984年
在天津人民印刷厂
(现环球磁卡公司)
工作
1990年自己开始在
铜版纸上研究做画
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功
2014年6月在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
美术馆举办
一家三口
抽象画展
2014年
北京宋庄艺术家
捐赠作品集
2014年
天津滨海新区
《滨海文苑》
杂志刊登
2014年
天津工人报报导
2016年
天津今晚报报导
2017年
天津伍佰会高端
会所路演
2017年
天津河北工大
礼堂路演
2017年
天津政协
俱乐部路演
2017年12月
东方美术网大赛
获三等奖
2018年1月
参加
【盛世中国】
行业先进人物
赴泰文化交流
考察活动
2018年8月
参加北京国际博览会
书画展览
2019年1月
研究成果收录于
《强军之路》
一书
现为大港美术馆
特聘画家
中国华厦万里行
书画家协会会员
采风学会会员
《强军之路》
特邀高级顾问
作品在今晚报
天津工人报
中国政协报
全球头条等
新闻媒体上
进行报道
参加泰国文化交流展
北京国际博览会书画展
东方美术网艺术大赛
著有
《至缘舒悟展禅共圆》
一书
作品收录于
《吉祥之光》
《北京艺术博览会艺术展》
《强军之路》
大型丛书
并荣获2021
全国艺术
楷模时代标杆
2022
中国冬奥
艺术形象大使
民族文化艺术
传播大使
中华艺术人物
国际艺术名家等荣誉
🌹 🌹 🌹 🌹 🌹 🌹
【 编辑制作 】
姓名:王秀榮
性别:女
生于:1946.10.29
籍贯:天津市
于1963年被中央
國防軍委择优
经中央培训奔赴
祖國内地
中央隶属國
防绝密軍工
与軍为伍三十载
就职于全面貭量管理處
在职期间是本企业
特邀通讯员
暮年
退休重返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