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潮流》
郭德华(止水轩主)
一
眩耀为文,琐杂排偶。
抽黄对白,啽哢飞走。
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观者舞悦,夸谈雷吼。
---唐,柳宗元《乞巧文》
我国历史上秦汉以来国家进行取仕,经过两次改变,共应用过三种方法。 其一、汉朝使用推荐制,到东汉出现了明显的流弊,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见一斑。 其二、魏晋以降改行九品官人法,按门第取仕,结果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以致于门阀世族把持政权,更是弊端丛生。其三、从隋朝开始试行科举制,唐朝大力推行,宋朝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完善,正像《琵琶记》所说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才学之士有了出身之路,一直施行到清末。不过,在明清两代,文章的八股、诗歌的五律,而且限定一定要“代圣人立言”,大大限制了学人的思想,造成国家暮气沉沉积贫积弱,至1905年正式宣布废除科举改行学堂而终止。
这里只谈唐代。唐朝科举录取进士名额不多,人们常常说他的公正性很值得怀疑。科举是以诗赋文章的高低决定成绩的,从古至今历来的评论家都认为,唐诗以李杜并称,唐文以韩柳并称,就是古代诗文的最高峰,所谓 “右军书法将军画,吏部文章工部诗”。 其中李白商人出身,不许入考场,没有考试资格,不论。杜甫可是经过考试的,竟然落榜,终生没有中举。柳宗元进士及第,韩愈考试一次又一次,考试四次才得以过关获得进士及第,博学鸿词科到底也没通过。这样巅峰级的诗人文章家,或者考不上或者考取竟如此艰难,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潮流》。
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人们常说我国有“唐诗晋字汉文章”。唐诗自然想到李杜再加上王维,晋字当然是王羲之献之父子,汉文章指的是西汉的散文。西汉散文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用,不是为文学而文学。贾谊鼂错的散文是政论,司马迁的散文是史传,上边颁布的诏令下边禀奏的章表有什么说什么,即使私人来往的书信也是直抒胸臆。可是到东汉,散文逐渐向整齐和对偶方向发展,到魏晋时诗文的对偶倾向已经非常显著。江南齐梁时期,沈约又提出来声律课题,即所谓“四声八病”,随着诗歌的格律化,散文也跟着格律化了。人们在作文的时候,尽量追求对偶,对偶不只字义对仗,而且要求平仄相对,特别是词藻典故,连篇累牍,缛丽浮艳,这就是“骈体文”。当时的诗文大家,鲍照、谢朓、沈约、江淹、任昉、何逊,连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陈后主几位帝王以及名气很大的昭明太子萧统,莫不如此。直至南陈的徐陵、北周的庾信,所谓的“徐庾体”达到了最高峰。当时文学作品称为“文”,官场的应用文称为“笔”,凡是散文,不论是文是笔,必须是骈体文,这就是潮流,潮流与时尚意思差不多,也就是当时的时尚。隋文帝在位时,有一位大臣叫李谔,曾经提出要求改革文体,但是无人响应只得作罢。其实,李谔要求改革文体給皇帝的上书,也是用骈体文写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朝,文风相沿成习毫无改变,所谓的“上官体”“四杰体”以及晚唐的“三十六体”都是骈体文的各种流派。
科举制度是到宋朝才逐渐完善的,试卷的糊名和誊卷,大体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 在唐代可没有这些规定,考试以前,考生需要名人的公卷延誉,并且将考生诗文向主考官作出通榜推荐,如果没有这个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录取是根本没有一点希望的。还有,唐代科举考卷不糊名,科场诗文的卷面成绩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录取与否完全由主考官决定。这就是说,要参加科举考试,当然必须有漂亮的诗文,另外还必须有名人荐举,而且这个名人必须在主考官那里也有相当重的分量。关于名人推荐的问题,这几位大诗人大文章家一定不会做的太差,所以这里只讨论诗文漂亮的问题。
三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先谈谈唐代三大诗人。
李白虽然无资格进入考场,也谈谈他的情况。李白对自己的身世始终隐约其辞,他自称是西汉李将军李广的后裔,所以说是陇西李氏,又称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按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八世孙,他与唐朝皇帝还是同宗。隋朝末年,他的先人被谪居西域,他的父亲李客经商大有财富,潜回内地居于四川江油。李白写的格律诗不多,现存的几首都很好,李白的文章也好,《春夜宴桃李园序》是骈体文,篇幅短小明快流畅。李白既不入科场,又一心做官,只有通过荐举一途了。他请求的荐举人不少,其中可见《与韩荆州书》。韩荆州名韩朝宗,当时任襄州刺史,为当朝名臣韩思復之子,以门荫做官。据新唐书记载,韩朝宗喜欢荐举人材,他荐举的人有崔宗之(宰相崔日用之子)严武(宰相严挺之之子)张延赏(宰相张嘉贞之子),可是他并没有荐举李白。根据他所荐举的人一看便知,都是当朝宰相之子,唐朝是重视门第的,这几位即使他不荐举也不愁做官,不荐举李白的原因这不很明显吗。再有一点,《与韩荆州书》与李白的诗一样,喜欢大大的夸张,对韩荆州的吹捧显然过甚,自吹自擂自己的能力也显然过度,很可能夸夸其谈反而影响了其实际效果。这样的作诗作文的写作方法,与科场要求的规矩差别太大,即使参加考试也难以得到主考官的认同。最后,有幸获得贺知章的欣赏,与玉真公主共同推荐到唐明皇那里,才得到翰林学士的官职。
再谈谈杜甫。杜甫毫无疑问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特别律诗,格律精审诗意高雅,无可指摘也无需多加讨论。杜甫进科场参加过两次考试,均未得第。第一次是开元23年(公元735)在东都洛阳,这一次杜甫年轻,不甚在意,自认为文章不合时宜不合考官的口味,仅此而已,接着就进行了“十年壮游”。第二次是天宝6载(公元747)在京城长安,当时唐明皇下诏“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师”,全国举子齐集长安,据记载诗人元结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是在李林甫的操纵之下,“野无遗贤”,全部落第。这一次落第对杜甫打击很大,以后心情抑郁贫病交加。什么原因致使杜甫落第呢?科举考试的科目有律诗也有文章,文章毕竟更重要一些,问题很可能就在于杜甫的文章上。自古及今,推崇杜甫热爱杜甫者大多都是研究杜诗学习杜诗,对于杜甫的文章很少涉足,杜甫的全集大多也标明是杜诗。其实,《杜诗详注》、《杜诗镜铨》、《钱注杜诗》等常见的杜甫全集最后都有杜文。杜文总共17篇,其中《试进士策问五首》可能就是当年杜甫的考试试卷,《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是疏救房琯的上书,其余有代别人写的上表、碑文、墓志、祭文。阅读之后,总的印象真像杜甫自己评价的,不合时宜不合考官的口味。虽然也算是骈体文,但是既不顺口又不华丽,给人一种古朴艰涩的感觉,与当时的潮流是很不顺应的。杜甫第二次落第是被李林甫欺骗玩弄了,第一次落第是不是这个缘故,很值得考虑。
简单的说说王维。王维是祁县王氏,名门大族。开元9年(公元721)参加科举考试,不仅进士及第,而且第一名状元。王维考取状元并非出于偶然,更不是凭门第获得的。看看《王右丞集》,王维的诗,风格与李杜迥然不同,其语言精美,画意美,色彩美,音律美,更富有禅意美,后世评价为唐代的三大诗人。王维的骈体文写得很漂亮,精美华丽,很符合当时的潮流时尚。诗文都有很高的造诣,原因这不找到了吗,科举考试并不是只为装点门面,还是能够发现真正人才的。
杜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附带说说王勃。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可以说是文学天才,他的《滕王阁序》历来公认是骈体文之首屈一指,他16岁进士及第,27岁溺死。杜甫所说的轻薄为文,所说的当时体,就是精美缛丽的骈体文,看来他自己是不会轻薄为文的。王勃连同他的哥哥王勮、弟弟王助都能够进士及第,而名垂千古的诗圣却名落孙山,这就充分说明了什么是潮流什么是时尚。
四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三大诗人谈完了,再谈谈两位古文大家韩柳和以后的欧阳修。
韩愈的文章可以说是西汉司马迁之后首屈一指,可是韩愈的仕途经历却是非常之坎坷。韩愈於贞元3年(公元787)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有河中节度使浑瑊和北平王马燧通榜推荐,也没起作用而落第。贞元4年(公元788)又参加考试,又落第。贞元5年(公元789)第三次考试还是落第。贞元8年(公元792)韩愈这一次考试非常幸运,主考官是陆贽和梁肃,主考慧眼识珠,还没出考场就被二位主考大人点中了。陆贽就是有名的陆宣公,大历6年(公元771)中进士,又博学宏词科高第。他虽然写骈体文,但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气势极盛,尤其文牍判词出类拔萃,陈列议论,曲尽情理。他参赞机务,起草文詔,特别得德宗皇帝的倚重。梁肃是建中元年(780)考登文辞清丽科。他常作古文,尚质朴,可以说是古文运动的先驱。贞元9年(公元793)韩愈又参加了吏部主持的博学宏词科,没考中,贞元10年,11年,连续考了三年,全都落第。韩愈在《马说》一文中特别感叹,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直到贞元17年(公元801)铨选,才得到国子监四门博士的官职。韩愈这一位大文豪是幸运的,也可以说是非常之侥幸,如果不天幸遇到陆贽和梁肃,很可能就终生埋没了。原因何在呢?
韩愈自命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坚定的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词藻典故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的文章气势雄伟,激昂慷慨,说理透彻,直言率真;韩愈的诗大气磅礴,力求新奇,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从韩愈的性格看,他是有远大抱负的人,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他有顶天立地大丈夫的伟岸气节;在文学上他提倡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浮靡缛丽的文风。他自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非常坚韧固执,认准一点不留后路而且百折不回。在那个只有骈体文才是文章的时代,韩愈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潮流的,科举考试屡受挫折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了。
与韩愈不同,柳宗元就灵活的多,他往往兼采多家。他与韩愈虽然是古文运动的同志,交往又互相称举,都认识到骈俪浮靡的不可取,但是他的文章结构严谨,修辞讲究,有些还显得风趣幽默,并不那么刚直,与韩文风格不同。再者,柳宗元并不完全排斥骈偶,在《柳河东集》裡就有九十多篇骈体文,在科举考试时,他当然不会放弃机会丢掉这块敲门砖的。也就因此,柳宗元贞元9年(公元793)21岁进士及第;贞元14年(公元798)又博学宏词科中榜。功成名就以后,再大力推赞古文运动,他是很会适应潮流的。
韩愈居官之后,大声疾呼恢复古代文章传统,高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又有柳宗元等人大力支持,一时形成了中唐时期轰轰烈烈的浪潮。科举对于文人学子的吸引力毕竟还是极其强大的,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转入低潮,似乎偃旗息鼓,骈体文又兴盛起来,出现了温庭筠、李商隐、段成式的所谓“三十六体”。直到北宋欧阳修,文体才发生了大变化。
欧阳修仕途并不顺利,天圣元年(1023)考试落第;天圣4年(1026),又落第;天圣8年(1030),由仁宗皇帝亲自殿试进士及第,步入官场。嘉祐2年(1057),作为礼部贡举主考官主持进士考试,先后发现并培养了三苏、曾巩、王安石等古文大家。在他的领导下,古文运动取得了完全成功,结束了六朝以来骈体文六百余年的统治地位,开启了其后九百多年论事说理、抒情述志的新型古文,是他创造了新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