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头寨镇有个山寨叫洞溪,洞溪产红米,这红米素有“提督贡米”的美誉,我一直期待见到这个深闺里的古村落。
初夏,阴雨天,我有幸随同县作协老师,从县城出发,上五里坡,翻田麻寨,下野竹坪,又爬上大山,来到了一个山顶的寨子,他们说,这就是洞溪。我钻进寨头,绕一圈,没见一个洞,也不见一条溪。寨头有口千年古井,汩汩喷涌而出,滋润这片土地。站在寨头当阳处,放眼望去,只见雨后的洞溪藏在山间云里雾里,犹如仙境。寨子人家疏落有致的散居在山顶,坡腰跟坡脚是一大片的梯田,秧田秧苗葱绿,梯田灌满了春水,亮堂堂的。可以畅想,不久,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千亩梯田,稻香、鱼跃、蛙鼓、蝉欢,山寨洞溪定是远方游子治愈乡愁的良方。坡上的洞溪人家,大部分还是木楼建筑。从村部沿着寨子边古道石级一直往下走,皆为纯一色的黑瓦桐漆木楼,沿途随处可见一树一树枇杷,黄灿灿的果子缀满枝头。枇杷的清香弥漫在村落间,让人垂涎。枇杷枝高矮不一,或高高越过头顶,或低首拂过脸颊。枇杷树下,时有果子从头上打落,那是成群的鸟雀在向阳的高枝争相啄食红果。当我正沉浸在垂涎的果香里,路边人家一个老阿婆,穿着青色满襟衣,拄着一根龙头拐杖,站在她家朝门那棵老枇杷树下,见我给她拍照,笑开了没牙的洞嘴,大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问起,得知,阿婆今年已86岁高龄,耳聪目明的她担心我爬树栽倒,顺手举起拐棍,攀了高枝,摘了两大坨红枇杷给我,她动作轻快,语言利索,她说,祖上就种了这兜枇杷树,始终枝繁叶茂,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枇杷树皮还救了全家人的性命。我剥了几粒放进嘴里,酸甜可口,原生态枇杷,儿时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我吃过枇杷,走了,再回头,看见阿婆还傻站在那里朝我笑着。我有点小激动,一股暖流涌过心头,她那张布满风刀霜剑的笑脸,就像我那辛劳一辈子的苗寨阿婆,每次梦里见到她都是笑的,她时时想着我们要吃什么,回家就塞给我们好吃的,一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

踏石级,小心翼翼往下走,见一户木楼人家边上有个大水塘,塘中间立了个稻草鱼棚,红尾巴鱼娘排着队,悠闲自在的绕着尖尖荷叶戏水。塘水满则从高高的鱼柸水口溢出田坎。不经意间,走进一片古树林,几兜百年古树,排在路两边,遮天蔽日,听见有雀鸟扑腾和鸣,阴森森的,有几分寒意,踏青苔石级往下走,一棵大树下,有锦旗飞舞,司刀脆响,原来是梯玛在土地堂开秧门做法事,“洞溪开秧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一直往下走,出了寨,顿时,豁然开朗,对面山烟雾欢腾,眼前一丘丘梯田铺展开来,雨后的梯田,细长弯曲,如千面明镜,等待禾苗扎根。岩头寨镇干部带领村民在一丘水田上“农耕梯台秀”。来自远方的宾客,一排排围在田坎上,他们随意得很,或站、或蹲、或坐,别样的农耕宴。旁边的寨子阿公说,寨子有个发财的返乡农民工领头建红米合作社,家家户户把荒废的梯田重新深耕细作,合力打造“红糌米的故乡”,红米,这种非转基因粮食不仅要传承下去,而且要让全世界吃到这种优质大米。本地非遗山歌傩言腔,从山这边唱来,山那边和。古丈网红县长向青山跟省级苗歌传承人龙廷翠一声“开秧门罗!”大家丢秧苗,各寨代表队的大嫂媳妇们冲进水田,排成“一”字,左手拿秧苗,右手分秧擦秧,动作娴熟,且整齐划一,秧苗几分钟就在水田扎了根,万亩梯田有了一片绿意和希望,比赛的名次也次第水落石出。随后,各村代表队进行拔河比赛,雨后的泥巴田就是赛场,村民就地拉出一根粗绳索,中间垂一条红布,取前三名。有些不服输的大嫂们拌倒在地,满身泥水,爬起来,还在奋力拉扯绳索,逗得田坎上的观众前俯后仰。不管输赢,都有奖励,大家乐开了花,也着实的找回了童趣。山民的笑声在梯田上回荡。最后一个赛事,没有排名,大家各自去一丘水田抓鱼,这可乐坏了男女老少,有个大嫂在混水里捉鱼,弓着背,几下子,就捉了几条大鲤鱼,用稻草穿成一串,满脸泥水的她,笑着走出了田坎。不多时,人影退去,太阳出来,云蒸雾罩的梯田定格成了一幅写意朦胧的水墨画。

返回寨子,走在湿滑糯香的黑泥巴路上,同行的寨子阿公,稳步如箭,随时提醒走在后面的我小心滑倒。从寨中间石板路走,阿公边走边给我解密“提督贡米”,这提督,姓马,本名马承宗,曾经在曾国藩湘军部下,于前线,骁勇善战,屡次立功,被提官职贵州提督,人称马提督。后来,久经沙场的马提督,四十五岁那年,辞官归故里,在洞溪山顶建房子,在坡腰坡脚造田,种起了麻糌红米,从此,山民解决了温饱,随后,一些山民也纷纷跟着马提督落户洞溪,马提督鼓励村民大量生产红米,还进供朝廷,得到皇帝赞誉,取名“提督贡米”。这红米可以自己收藏良种,年复一年保留至今。后来,高产的杂交水稻来到洞溪,产量远远低于杂交水稻的红米,不再被村民信赖,村干部号召各家各户务必种上一丘红米,老村支书说,那是祖上留给山民的一兜救命草,不得让它断根。于是,年年留种子,年年种红米,洞溪便成了红米的故乡。

不经意走进马家大院,四合院天井遗址还在,不见当年的恢宏气势的建筑。再往上走,见一栋较为完整的大户木屋,阿公说,这是覃家大院。仅次马家之后的大户。大门是雕花门窗,堂屋有精雕细琢的屏风,中间有露天天井,房屋宽敞明亮,走出正屋,回头看,偏房正门上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这覃家大户可谓书香耕读世家。
来到村部,村民在开吃红糌米秧门团圆饭,推杯让盏中的洞溪人,一个个精神抖擞,每个人脸上写满了自信。“给你一丘田,送你几袋粮。”“给你几亩田,给你一仓谷。”“古村落洞溪耕读文化旅游观光一条龙为你服务。”
湘西武陵山脉旮旯里的洞溪是“提督贡米”红麻糌的故乡,深闺山寨洞溪开创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作者简介:张凤菊,女,苗族,湘西州古丈县人,热爱汉语言文字,常以朴素的家乡话写文,坚持谨言慎行,做到不盲目跟风造势。
