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管先生饭
作者:张西忠
朗诵:大梅

三十多年前,村里的小学还在。全校一共五个年级,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也就十来个学生,再加上一个学前班和所有教职工,全校也仅百人左右。
学生少,老师也少,仅仅十余人。老师有民办的也有公办的,以民办老师居多;有女的也有男的,以女老师居多;有本村的也有外来的,以外来的老师居多。
校舍简陋。教室不知建于何时,窗户玻璃常有破缺,冬天冷就用塑料纸蒙上。经常停电,我们就在晚自习的时候用煤油灯或者蜡烛来照明,星星点点的桔色灯火之上黑烟团团缭绕,一节自习课下来,大家鼻孔里都是黑的。实木课桌陈旧破损,几乎每个桌面都刻有一个歪歪扭扭的“早”字,这些形态各异的“早”字,有些是班上孩子的“新作”,有些是学姐学长们留下来的“旧作”。老师每人有一个小房间,这房间既是办公室也是卧室。有时房顶漏雨,常见男老师带着高年级的男生上房修补。学校没有灶房,甚至连热水也烧不了,那时还没有出现电烧水壶。后来我小学毕业后倒是有了一种叫“热得快”的烧水器,一根U型的铜管连接一根插头线,把铜管插进灌满凉水的暖水瓶里,通电几分钟后水就沸腾了,为了安全这时候要赶紧拔了插头,因为“热得快”可不会自动断电。

人总要喝水吃饭,老师也不例外。放学后本村的老师都回家去吃饭了,外来的老师去哪里吃饭呢?难道也要回家吃饭,即使老师们愿意骑着“二八大杠”翻坡越岭风尘仆仆回家去吃,但无论从时间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不现实。而那时候村里根本没有饭店,外来的老师们究竟去哪里吃饭呢?
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外来的老师自然有吃饭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村民家里。当然不是村里所有人家都给老师管饭,而是谁家娃在学校上学,谁家就给老师们管饭。长辈们通常满脸笑容地把“给老师管饭”说成“管先生饭”。偏僻的小村庄里,“管先生饭”那可是一件让人欣喜的大事。
孩子们早起上学后,管先生饭的人家就开始烧满满一大铁锅开水,这时候孩子们正在学校里摇头晃脑地早读。早读过后是早操时间,这时候要留有一部分值日生打扫教室卫生,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去今天管先生饭的人家打开水。为了安全,打开水的孩子年纪稍大点,通常三、四年级向上。打开水的孩子无比自豪,人手一只空热水瓶兴高采烈地行走在巷道上,好像自己是组织上派来的特派员。管饭只给外来的老师管,开水却是给所有老师打。早操上完的时候,“特派员同志们”打回的开水也进了老师的水杯。“特派员同志们”天天如此,乐此不疲,不避寒暑,风雨无阻。

早操后学校开始正式上课,管饭的人家也正式忙碌。男主人骑上"二八大杠”到镇上去割猪肉,条件好的还会买上点腊牛肉,回来的路上顺便去莱园里或割、或拔、或摘点新鲜蔬菜。豆腐则是提前几天就给老板打好了招呼,清晨第一锅豆腐一开包,漫着豆香冒着热气的豆腐首先打给今天管先生饭的人家。鸡蛋自然少不了,都是自家土鸡生的,有些鸡蛋还带着母鸡的体温呢!细致的女主人单单凭借鸡蛋的色泽、大小、颜色就知道是自家哪只鸡产的。主妇们把鸡蛋炒得又黄有嫩,今天的炒鸡蛋绝对不会掺面粉进去。
放学回到家后,管先生饭那家的孩子把书包一放,然后又转身跑回学校请老师吃饭。因为基本上每天都换一家吃饭,老师们也搞不清今天去哪个同学家吃饭,也搞不清学生家具体在哪里、家里养没养狗。尤其是早上九、十点的第一顿饭,为了不出错和安全,老师们往往在放学后等学生又返回学校来请。一个有点兴奋又有点忐忑的学生在前面引路,几个谈笑风生的老师走在后面。村里人一看到就知道了,某某某家今天管先生饭了。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家长们早就在大门口候着了。问候, 进门,洗手,就坐,吃饭。一般由男主人陪同老师们吃饭,边吃边聊。一般主要是和校长聊,校长往往是一个戴了老花镜、头皮锃亮的老年男子。老校长一改在校时的威严,自始至终笑容可掬。其余老师多是些年青女性,偶然也说两句话点两下头,大部分时间都是边听边埋头干饭。
在管先生饭的一日三餐里,即使有空位子也不允许孩子们到饭桌前吃饭,女人因忙于厨房也顾不上到饭桌前来吃,吃完饭临走的时候带课老师会对学生的校园生活作出表扬性的总结。一直趴在窗户外边偷看的学生听得心花怒放。全家人一起送老师到大门口,在欢快的气氛下,老师们在校长的带领下,沿着巷子慢慢向学校走去。不时有满脸微笑的村民给老师们打招呼,更有很多面带喜色远远的目送着校长一行的村民。那时候老师们穿衣打扮干净得体,又加之腹有诗书气自华,打眼一看就不是农人。老师们每日三餐来来回回行走在巷子里,是小村庄里一道独特又美丽的移动风景。

待老师们前脚一走,街坊邻居们后脚便来了。大家都来看给老师做了什么饭菜,更有人毫不客气拿起筷子挨个品尝,主人则干脆给他们舀来热饭端上热馍。说到馍,那可是渭北人的最爱,热蒸馍卷(夹)上辣子,特别是卷上凉拌的青(绿)辣子,那滋味,可真是嘹咋咧!
管完饭后的某一天,这天很可能是老师们领工资的那一天。校长当着老师们的面,满面春风地把早就分好的钱发给近期家里管过老师饭的学生。学生接了钱,像领了圣旨一样,紧紧攥在手心一路小跑回家去交差。到了家里家长也是满面春风地收了钱,有时还会赏给孩子们几毛零花钱。老师给的饭钱有多少呢?一位老师一顿饭一毛钱,一天三毛钱,领到手的不过二块钱左右。
岁月如梭,如今别说村里的小学,就连镇里的中心小学也是人去楼空。管先生饭这颗极具时代特色的小水滴,也早已消失在往事的汪洋大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