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色
文/周丕奎
有一小康之家,家有成员生日,于是便把年迈的父母,请来家中吃饭,并刻意订了一桌丰盛的生日宴。
因天气炎热,征得老父意见,酒水便是啤酒了。感觉全是自已人,便就近顺手打开了一箱。这箱啤酒是老人孙子,前几天去商场,看到正在推销的啤酒,感觉价格实惠,便给爱好喝酒的父亲买了一箱。
宴席开始,年迈的老父,举起啤酒,咂了一小囗,连声道:″不咋地,不咋地。″儿子和孙子闻言,面面相觑,四目相对会心的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直至宴席结束,送走了老人。不爱好喝酒的儿子问父亲:“爸,我给您买的啤酒不好喝吗?”这位父亲没有正面回答,却说道:“我小时候兄弟姐妹多,能吃饱就不错了,虽说现在条件好了,但我时终不敢忘怀,这酒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很好了”


人 心
文/周丕奎
五十年代,正值开展轰轰烈烈的抓革命,促生产运动。那时的农村,到了冬季农闲,便统一组织起来,兴修水利工程。遇到大的工程,整个公社,甚至整个县,市的劳力去完成。经常因路途遥远,很长时间吃住在工地或就近村里农户家。
张文法和李宝路,两村工地相邻,在每天接触中,不知不觉两人熟络了起来。
在得知李宝路最近要回家一趟,于是张文法买了点孩子吃的零食,托正好路过他村的李宝路,给捎回去。那时条件差,也就象征性的买了点。推脱不掉的李宝路,很不情愿道:“你就捎这点东西,真不值当的,再说万一你家里没人,我上那找?”李文法哈哈一笑:“这好办,你经过我们村,我家在村东,你在街东,看那个孩子最俊,那就是我儿子,你给他就行了,多简单的事”
三,四十里的路程,步行须一个多小时。等到了张文法村的时候,家家户户已经炊烟袅袅了。李宝路匆匆在村东,转了一圈,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左看右瞧,就是找不到,那个最俊的孩子。
于是,李宝路又步履匆匆的朝他自己家走去。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孩子,那是怎么看,怎么好看。索性把带的好吃的,一古脑全给了自己孩子。
次日,赶回工地,见到张文法,便把情况告诉了张文法。听的张文法是目瞪口呆,真正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