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0后读蒋隆国教授诗歌有感!
●任苒(山西·太原)
这个夏天出奇的炎热又昏沉,声声蝉鸣在耳边聒噪个不停。正如最近刚刚走出疫情阴霾的网络上,有一些刺耳却可笑,卖力又浅薄的声音。某些别有用意、心思不纯的人,对我的长辈、我的恩师、我的好朋友、国家外语界与教育界瑰宝级人物、殿堂级大师、清华大学蒋隆国教授的诗歌指指点点,妄加评判。本来对于这件事我是一笑置之的,只因实在荒谬可笑,毫无道理。但转念一想,让善良沉默,就是给邪恶声张;为低俗让路,就是将艺术埋葬;把大师抹黑,就是替小丑暖场。
所以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要写上一写,蒋老高风亮节胸怀宽广,自是骄阳不与萤虫争光。但我一个自诩爱诗如命的文学痴女,总得把这事说个敞亮。
首先,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听到诗歌这两个字咱是充满崇敬的,不光是因为诗歌是语言艺术的高级美学组合,更重要的是,诗在中国人的血液和文明里充当了比亲人重要的身份和作用。它勤勤恳恳地记录了我们历史中的每一道惊涛骇浪,每一碗色香味美,每一场荡气回肠,每一夜辗转反侧;每一寸炊烟狼烟云烟、每一滴雨水泪水江水。真正美好的诗歌里,能把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完美结合,把达官贵人的梅花三弄和小老百姓的大饼小葱有机统一,兴观群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地写出一幅幅民俗生活画卷。
内容上,蒋老的诗歌涵盖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学习、生产、疫情等等不一而足,真实而细腻地记载了我们走过的路。 从这一点上,蒋老的诗歌对于看惯了美颜相机的年轻网友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对于越来越缺乏真实表达、真实记录、生活观察的文学创作和互联网环境来说,蒋老忠于生活、忠于真相、记录生活、记录真相的诗歌,已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诗歌最早的源头,当属《诗经》,最早的诗三百。相传是由众多采诗官手持木铎,走街串巷采集而来,诗歌和花朵一样,开在路边等人采摘,满手芬芳。这采来的内容全是市井百姓生活之事,劳动生产、男女爱情、瘟疫战争,都是一点一滴的实实在在的百姓日子。再由乐师加以简单的韵律合拍,变成了《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风部分。再到后来的乐府诗,也是以明白如话的语言记录生活的点滴;甚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白居易,写诗更是追求简单明白、老妪能解。
形式上,蒋老的诗歌面向大众、意陈于词、简单上口、通俗易懂。这既贴合反应现实生活为主的诗歌内容,又能满足大面积的诗歌受众,还能帮助诗歌广为记忆和传送。却有一些不懂诗歌还要附庸风雅之人指指点点,不懂装懂,实在是贻笑大方。稍微有些诗歌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来都是羚羊挂角、晶莹剔透、平淡之中见功力,简单之中看内涵。而不是矫揉造作,卖弄词章。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简单明朗,通俗如话的诗歌才是回归了诗歌最本质的模样。《红楼梦》里曹公借林黛玉之口就说过,诗歌忌讳矫揉造作硬凹强装。正如蒋隆国教授有言,高雅艺术必须眼睛向下,从草根艺术那里吸收养分,否则会脱离群众,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作为一名年轻网友。我和蒋老已经相识多年,对蒋老的为人为文为教也有所了解。今年已经86岁的蒋老,自清华大学岗位退休以后,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多年来一直热心关注社会、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正能量。无论是关注度少的农民宁村,还是基层生活的劳动人民,甚至是可能会得罪一些人的话题,蒋老也敢无私无畏、直言不讳地抨击歪风邪气。单凭这一点,就足够让无数包括我在内的年轻网友汗颜,我们有多少人每天沉浸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陶醉在美图秀秀的假脸里,为简单廉价的娱乐新闻或笑或泪,替真假难辨的负面信息摇旗呐喊,多少年轻人在虚拟世界里控制着千军万马,却在现实社会中为诱惑二字甘做俘虏。又有多少人能坚持爱好,不断创作?更不用说在疫情期间,有多少人,或因一己不便、或因偏听误信、或因压力阻力,对我国的抗疫政策妖言惑众,大放厥词。而蒋老在此时却能清醒坚定地支持,儒雅得体地发声,冷静温和地用朗朗上口的诗歌形式劝勉大家理解支持、共渡难关。这份用心用情,怎能不让人动容?却不想,遭到一些哗众取宠抢人眼球的网友恶意曲解,甚至是有预谋的攻击和伤害。看此种种,美丑不辩,善恶不分,已不是文学赏析能力的高低,而是令人作呕的网络恶行,令人寒心!更令人不齿!
提笔至此,忽而想起蒋老在多年前说过的话:物我两忘,宠辱不惊。当你受到尊重、赞扬、奖赏、重用时,不要受宠若惊,当你受到冷落、贬低、甚至侮辱时,不要垂头丧气。什么样的人,才是干大事的人?干大事的人应该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一个很有魄力的人,一个眼光远大的人,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抗压能力极强的人,一个经得起大起大落的人,一个不为小事斦计较的人。
最后,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成为这样的人。祝祖国越来越好,蒋老平安顺利。祝天下平安,诗香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